裴高才
仲夏的武汉大学珞珈山庄,绿荫掩映,鸟语花香。甲午战争双甲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应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之邀,笔者与台湾两岸统合学会、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及美、日学者,聚首这所百年老校。会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参加了首次汪辜会谈的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文化服务处前处长朱荣智教授。
朱荣智教授是知名国学教授,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海峡交流基金会文化服务处处长、纽西兰中华书院院长,元培科技大学秘书室主任、学务长、教授,韩国启明大学客座教授等。因笔者曾执教鞭十余年,去年曾率团赴台湾师范大学交流,所以与朱先生一见如故。
在与朱先生交谈得知,他与“海基会”的机缘,可追溯到1990年11月21日,台湾方面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之后。1991年3月9日“海基会”正式开始运作,规定以“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为工作宗旨。作为台湾方面负责两岸交流的“民间中介机构”,海基会拥有七亿元新台币的基金,其中官方拨款占五点二亿元,台湾一些民间企业捐助一点八亿元。海基会首任董事长辜振甫是前国民党中常委、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在“海基会”聘请专家学者时,时为台师大教授的朱荣智于1991年夏被借调到海基会,专司文化交流工作。
由于此次甲午研讨会会期6月28日至29日,恰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首访台湾的日子,也是“汪辜会谈”首次在新加坡举行的纪念日。应笔者的要求,朱先生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展示了自己二十一年前特意收藏的图片、卡片与菜单。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纸片,勾起他对那段陈年往事的美好回忆。
“汪辜会谈”之所以选在新加坡举行,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牵线搭桥息息相关。
记得2003年盛夏,笔者赴京拜访两岸密使贾亦斌老人,请其为拙作《胡秋原全传》作序时,老人亲口告诉笔者:1988年,时任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组长的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曾密派贾亦斌赴香港拜访国学大师南怀瑾,搭建了两岸密谈管道。对两岸关系了如指掌的杨尚昆在与李光耀会谈时说,海峡两岸谈政治问题,目前条件尚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谈经济。身为华人背景的李光耀立刻问杨尚昆:“能不能把您的话转告给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李登辉?”杨尚昆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之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转达李光耀的通报,李光耀为此专程到台湾,将杨的话带给了李登辉。事隔不久,李光耀再次郑重告诉中国大使馆:李登辉同意两岸对话,由两会会长辜振甫和汪道涵谈经济,地点就在新加坡。当时李登辉之所以将会谈地点选在新加坡,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在国际上体现两岸对等。大陆从两岸关系的大局出发,同意台湾方面的建议。于是,海峡两岸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汪辜会谈”。
此间,李光耀为尽地主之谊,拟举办一个招待会欢迎两会会长。为此,新加坡驻华使馆特意征求大陆方面的意见,没有异议。可是,台湾方面却不接受。例如,两会的领导人谁先到谁后到,谁坐在李光耀的右边或者左边,他们觉得很难做到“对等”。这样一来,细致周到的李光耀便改成分别会见两会领导人。
1993年4月27日,狮城新加坡,阳光明媚,花木葱茏。根据新加坡方面的安排,这天早上,汪先生和辜先生在海皇大厦第二十六层的一个房间进行了首次见面。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两位老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其话题竟是从中国的国粹——京戏谈起。
七十六岁的辜振甫先生自幼就学唱京戏,对京剧研究甚笃,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辜振甫对“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说,他锻炼身体的秘诀就是一个礼拜唱两次京戏,因为唱京戏可以增加肺活量。会谈结束后,他回到台湾还要粉墨登场,参加一场京剧“票友”演出。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虽然不会唱京戏,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
两位老先生愉快地茶叙了十几分钟后,新加坡方面请双方下楼到四层会场举行正式会谈。为了体现两岸的“平等”,新加坡特别安排双方分别乘坐两部电梯同时抵达会场。
海皇大厦四楼会议厅摆满鲜花,中间摆放一张宽不足两米的橘红色会议桌。备受中外瞩目的“汪辜会谈”首次在这里举行。
上午十时零六分,汪道涵与辜振甫一起出现在大厅,并肩步入会议室。在众多中外媒体的闪光灯及录影灯频频闪烁的辉映下,两位红光满面的老人,越过会议桌把手握在一起,互相致意。在记者多次响起“再握一次手”、“再来一次”的请求下,汪道涵与辜振甫相视而笑,欣然一次次地握手,握住了两岸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在场的许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二百多名中外记者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画面。
与此同时,在“汪辜会谈”举办之前,十几个民进党人也跟到新加坡。他们每个人的西装里边穿着的T恤衫上都写了字。他们分散在会场的大楼前,汪老的车队一到,他们就立刻排成队,将穿的西装外套一脱,露出了每个人的T恤上写着的一个字,连在一起是“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新加坡警察发现后,很快就将把他们驱散了。
汪、辜二老隔桌握了四次手后,会谈在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了,双方坦率地陈述了各自的观点。汪道涵用四十分钟论述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直接“三通”等八个具体问题。辜振甫则就两会联系合作、共同打击海上走私、犯罪以及两岸经济合作、青少年和科技文化交流等问题谈了看法。
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多年的汪、辜握手,之所以为两岸人民所乐道,是因为它犹如在黑暗的漫长的隧道中点亮了一盏灯,使两岸中国人看到了民族和解的光明和希望。
可是,李登辉、陈水扁一度搧灭了这盏灯。面对两岸关系不断恶化,辜振甫内心急切,在陈水扁召开的台湾经济发展会议中,辜振甫抱病担任副主委及两岸组主持人,积极推动松绑“戒急用忍”政策。同时,他常清唱京剧“鱼藏剑”,将“一事无成两鬓斑,叹光阴一去不回还”的戏文挂在口中,哀叹两岸关系已然时不我予,壮士徒然有志难申罢了。
血浓于水的两岸中国人,冲破重重阻绕,又重新拨亮了这盏明灯。时隔二十年后的甲午早春,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首次“登陆”,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举行了首次会谈。仲夏时节,张志军正式首次“登台”,两岸分离六十五年来,双方政府终于脱下“白手套”,正式实现了互访。endprint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华人走到哪里便传承到哪里。有会议就有宴会,菜单就是会务的重要媒介,也能反映宴会的喜气,以及一个地方的特色饮食文化。而中餐馆的每一个菜的命名,则彰显出中华文化的韵味无穷。朱先生展示的“汪辜会谈”中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菜单就十分有趣。其中,有一张菜单上的每道菜都有着意味深长的名字,这九道菜是:“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宫鲍翅)、“万寿无疆”(宫燕炖双皮奶)、“三元及第”(海鲜鱼圆汤)、“兄弟之谊”(木瓜素菜)、“燕语华堂”(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
上述菜名,坊间一度传说系汪道涵先生“精心策划”,后经“海协会”的孙亚夫访台时证实,此菜谱实为新加坡董宫酒家老板许德全所拟。不过,这个菜谱则是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于董宫酒家夏莲厅宴请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伉俪一行的菜谱。汪道涵还欣然为酒店题写了八个字:“佳肴佳会,手足之情。”辜振甫在同一张菜单挥毫回应:“但知春意发,谁知岁寒心。”意思是说,尽管两岸的春天还没有到来,但只要能熬过冬天的风雪冰霜,就能迎接春天的来临。1998年10月6日,辜振甫时隔半个世纪后应邀“登陆”,他在上海饶有兴致地参观豫园时,欣然用毛笔写下了上述诗句。民进党在台执政期间,屡屡否定“九二共识”,但辜老仍细心呵护,仿佛害怕它像瓷瓶一样掉到地上碎为片片,这也是辜老所谓的“岁寒心”吧!老人在弥留之际,为其自传定名为《劲寒梅香》,亦取自此诗。
作为这个菜单的设计者,许德全纵横餐饮业半世纪,不但尝尽天下美食,还收集了约三百张菜单和食谱,在新加坡饮食业传承中华饮食文化,并不断创新。台海两岸在新加坡首次握手,许德全觉得自己身为海外华人,该是为这历史性的会面花心思,表达华族同胞之间的手足之情的时候了。当时,宴席的台海两岸宾主双方共有六十人,许德全花了三天才用毛笔把六十张菜单写完。
当一道道菜呈上饭桌上时,饭店巧妙地将两岸同胞之情嵌入九道菜名中,两会人员在一起出席宴会就是“情同手足”,双方同是“龙族一脉”,今夕是“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合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并祝“兄弟之谊”能“三元及第”、“前程似锦”。面对此情此景,不知是哪位灵机一动,提议大家在菜单上相互签名留念,马上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这时与会者才知道,酒店老板早已与各位心有灵犀,许氏即刻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叠菜单奉上。于是,双方参加会谈的正式代表:“海协会”方面有会长汪道涵、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副会长兼秘书长邹哲开、副秘书长刘刚奇、副秘书长孙亚夫、专员徐志勤、综合部主任李亚飞、咨询部副主任周宁、协调部副主任刘建中、综合部工作人员马晓光;“海基会”方面有董事长辜振甫、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副秘书长石齐平、副秘书长李庆平、文化服务处处长朱荣智、经贸服务处处长张宗麟、法律服务处处长许惠佑、综合服务处处长张全声、法律服务处专员何武良、旅行服务处专员林源芳等二十四人,分别在二十五份菜单上各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除各自保存一份外,另一份赠给设计菜单的许老板。此时此刻,“海基会”副董事长邱进益不禁风趣地说:“今晚我们两会草签了第一份文件。”大家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中共进晚餐。
朱荣智先生向冯天瑜教授展示的“汪辜会谈”的另一张签名菜单,是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于1993年4月28日晚上七时,回请大陆海协会长汪道涵一行菜谱。
在28日上午,“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海基会”常务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继续在海皇大厦进行会商。下午三点,即进行汪辜第二次正式会谈前,“海协会”汪道涵会长、唐树备副会长与“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邱进益副董事长先行协商三十分钟,双方同意:将双方签署协议仪式顺延至29日上午十点进行。在汪、辜率双方代表团进行十五分钟会谈后,唐、邱二人继续讨论经济交流等问题。第二天的会谈结束后,由“海基会”设宴答谢“海协会”。
“海基会”的宴会地点选在新加坡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饭店三楼举行,其菜谱也颇具特色。这九道菜的菜名是:龙虾蜜瓜盅、高汤海虎翅、香宫富贵鸡、清蒸活红斑、翡翠黄金耳、北京片皮鸭、瑶柱金菰面、合时鲜果盆、美点双辉。宾主双方也一一在菜单上签名。只不过,这里的菜谱的内容是打印的,纸型是铜版纸,形如折叠式的请柬。
到了29日上午,在海皇大厦四楼举行协议签署仪式的许多细节,也体现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
签字时,两会人员的站位十分讲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右为尊。所以,经双方友好协商,在汪、辜两位老人签四个协议时,签了两个协议后,他们就互换一下位置。对于站在二老后面的二十多人,如果也跟着换位,现场就会出现混乱。于是,为兼顾台湾方面要突出两岸的“对等”,就出现一个皆大欢喜、且很有趣的画面:辜先生后面站着的是“海协会”的唐树备,汪先生后面站着的是“海基会”的邱进益,媒体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特殊而珍贵的时刻。
汪道涵会长和辜振甫董事长共同签署的四份协议分别是:《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签署完毕,汪道涵与辜振甫举杯同贺,全场亦响起热烈的掌声。从此,开启了海峡两岸以和平方式处理彼此间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从这次会谈的成果中可以看到,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处理好属于中国内部的事务,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岁寒梅著蕾,花开自“融冰”。汪、辜二位历史巨人虽然远逝,但他们不随外在的政治纷扰而起舞所展现的那股沉淀气质,永远光照后昆。回首当年,两岸之间有着很大的猜疑和不信任,尤其是当时的民进党,简直把辜老说成是“台奸”;大陆方面,汪老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说实话,从“汪辜会谈”两人初见面到两人去世前,不要说从来没有一句狠话,也没有讲过让彼此难堪的话。那不仅是两人的相知相惜,更是两人之间为两岸人民、为大局着想的相知相惜。难怪有人说:舍汪、辜二老,谁能为两岸留此一善意的命脉。今天,我们透过这两张签名菜单,在见证首次“汪辜会谈”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之余,冀两岸关系不断开创和谐共荣的新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