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众在保险上的投资行为

2014-11-10 03:14胡世屿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6期
关键词:商业保险国民

胡世屿

摘 要:民众在购买保险时往往缺乏科学的保险意识,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购买理财方面的产品,而不愿意去购买健康产品,往往将购买保险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而忽略了其保障功能。就此,拟从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状况以及保险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国民保险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民;商业保险;保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23-02

一、中国保险现状

当前,我国人民的保险意识是相当低的,这主要是通过国家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体现出来的。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图1分别显示了2005—2011年我国的保费与GDP数量变化可见保费所占GDP的比例是相当小的,由此可看出我国保险深度是处于低水平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保费占GDP百分比相对来说有增高的趋势(如图2),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是相当低的。此外,根据相关资料得知,目前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仅占GDP的8.7%,而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这一比例超过20%;保险深度在中国仅为2.7%,而世界平均水平为8%;保险密度在中国为人均47美元,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512美元,不及世界水平的1/10,相差极为悬殊。

二、存在的问题

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供给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建设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险事业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保险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是无法承担风险,只能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把风险转移出去。

(一)经济欠发达,人民消费水平不高

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条件还相当落后。保险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越是市场体制健全国家,国民保险意识就越强,保险业也就发展得越好[2]。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还不长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存在二元不均衡的结构状态,城市与乡村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差距较大。经济结构不够完善和市场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居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来看仍然偏低,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相比,大部分居民处于低收入阶段,因此保险尤其是商业保险,在现阶段对我国许多居民来讲仍属于高档消费或奢侈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居民宁可忍受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愿付费购买保险。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保费支出对大多数民众而言可以承受,不会影响其他生活需要。所以,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民众无力顾及保险消费,也是我国居民保险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公众对保险的本质不了解

保险本身是一种风险转移,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保险是转嫁风险、造福人类的行业;没有认识到参加保险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经济保障的有效手段;保险业是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大生产的发展产物,其保险费率、责任范围是根据大数法则、损失概率科学厘定的。

从客户的利益角度考虑,引导客户懂得保险是在于风险的转移。买保险就为了把风险转移出去,为众多有危险顾虑的人提供了保险保障。而接受风险的机构就是保险公司均摊损失。然而,转移风险并不是灾害事故真正离开了保险标的,而是借助众人的财力,给遭灾受损的保险标的补偿经济损失,体现了保险是“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特点。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都是巨大的,是受灾个人难以应付和承受的。

(三)保险业业务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在保险业的发展、转型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3]。保险专业课程在不少大学都有开设,但是好多保险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是并没有选择从事保险行业,因为保险公司提供给员工的岗位大多是保险代理人,而保险代理职业岗位收入稳定性差、挑战性强,导致保险专业的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领域去了。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供给就要有市场需求,让“产品”能够适销对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多从事保险行业的人都是那种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在业务素质方面就处于弱势地位了。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保险知识教育

保险普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保险业、教育界及社会法制的有机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3]。民众的保险意识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校教育,通过书本教育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授保险方面的知识。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保险,不排斥保险。从个人角度出发,要多关注财经方面的知识,不要把保险这种无形商品当做传销之类的东西来看待。

(二)提高业务员素质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发生率的升高、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潜力巨大,且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5]。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市场也会跟着发展。业务员素质的提高对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之前,应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保险的补偿作用和社会互助功能,让民众知道购买保险的受益点,激发社会公众对保险的潜在需求;承保时认真讲解保险条款,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保险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刘玉秀.浅谈国民保险意识[J].教育视野,2010,(6):52.

[2] 张玉.我国政府当前提升居民保险意识的策略简探[J].经济视点,2012,(7):88-89.

[3] 沈新荣.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保险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 卫栎,白仙红.30年来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觉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3-14.

[5] 廖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矛盾与调整[J].时代金融,2013,(6):153.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摘 要:民众在购买保险时往往缺乏科学的保险意识,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购买理财方面的产品,而不愿意去购买健康产品,往往将购买保险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而忽略了其保障功能。就此,拟从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状况以及保险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国民保险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民;商业保险;保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23-02

一、中国保险现状

当前,我国人民的保险意识是相当低的,这主要是通过国家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体现出来的。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图1分别显示了2005—2011年我国的保费与GDP数量变化可见保费所占GDP的比例是相当小的,由此可看出我国保险深度是处于低水平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保费占GDP百分比相对来说有增高的趋势(如图2),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是相当低的。此外,根据相关资料得知,目前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仅占GDP的8.7%,而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这一比例超过20%;保险深度在中国仅为2.7%,而世界平均水平为8%;保险密度在中国为人均47美元,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512美元,不及世界水平的1/10,相差极为悬殊。

二、存在的问题

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供给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建设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险事业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保险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是无法承担风险,只能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把风险转移出去。

(一)经济欠发达,人民消费水平不高

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条件还相当落后。保险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越是市场体制健全国家,国民保险意识就越强,保险业也就发展得越好[2]。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还不长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存在二元不均衡的结构状态,城市与乡村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差距较大。经济结构不够完善和市场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居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来看仍然偏低,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相比,大部分居民处于低收入阶段,因此保险尤其是商业保险,在现阶段对我国许多居民来讲仍属于高档消费或奢侈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居民宁可忍受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愿付费购买保险。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保费支出对大多数民众而言可以承受,不会影响其他生活需要。所以,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民众无力顾及保险消费,也是我国居民保险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公众对保险的本质不了解

保险本身是一种风险转移,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保险是转嫁风险、造福人类的行业;没有认识到参加保险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经济保障的有效手段;保险业是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大生产的发展产物,其保险费率、责任范围是根据大数法则、损失概率科学厘定的。

从客户的利益角度考虑,引导客户懂得保险是在于风险的转移。买保险就为了把风险转移出去,为众多有危险顾虑的人提供了保险保障。而接受风险的机构就是保险公司均摊损失。然而,转移风险并不是灾害事故真正离开了保险标的,而是借助众人的财力,给遭灾受损的保险标的补偿经济损失,体现了保险是“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特点。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都是巨大的,是受灾个人难以应付和承受的。

(三)保险业业务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在保险业的发展、转型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3]。保险专业课程在不少大学都有开设,但是好多保险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是并没有选择从事保险行业,因为保险公司提供给员工的岗位大多是保险代理人,而保险代理职业岗位收入稳定性差、挑战性强,导致保险专业的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领域去了。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供给就要有市场需求,让“产品”能够适销对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多从事保险行业的人都是那种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在业务素质方面就处于弱势地位了。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保险知识教育

保险普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保险业、教育界及社会法制的有机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3]。民众的保险意识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校教育,通过书本教育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授保险方面的知识。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保险,不排斥保险。从个人角度出发,要多关注财经方面的知识,不要把保险这种无形商品当做传销之类的东西来看待。

(二)提高业务员素质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发生率的升高、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潜力巨大,且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5]。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市场也会跟着发展。业务员素质的提高对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之前,应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保险的补偿作用和社会互助功能,让民众知道购买保险的受益点,激发社会公众对保险的潜在需求;承保时认真讲解保险条款,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保险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刘玉秀.浅谈国民保险意识[J].教育视野,2010,(6):52.

[2] 张玉.我国政府当前提升居民保险意识的策略简探[J].经济视点,2012,(7):88-89.

[3] 沈新荣.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保险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 卫栎,白仙红.30年来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觉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3-14.

[5] 廖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矛盾与调整[J].时代金融,2013,(6):153.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摘 要:民众在购买保险时往往缺乏科学的保险意识,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购买理财方面的产品,而不愿意去购买健康产品,往往将购买保险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而忽略了其保障功能。就此,拟从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状况以及保险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国民保险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民;商业保险;保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23-02

一、中国保险现状

当前,我国人民的保险意识是相当低的,这主要是通过国家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体现出来的。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图1分别显示了2005—2011年我国的保费与GDP数量变化可见保费所占GDP的比例是相当小的,由此可看出我国保险深度是处于低水平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保费占GDP百分比相对来说有增高的趋势(如图2),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是相当低的。此外,根据相关资料得知,目前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仅占GDP的8.7%,而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这一比例超过20%;保险深度在中国仅为2.7%,而世界平均水平为8%;保险密度在中国为人均47美元,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512美元,不及世界水平的1/10,相差极为悬殊。

二、存在的问题

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供给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建设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险事业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保险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是无法承担风险,只能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把风险转移出去。

(一)经济欠发达,人民消费水平不高

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条件还相当落后。保险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越是市场体制健全国家,国民保险意识就越强,保险业也就发展得越好[2]。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还不长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存在二元不均衡的结构状态,城市与乡村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差距较大。经济结构不够完善和市场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居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来看仍然偏低,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相比,大部分居民处于低收入阶段,因此保险尤其是商业保险,在现阶段对我国许多居民来讲仍属于高档消费或奢侈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居民宁可忍受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愿付费购买保险。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保费支出对大多数民众而言可以承受,不会影响其他生活需要。所以,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民众无力顾及保险消费,也是我国居民保险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公众对保险的本质不了解

保险本身是一种风险转移,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保险是转嫁风险、造福人类的行业;没有认识到参加保险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经济保障的有效手段;保险业是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大生产的发展产物,其保险费率、责任范围是根据大数法则、损失概率科学厘定的。

从客户的利益角度考虑,引导客户懂得保险是在于风险的转移。买保险就为了把风险转移出去,为众多有危险顾虑的人提供了保险保障。而接受风险的机构就是保险公司均摊损失。然而,转移风险并不是灾害事故真正离开了保险标的,而是借助众人的财力,给遭灾受损的保险标的补偿经济损失,体现了保险是“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特点。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都是巨大的,是受灾个人难以应付和承受的。

(三)保险业业务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在保险业的发展、转型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3]。保险专业课程在不少大学都有开设,但是好多保险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是并没有选择从事保险行业,因为保险公司提供给员工的岗位大多是保险代理人,而保险代理职业岗位收入稳定性差、挑战性强,导致保险专业的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领域去了。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供给就要有市场需求,让“产品”能够适销对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多从事保险行业的人都是那种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在业务素质方面就处于弱势地位了。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保险知识教育

保险普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保险业、教育界及社会法制的有机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3]。民众的保险意识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校教育,通过书本教育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授保险方面的知识。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保险,不排斥保险。从个人角度出发,要多关注财经方面的知识,不要把保险这种无形商品当做传销之类的东西来看待。

(二)提高业务员素质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发生率的升高、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潜力巨大,且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5]。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市场也会跟着发展。业务员素质的提高对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之前,应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保险的补偿作用和社会互助功能,让民众知道购买保险的受益点,激发社会公众对保险的潜在需求;承保时认真讲解保险条款,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保险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刘玉秀.浅谈国民保险意识[J].教育视野,2010,(6):52.

[2] 张玉.我国政府当前提升居民保险意识的策略简探[J].经济视点,2012,(7):88-89.

[3] 沈新荣.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保险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 卫栎,白仙红.30年来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觉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3-14.

[5] 廖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矛盾与调整[J].时代金融,2013,(6):153.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业保险国民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浅析新媒体时代商业保险的商机与挑战
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可以同时享受吗
我国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
论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