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尧
【摘要】黄州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形成了黄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不仅仅影响了苏轼进行诗歌创作时的内容取材、对豪放派词风的完备,更在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心态和心境上的大幅度提升,对苏轼后期创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且这种独特的黄州地域文化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以及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又形成了黄州独特的“地域文学场”对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黄州苏轼
1080年初,苏轼抵达黄州,皇帝命苏轼“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①,苏轼在黄州的身份等同于“逐客”,无论是自身心态还是所处环境均是愤懑和窒息的。苏轼《初到黄州》辛辣的讽刺,和满含无奈的自嘲,是彼時心境的如实体现。在这样落魄的境遇下,却成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巅峰,苏轼的成就与黄州有很大的关联,也可以说是黄州这个“风水宝地”,成就了苏轼的诗词创作。
一.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黄州的风土人情对苏轼诗歌的泥土气息影响
黄州地域的民风有其地域性特征:崇尚勤俭,尚农尊读。
淳朴又好文的地域文化无疑是苏轼喜欢的,这样的民风感染下苏轼也愈发从失落的情绪中逐渐开朗,放下,一点点融合进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摆脱了初来黄州之时的“闭门兀坐,饮酒浇愁”②,苏轼这时的诗歌已经不再是牢骚满腹,不再“好骂”(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心态转为平和怡然,诗作也渐渐含蓄蕴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释然后的轻松自得,韵味悠远:如苏轼于元丰三年创作的《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此时的诗歌就明显少了“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的辛辣和讥讽,全然都是平静自然流转的清新的诗意生活,这里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宁静致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快哉的隐士志意,那种安于平静,安于现状,隐藏域平静自然下的波涛汹涌,全部转化为一种更纯粹更绵长的志意,“融七彩于一白”的圆融境界才是苏轼诗歌的臻境。
苏轼在黄州的诗歌创作得益于黄州的淳朴民风,得益于黄州的人民,使得苏轼在极度衰颓的境遇下依旧放开了怀抱,舒展了襟怀,如鱼得水地真正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可以说黄州的地域性文化不仅在心态上解救了苏轼,同时,苏轼也积极影响了黄州的地域文学,苏轼之后,“东坡”也成为后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黄州一景,苏轼在黄州的“东坡”心态也莫不为后代文人瞻仰膜拜。
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州的自然景观奠定苏轼豪放派词风的完成
黄州,今湖北黄冈,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雄、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本市189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黄州三面临江,长江两岸苍松翠柏,怪石林立,犹如仙境的地域风貌造就了苏轼词作的又一巅峰,至此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完全形成。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创作于黄州,可谓是苏轼的“千古绝唱”,场面恢弘,气势浩然。黄州的地域风貌在苏轼低落的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苏轼在黄州,位居下僚,闲置不得签署公事,这样百般聊赖的生活,苏轼只有寄情于山水,游乎山林大川之间,恰恰是黄州赋予了苏轼这样开阔的心境和高远的意境体验,这样的开阔视野下锻造的浩浩然心境直接影响了苏轼豪放派词风的完成。相较于初到黄州时“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的心态不可同日而语了。
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州对苏轼诗词创作心境上的提升
苏轼在黄州的几年时光中,不仅仅磨练了心志,锻造了苏轼旷达豪放的文风,也在心态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升华。
《定风波》是苏轼完成了一生自我提升,内心自我升华的力作。在这首词作中,苏轼将所有人生体验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字之中,颠覆了以往苏轼“羽扇纶巾”的儒者形象,蜕变成潇洒风流、放荡不羁,在灰暗的人生中砥砺前行的行者。佛家讲“提起,放下”,没有提起何来放下?只有真正经历了磨难,并且战胜了困难,才有资格说放下,所以才有了充满哲理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在黄州的体悟,这是苏轼的潇洒,这是苏轼在黄州的得舍,这是黄州赐予苏轼的恩德。
黄州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形成了黄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不仅仅影响了苏轼进行诗歌创作时的内容取材、对豪放派词风的完备,更在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心态和心境上的大幅度提升,对苏轼后期创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且这种独特的黄州地域文化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以及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又形成了黄州独特的“地域文学场”③,对文学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具有启迪意义。
①《宋史·苏轼传》.
②《苏东坡文集》徐中玉著巴蜀书社第12页.
③《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王祥老师《中国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