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下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2014-11-10 03:10孙轶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选择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以何种模式进行这个问题上存在许多种观点,它们大都从促进就业、实现规模效应、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人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城市化进程。但是应当意识到制约城市化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还是在于生态资源的限制,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还是应当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选择。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城市化模式;选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自1979年至2013年的城市化率从18%提高到了54%,年增长率达到了接近1%,按照这样的速度,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有将近9.5亿人口进入城市生活,这一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的人口分配格局。然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有巨大的挑战,城市化究竟以何种模式进行成为我国当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一、当前学术界关于城市化模式的几种观点

对于我国的城市化模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发展模式的探讨学界也出现了许多观点,笔者整理了近些年来学者们在城市化模式研究方面的理论观点,总结出了以下几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中国城市化应当以发展大城市为主,通过大城市的发展产生的带动效应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观点被称为大城市中心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以发展中等规模城市为主,依据是中等城市同时具备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优点,既有集聚效应又有灵活性,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充分的吸纳农村劳动力。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应当以发展小城镇为主,依据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多且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发展小城镇的成本低,好操作,可以有效的关联城乡两个市场,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应当走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道路,该观点认为各类规模的城市所承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不同,每种规模的城市都是社会系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不应当只注重一类型而忽视了其他类型城市的发展。另外这种观点还认为中国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采用同一模式发展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各种模式的论述观点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对于经济效益的考量、二是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注重由政府主导。所以,即使上述几种观点存在合理的成分,但是还不足以称之为完善的发展模式,所以应当将更加科学的要素融入进来,探索一条既有利于城市化发展、又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模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引进到城市发展模式,这一概念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先前集中发展模式的不足,为新的城市化模式提供借鉴。在制约城市化发展的各种生态要素中,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最大的限制因素,毫无疑问,我们的城市化应当是和谐的、长久的,而不是破坏性、短暂的。所以在在确定城市发展的模式时,要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在内,避免超越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下面笔者将在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几种主流观点中融入自然承载力这一因素对它们分别进行分析:首先从大城市发展模式开始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在水资源方面,根据相关调查,北京市2014年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05立方米,南水北调成功引水以后,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预计会达到280立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通过以下对比就可以看出:根据联合国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1700立方米就意味着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而人均水资源低于500力方面则属于极度缺水地区,由此可见北京地区的水资源紧缺情况。在土地资源方面,北京市目前可用的建设用地已经严重不足。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有人提出了提高土地使用率,发展空中空间的思路,但是这一方式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密集高大的建筑会导致地面的沉降,而地面沉降又会带来内涝、地裂等新的问题。北京的情况是我国许多特大城市发展的缩影,因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许多特大城市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其自然环境承载力。

既然走大城市的模式行不通,那么走中等城市、小城镇、三种方式并举的模式会怎样呢?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平均约一万人每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大约需要十八平方公里的林地,五十平方公里的农田来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此外还需要二十平方公里的田地、三千多平方公里的湿地和六百平方公里的林地来吸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在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人口约二亿人。根据国家标准,该类型的气候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不能多于二十人,但是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已经远远大于二十人,达到了一百人左右,所以以上三种模式也都不十分适合当前的城镇化发展要求。

在自然承载力较强的地区可以进行大城市的建设,以其带动作用促进周边的发展,在自然承载力较弱的地区就要适当控制城市的规模,防止出现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关系。在中小城市的发展方面也应当将环境承载力作为考量的主要依据。城市的发展方向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适合哪种发展模式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因此不可一刀切的指定它的发展模式,违背了发展规律的发展终究会导致发展的失败。

三、结语

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这一人类的共识应当充分融入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如果违背了这一正确的规律,城市化的发展就有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除了要将环境承载力这一重要考量因素融入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防止出现各地区城市化出现千篇一律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方辉振.郊区城市化———我国城市化主导模式的新选择[J].理论前沿,2007,(13) .

[2]童玉芬,齐明珠.制约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J].北京市社会科学,2009,( 6) .

[3]程春满,王如松. 城市化取向: 从产业理念转向生态思维[J].城市发展研究,1988,(5) ..

【作者简介】孙轶,女,1984年出生,汉族,辽宁省盖州人,本科,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选择
合理选用实验材料提升自主探究实效
中小型企业投资方向选择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运用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悔”而行之
浅谈选择投资基金的方法策略和途径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推广探析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