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其中最丰富璀璨的一部分。虽然存在着冲突和排斥,但满汉文化更多的是相互吸收、良性互动与共同进步,在不断吸收融合中创新和发展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灿烂文化。满汉民族的不断融合与和谐共处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满汉;融合;中华文化;和谐;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政权如何更迭,都以统一全国为mam目标和前提。在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多种多样的民族和文化不断冲突和融合,并最终演变成了建立在中华民族博大深远、和而不同的独特文化上的统一和谐社会。满清民族文化源于宋朝、在清朝入关统一中国后发展极速发展,最终共同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早已从脱离了清朝怀柔政策和新中国优厚民族政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民间的、自发的、大范围的民族融合运动。在中国东北及北京周边地区,满汉民族语文化的融合早已达到了不分彼此的程度。曾经独属满清皇族的行宫——避暑山庄早已没有满汉之分,成为吸引无数国人休闲度假的历史文化胜地;汉语和普通话已成为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最主要工具;穿着旗袍、坎肩早已不再是区分民族的主要依据;猪肉炖粉条、 豆包、酸菜等曾经的满族食品也早已成为汉族人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
满族先人的历史可以追随到遥远的宋朝。那时,“半游牧”的满族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土地、人口与财富的冲突和斗争,有仇恨也有和睦,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不断冲击交锋,满汉两族就这样此消彼长地进步发展着。
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两位大学士参照蒙古文字母拼创满文,俗称老满文。老满文在清朝初年一直在八旗和汉人中强制使用,直到清末民国时期逐渐消亡。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女真各部统一起来,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满族自此形成。
1644年,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山海关,攻占京师,清王朝开始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清王朝成立后,各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尤其是满汉融合空前活跃,超越了历史上各朝各代。在中国北方,以满族、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融合为核心,各个少数民族进行着大规模的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交流,尤其是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与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之间的满汉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满人从最初的剃发易服到后来的着汉装、说汉话;从最初的信奉萨满教、抵制汉族文化到后来的推崇孔子和儒家文化,满族在不断的融合中开始向更先进的汉族文化靠拢。而汉族人,从最初的“宁断头、不剃头”到“穿坎肩着旗袍、放弃裹脚”,从最初的满口之乎者也到后来偶尔的说说“埋汰”、“急眼”“斜乎”和“稀罕”。满汉民族的不断融合以汉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和满汉人民的和谐相处而完美收宫。明末清初时,满族以军队和智慧征服了汉族,而清朝建立后,汉族则以其悠久先进的文化征服了这个马上民族。其实,满汉民族文化的征服和融合过程,没有所谓的胜利与失败,因为两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两种文化也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
(一)满汉人口不断流动形成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特点促进了满汉民俗和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
明末清初,滿汉之间的不断冲突和战争造成了两族人口的不断流动与迁移。满族是一个人口只有二百万,兵力只有十几万的少数民族政权。胜利入关后,八旗军分兵把守辽阔的中国疆土,满族人也逐渐开始与汉族人共同居住、生活,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人在与汉人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了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满族人开始喜欢上了汉族的门神,汉人中也开始喜欢上了满人的满洲窗;满族妇女不裹脚,皇太极曾明令禁止裹足,于是,汉族也取消了裹脚的传统陋习;满人受益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汉人也从满人那里学会了外科接骨术;满族旗袍因能显示妇女的曼妙身材而被汉族接受,它现已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装代表而被世界所接受。满汉杂居影响和改变了满汉风俗习惯,满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基本不分你我。
(二)语言和文字的融合促进了满汉之间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和意识领域的相互融合。
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一部分是统治者强制性的,如满清政府成立之初,要求剃发易服,但更多的则是自然自发的,比如语言。满人在建立之初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并曾经为维持其特有文化而进行过不懈努力。清朝曾经强调汉人必须使用满语,八旗操练必须使用满语。但事与愿违,满人自己的文化、语言和宗教在征服和统治汉人后竟自己逐渐消失。在长达200多年中的统治中,清朝统治者主动汉化,八旗子弟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官方文件用满汉双语发布。到清朝后期,汉语已成为主要通用语言,满人也已经很少使用满语。民国建立后几乎所有的满族人都放弃了满语而使用汉语。
不仅语言文化上满族人在不断汉化,文化上满族人也越来越推崇汉族文化。满人和汉人一样开始推崇孔子,科举考试中也逐渐使用汉语作为考试用语。汉人的汉体诗和填词成为了满族文人的一大爱好,女真族元好问就是汉体诗写作的名家,乾隆皇帝更是写诗高手,仅汉文诗就写了五万余首,而满人中能够填词的人也数不胜数,最著名当属满洲正黄旗的纳兰性德。汉族悠久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吸引满洲人以及其先人,汉文化也因更多满人的加入而流光溢彩。
(三)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政治革新将满汉民族文化融合推向高潮。
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清政府对满汉文化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推行的方式,以最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治理模式和思想文化来管理国家。顺治、康熙、乾隆都非常推崇汉文化,读汉书、写汉字、重用汉臣。康熙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将汉语的传统经典作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人的必修课。为休闲娱乐,乾隆在宫中常穿汉服,并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曾通令徽班进京祝寿,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国粹---京剧。
在清朝统治时期,政治上,清朝积极仿效汉族的官员任用和科举制度;经济上,积极推进满汉居民大杂居,发展朝贡与马市加强商贸往来,加快满族由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促进满汉的真正融合;文化上,清代中华民族文化鼎盛发展,清朝满族皇帝和贵族好学汉文化,清代学者竞相追随,用情于书的风气并推动整个中华学习文化、崇尚学问的风气,《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乾隆年间推出。
三、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不止在于其推进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更对中华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元朝只统治了中国七十几年,而满清由于主动学习接受更先进的汉文化,得到了汉朝文人百姓的支持,清朝才得以统治中国长达200多年之久。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清朝经济迅速发展。清政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不断激增。在国内安定统一的基础上,清政府不断开疆拓土,为形成和巩固中国的地域和文化版图积极贡献力量,宛然成为了一个拥有一千三百余万方公里的庞大的超级强国。
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其融合和共同发展充分说明了说明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史是多民族共同融合发展的进步史。满人曾向汉人开放权力,并在文化上融入汉族的传统,满就是汉,汉就是满。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共同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中华大地上一个空前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正在日益显示出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满汉文化融合中的传播与交流 华淑蕊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4月.
作者简介:杨燕(1982-12)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单位:承德市文物局宣传科,研究方向: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