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洲
摘要:广西富川平地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它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语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孕育了形式多样的瑶歌。富川平地瑶民歌记载着人类发展的一种民间原始文化,保留着瑶族的生存历史信息,它具有独特的、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照现在的状态,几乎消失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文章中笔者对广西富川平地瑶民歌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平地瑶民歌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平地瑶民歌 现状分析 措施
人们都称广西是“歌海”,而富川正是“蝴蝶歌”的海洋。因为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有着酷爱唱歌跳舞的传统习俗。男女老少不管是谁,他们都会唱上几首自己创作的瑶歌,还会跳上几段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根据调查发现,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推行、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原生态民歌受到破坏,失去了演唱场所,发展的平台。老歌手又随年去世,有多多少少优美、动听的原生态民歌也随之消失了。可想,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就等于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因而, 对于原生态瑶族民歌的保护与继承相当重要,再不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保护,国家将面临一大损失。在当今文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技术一体化的背景下,在将地球变成一个互联或者内连的整体,并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过程中,平地瑶民歌正受着严重的伤害和挑战。所以,平地瑶民歌的发展和保护,将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平地瑶民歌的产生及生存价值
(一)平地瑶民歌的产生
原生态瑶族民歌是一切有生物或是无生物在大自然下经过时间积累生存和发展下来的,它没有经过任何特殊修饰和加工的东西,是瑶族人民在自然条件下真实表达感情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地瑶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时的所感所唱,旋律基础大多以固定或者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几种曲调。为了便于人们演唱,大多都没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曲调更是随哼而定,歌词都是当时人们触景生情,随时即兴编出来的。往往都是看到什么唱什么、遇到什么唱什么或想到什么唱什么等。富川平地瑶有着很多的原生态民歌,它们都是家喻户晓的在人们口中传唱的歌曲,如:《蝴蝶歌》、《喇格哩》、《留西啦咧》、《讲歌》、《依呀嘞》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富川平地瑶原生态民歌。它的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重要性使之出名,富川平地瑶原生态民歌由之而来。
(二)平地瑶民歌的生存价值
平地瑶民歌没有华丽的篇章,没有精彩绝伦的诗文,它只有朴实的语言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的感受,它的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随之凸显而出。其歌曲的旋律,经常出现三度和二度的和音,旋律线比较平缓,没有大幅度的波动。其演唱形式多样化,有对唱、轮唱和多声部的小组唱,但大多以二声部或三声部为主的多声部民歌,其中有很多句尾或衬词的拖唱,大家在即兴编歌词的同时,为了自身所抒发的情绪、表答的内容的需要,往往会在民歌的歌词中加上情感的衬词、衬句或是在曲调上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差异,使一首民歌有两种或更多种变体的现象产生。例如1.《蝴蝶歌》:山歌(咧)越唱(咧)心越(啦)想(欧哩哩哩哎哩),(留西啦咧 )井水(咧)越担(咧)水越(咧)多(嘞嘿)。拿棍(咧)去打(咧啊)浮萍(啊)子(欧哩哩哩哎哩),(留西啦咧 )棍棍(咧)打开(咧啊)又转(咧)来(咿呀嘞嘿)。2.《蝴蝶歌》:A山(的)上(咧)茶(的)花(咧),朵(的)朵(溜的)开(的嗬恩恩的嗨,溜的西啦的咧),一(的)对(溜的)蝴(咧)蝶(里的咧),飞(的)扰(咧来的咧无的)来。蝴蝶花蝴(的)蝶来(的呼的沙的咿的的而)(沙的而嘿而)。B雌(的)的(咧)蝴(的)蝶(咧)前(的)面(溜的)走(的嗬恩恩的嗨溜的西啦的咧),雄(的)的(溜的)在(咧)后(里的咧) 不(的)分(咧来的咧无的)开。蝴蝶花蝴(的)蝶来(的呼的沙的咿的的而)(沙的而嘿而)。这两首同是一首原生态《蝴蝶歌》,它们的歌词是不同的变体作品。虽然乐曲的旋律变化不太大,而歌词的内容却变化多端,这两首歌是瑶族民歌中的精品,它传遍了广西乃至全国各地。
平地瑶民歌多来自老百姓之口,内容接近生活,其主题明显、感情真实、曲调优美、词句清丽,传播面积广、速度快、流行性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是折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重要作用。这样一种特色的民间歌曲风景线必然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学习和传承的东西,是高等院校值得向学者推广的教材之一,是学院派得以认可和自愿接纳从而保护的东西。
二、平地瑶民歌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诱惑下,平地瑶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条件正逐步消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平地瑶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危机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平地瑶民歌的传承危机
目前,原生态民歌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传承问题。首先,年长艺人是平地瑶原生态民歌的瑰宝,但许多当代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闯天下,或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完成自己的事业,抛弃了他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从而导致了传承“老年化”、“稀有化”现象。其次,都市生活、流行音乐等对年轻人的诱惑和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老歌手相继离世,导致传统的原生态民歌传承后继乏人。因此,保护老艺人、塑造培养星起之宿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这样才能使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否则,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将不再吸引世界眼球,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的一大损失。
(二)对平地瑶民歌文化的违背
平地瑶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民歌,许许多多的民歌都不知道作者姓名是谁,它的创作背景,民歌的来源都是摸糊的。这是在民歌收集、整理和加工等出现的问题吗。朱光潜指出:“我们可以说,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首创,集体完成”。一般来说,一首民歌的产生,它是由某一个人独自口头创作出来后,再经過几代或几十代人的集体加工而提炼成品的。这说明口传心授,在民歌的创作中,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也不会受民歌当时内容和格式的限制,就会淡化了其原本的意味,这种现象就是对原生态民歌文化的违背。同时,现在的所谓的原生态民歌充满了很多的商业性,其舞台华丽、布景绚丽还有炫目的灯光和震耳欲聋的音响,使它远远的背离了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且越走越远。
(三)学院派对平地瑶民歌的压制
平地瑶原生态民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本身的多样化和演唱者风格的多变性。它不像许多艺术歌曲都有一个统一的唱法,没有声乐学派那么专业化、标准化。声乐学派的民族、美声发声方法强调音色、口型、表演、风格等方面。毫无疑问,平地瑶原生态民歌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发展的问题,如:大多演唱专家不认同原生态的唱法;专业人士过分强调专业化、标准化等。这些都是从轻微程度上来看打击了原生态演唱者的积极性,变相的也否定了原生态的唱法,使得原生态民歌无法良好地传承。如果得不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平地瑶原生态民歌的唱法就会后继无人。
(四)民俗文化的认同意识不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平地瑶原生态民歌这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其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所以,我们也要看到它在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保护意识不足的问题。甚至,有些人还错误地以为原生态文化是落后的、土气的,我们要树立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三、平地瑶民歌保护采取的措施
作为平地瑶原生态民歌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外,还应如何发展自身的独特性,如何走进人们的心中、乃至于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舍弃时尚流行
流行时尚音乐,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一种冲击。永远保持这样下去,文化资源的优势很可能就会被丢失一干二净,也会无法正常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流行时尚音乐与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关系。很多年轻人对民歌产生误解,他们认为那些有着华丽舞台,绚丽布景,炫目的灯光和震耳欲聋的音響的民歌才是民歌,导致原生态民歌难以健康的发展。把民歌演绎成摇滚和疯狂的确可以吸引广大青年和群众,但这样也损害了平地瑶原生态民歌的本质。
(二)提高和纠正民族意识
平地瑶原生态民歌是由平地瑶人创造的,他们一代一代的传播和传承下去。显然,它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个人的行为,也不是政府的指令,而是一种民族民间的自觉参与行为。“只有‘民间的主人,即广大民众才是其创造的主体和生命的内驱力。如果限制或改变这种民间性,没有群众的自主参与,它便失去了生命之源”。因此,我们要加强民族文化宣传,让平地瑶人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现行生活的重要性,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尊意识。同时,要知道尽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喜欢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并通过吸收与借鉴,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不能也不会取代自己的文化。就好比爱自己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永远是有差别的,是不可取代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平地瑶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体
文化的传播是不同文化载体不断参与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文化载体导致不同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一无曲谱、二无印件、三无广播、四无电视等传媒条件下,主要是以口头形式和手抄的书面形式,所以,许多有价值意义的歌本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这些歌本只保留在私人之间,不予外人相传,民歌的传播和传承主要还是口传。当靠口头形式的传播,这种速度相对于高科技的今天必然是缓慢的。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优势,逐步实现以光碟、磁带、网络等现代媒介为载体的传承传播方式的新跨越,这无疑会使平地瑶原生态民歌在年轻人群中更易于传播、学习、推广。
(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成立专门的机构,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创新当地文化。聘请当地民间老艺人,鼓励他们多多开办免费的培训班,以利培养本土艺术人才和传承人。在政府的管理下,组建更多的民族艺术团,建立一些公平演出的市场网络,有力地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版关于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书,进入高等院校及小学的课堂。将各种民俗活动、乡土文化融入到平地瑶人日常生活中,成为平地瑶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较多的投入资金,加大平地瑶民歌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免费并以物质鼓励给老百姓提供更多了解和学习平地瑶民族文化的活动和空间,有力地促进平地瑶民族文化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有了民俗活动这个平台,平地瑶原生态民歌就有了发展传承的基础和条件,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和精英。
四、结语
总之,平地瑶民歌是瑶族人民在劳动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记录了平地瑶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瑶族民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精神,它满足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不能让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再吸引世界眼球,让平地瑶文化依然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傲然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民族生存、认同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使得作为当代的我们,不得不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发展好当地的平地瑶文化,更要让我国这道民间歌曲的特殊风景线四季长青,民族文化独树一帜。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瑶族民歌的地域差异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YJA760027;2011年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2012年度“开放基金.教授培育工程”专项项目《贺州瑶族民歌的文化内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F2012002。
参考文献:
[1]张晓农.原生态民歌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N].光明日报,2005-09-09.
[2]黄刹勇.壮族歌谣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3]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Z].2000.
[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