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创造出动态的语文学习境界

2014-11-10 16:21曹秋华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自由语文课堂动态

曹秋华

【摘要】自由,人类从有意识就开始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它不仅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更是培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里,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考试,而是让学生学会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以及如何真正地生活。而这种“动态的语文课堂学习”演绎的就是这种人生最高境界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我在学习中生活,同时我也在生活中学习,但一切都不问为什么。

【关键词】自由;动态;语文课堂;学习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动态的语文课堂?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自身生命与语文和语文学习相融汇,亦即“动态的语文学习”。我们学习语文不是为了什么利益,而是自身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它的动力在于“生命冲力”。所以“动态的语文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与学习的一种融合,是学生把语文学习当作生命存在的一种原初形式,是完善生命的追求过程。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动态的语文学习”呢?只有一个途径:让学习者自由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自由”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自由”也是人最为本质的特性。它又是如何才能起到这样大的作用的呢?

一、自由让人忘记语文学习,从而达到动态的语文课堂学习境界

自由,即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也尊重了学生最根本的人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会因为不学习而感到压力,也不会因为学习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于是语文学习回归到了一种原始生活状态。只有忘记自己所身处的语文学习,学生才会丢掉原来的一切思想包袱和功利追求的影响,身心完全投入语文学习中来。这样,他们的直觉才能得到彻底的释放,灵感才能喷薄而出,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但这样的小游戏和谈话活动,并不能长久地给予学生这种动态的学习境界。一旦学生从情绪中走出来,动态学习便宣告结束。所以,只有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让语文学习达到这种“动态语文学习”的境界。那就是“自由”的力量。让学生彻底地自由,学什么、怎么学等等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选择。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彻底抛开一切束缚,忘记语文课堂学习的存在,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语文学习者。

二、自由让人忘记语文本身,从而达到动态的语文课堂学习境界

“自由”会不会使学生不去学习语文,而无所事事呀?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念头。似乎语文学习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学习性质,就是学习的对象一定是语文而不是别的。可是,我们一直在做一种自己感到很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学组织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种活动呢?很多人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得到实践性的语文学习。那么在一些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不也存在着这样的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活动吗?

例如,在学习《郑成功》时我们让学生看相关的电影,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会先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等等,这些学习活动对象就一定是语文吗?如果说是,就显得很勉强了。

还记得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一节作文课时,让学生在纸条上写上自己的亲人,然后一个一个地去掉,通过这种亲人离别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强烈伤感,从而为作文找到一个很好的内容。虽然有争议,但学生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这个教学之所以会得以成功,关键不就是让学生完全超脱了语文这个概念,走进了对人性的最质朴原始的思考吗?

好了,我们会发现我们一直试图在教学语文时让学生忘记自己学的只是语文。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把语文当作一种完全的工具,从机械这个层面去理解语文这一独特的学科。

而自由正是如对症的灵药,它让这些原先看起来十分虚伪的教师特创情境可以完全抛弃。学生自由了,他们就不是仅仅从语文这个角度去学习语文了。语文就不会是一种学科,而是生活和生命的组成部分。语文就像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在舒畅呼吸时哪会去思考我呼吸的是空气而不是其他东西呢?这样,语文学习是自然的,是来自学生生命的冲力,也就是所谓的“动态的语文学习”了。

三、自由让人忘记学习主体,从而达到动态的语文课堂学习境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教师引导话语: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你会怎么想?(或者怎么说?怎么做?)开始时,很多教师都很赞同这种引导,认为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从而能使学生站在文本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是让学生暂时忘记自我,忘记语文学习的外在形式,在理性中寻找感性的存在。

后来,又有人反对这样的做法,认为这样是无法真正让学生忘记自我。因为课堂环境是有限制的,除非学生是一个专业的演员,否则是无法真正地进入情境。他们只能最终靠揣摩教师的想法来回答。

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好的,或者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思考的深度不够,没能从根源上理解和认识这样做的原理以及最后我们又怎么会感到这样做无法成功。

首先,这样做好在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站在文本中的人物角度来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暂时地忘记了自我在学习中的存在。那么“我”到哪里去了?“我”是从一个被学习压迫的角色转变到了文本中环境的亲历者、或者说是融入了学习对象中。“我”在高兴、“我”在悲伤、“我”在思考……但“我”不是真实生活中的我,而是超时空穿越成了学习对象。我已经在灵魂深处与学习对象进行了沟通、交流甚至是融合。学习成了在学生在文本中产生与文本人物的一种观照。所谓“润物细无声”,不但“润者”无声,“被润者”也是无声的。

可惜的是这种效果靠上面的引导是无法做到的。为什么?因为缺少“自由”。学生从根本上不是自由地学习,从开始、从根基上就是受到环境和人为的限制。又如何能进入一种人为的情境产生自由的观照?所以我们还是要提倡自由学习的课堂。学生得到了自由,自然就能无所顾忌,敞开心扉,忘记自我,从而达到“动态的语文课堂学习”境界。

综上三点所述,自由的作用就在于让人“忘记”,俗话说:“让人像在空气中呼吸一样自由”。呼吸是自由的,也是对空气和自己的忘记。通过忘记而达到开放,达到天人合一,达到语文学习与人生的合一,也只有“自由”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之间的矛盾。“教”为了“学”,又有更高的境界说“教”为了不“教”,这不正是“自由”所带来的最佳学习状态吗?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自由语文课堂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