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教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14-11-10 18:28华芸萱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探索

华芸萱

[摘 要]苏联解体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当中,面对当时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苏联曾经在国际事务中也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却在1991遭遇了解体的命运。回顾与总结苏联发展道路中的教训,再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

[关键词]苏联模式;苏联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世界上不会再有一个国家叫做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在国际事务中曾经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忽喇喇如大厦之倾倒,突然间就解体了。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能从苏联的发展中吸取一定的教训,对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苏联政治发展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苏联政治发展的教训

苏联的政治体制虽然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劳动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一定程度上使劳动人民享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有的民主,但是苏联的政治体制在运行中也存在很多弊端。第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政机关常设机关膨胀,直接或者间接的取代了许多行政部门的工作。于是就有了党政不分、政出多门的现象。第二,地方的权利逐渐向中央集中,社会各阶层、各机构的最终决策基本都由国家最高机关做出,极度缺乏民主。第三,斯大林时期,权利高度集中于斯大林一人的手中,党内的最高权利完全集中于一人,过度集权,这样就从体制上为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创造了客观制度条件。第四,苏联一直疏于民主制度建设,更不要说民主监督机制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重大事务和问题都用行政强制手段解决。第五,苏联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安全机关没有按照制度办事。极其少数的监察机关也是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发挥不了任何行政监察的作用,使得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都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这种政治体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使党内民主、苏维埃民主和社会生活民主缺失。这种政治体制下,领导集团或最高领导人很容易判断失误,独断专行。

(二)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而对于中国来说,在政治发展的道路上,首先要处理好两大关系,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提。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民主化、政治结构分化、政府能力的提高等;同时中国的政治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落后,人口众多。但要明白,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中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定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标所在,稳定既是结果也是一种目标所在。

我国在政治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持政治的稳定,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也是政治发展的一种结果。维护中央的权威,但不是苏联一味的个人崇拜,主要是指维护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权威地位,全国各族人民、各地方自觉服从中央,体现中央权利和威信的统一。反对政治腐败,改革政治体制,通过对旧的政治体制中不适于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

二、苏联经济发展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苏联经济发展的教训

在苏联的经济学界存在着严重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倾向。我们在苏联探讨经济改革的学术文献中,是可以看到一些主张公有制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相结合的科学观点的;但是,占主流地位的,无疑是把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对立起来,甚至用市场经济否定公有制经济。

苏联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下达指令性指标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点:在经济管理方法上,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关系,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等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人,企业仅仅是附属物,只是国家机关经济计划的执行者,只有无条件的完成国家的任务,极度的缺乏经营自主权。经济上管得过死,在单一所有制的形势下,缺少效率与效益。而且过分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使得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味的排斥市场经济、货币,使得经济的运行体制完全僵化。

(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

从苏联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的所有制只是带来经济的低速发展,如果说私有制是通往灾难之路,单一的公有制就是走向贫困的乌托邦。我们中国要想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必须坚决贯彻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那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一定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公有制经济能否在国民经济中带好头,不仅要看其所掌握的资源以及在相关领域中的比重是否满足发挥其支配性作用的要求,而且要看这些公有制企业本身是否具有活力。活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看公有制企业本身是否有效率,二要看公有制企业能否成功的抵制腐败。对于私有制企业,则需要公有制为主体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适应各种不同生产力组成成分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够克服私有制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造成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可能危害,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的固有缺陷,使社会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苏联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苏联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教训

苏联一直都很注重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的学习,斯大林曾经这样说过:“马列主义是关于社会,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主义胜利的科学,是一切工作的指明路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判明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查事物的进程,不仅洞察事变在目前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而且洞察事变在将来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1)但是关键是苏联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自由。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各种教科书和报刊舆论都充满对领袖的歌功颂德。

苏联思想文化体制与政治经济体制共同的特点是高度集中,采取中央命令制。当然它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第一,对于文化领域的一切重大问题和争论,都由最高领导层做出决策,权力越大,似乎掌握的真理就越多。第二,反对在学术界存在百花争鸣的现象,不允许不同派别之间的竞争。强调思想的统一,最好是孤家独鸣。第三,存在政治干扰学术的现象,造成学术的真理受政治磁场干扰严重,因此也导致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不过,后来布哈林的思想文化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他强调党对学术文化事业只做一般路线上的总的领导,不做过多管束和干涉;提倡各学派各流派有由竞争;自由辩论是领导思想文化的主要手段。

(二)中国发展思想文化事业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曾做出这样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世界大环境下,全面发展先进文化的最基本的要求。面对全世界各国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我们不仅要继续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广泛学习世界各种先进文化,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创造高精尖人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2)

苏联的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苏联的解体恰恰是因为苏共在理论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战线上纵容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化,完全丧失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其实,中国能够从苏联吸取的教训还有很多方面。譬如苏联在对外关系方面,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斯大林体质的弊病反映在对外关系中,就是高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这导致苏联最终走上霸权主义道路。而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在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努力的与世界各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进行的发展对外关系,才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

苏联的解体并没有终结也没有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的恶性膨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发现的规律。而中国,现今作为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实是没有任何的发展模式可供我们参考的,我们必须积极的、不断地从其他或失败或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吸取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当今时代背景,继续坚定不移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沈宗武.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M].重庆:重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马钦荣.《基本经济制度的伟大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人民出版社,1956.

[5]罗·梅德韦杰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M].中国社科版,1989.

[6]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注释:

(1)《斯大林全集》,第六卷,P183,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探索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