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投身于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在旧的体制框架中,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愈显突出。本文结合实际对当前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一、引言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却像一道天然屏障,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设置障碍,他们虽然随父母生活在城市里,但却得不到与城市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及义务教育的学区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几乎剥夺了农民工的市民待遇,他们无法分享城市化的成果。户籍制度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分割开来,教育制度又为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设置关卡。大多农民工收入不高,无力承担子女在城市高昂的借读费用,农民工子女往往只能游走在城市边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教育,同时还面临着无法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户籍管理制度羁绊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对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正向作用。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社会流动的加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户籍制度显露出重重弊端,成为妨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这一制度对目前城市里流动大军来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强化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分割,制造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各方面两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了制度上的不公平和观念上、心理上以及文化上对农村人口的歧视和排斥。当然,我们对农民工歧视性制度可能被废除,而由这种制度所造就的形形色色已经深入和内化到城市民众骨髓里的对农民的社会歧视、偏见以及异化的文化心理和排斥则难以在短时间消除。事实上,户籍制度成了社会分层的一种手段,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其中,这一部分人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及其子女。
(二)缺乏办学资质,师资力量薄弱
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农民工子弟学校须办理手续,既要征得流出地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又要在流入市教育部门审查备案,并获得办学许可证后,才具备办学资质。然而,在事实上,既无办学许可证,又无年检也无备案的“三无”学校在城市当中已比比皆是的。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开设什么课程,使用什么书本都由学校自定,没按照国家大纲科学、有序地教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而师资力量不足则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先天不足,使其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教育仅停留在识字、扫盲和托管的层次上。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引起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一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歧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一些公办学校往往要求交纳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入学条件的不平等,往往使他们感到低人一等。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农民工子女在基础、语言、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被同学甚至老师另眼相看,因而普遍感到自卑、孤独、没有归属感,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因此而辍学。二是农民工家庭教育缺失。许多农民工整天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对其放任自流,由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和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一些孩子变得情感冷漠、性格孤僻、我行我素,有的整天沉迷在网吧里,有的则抽烟酗酒、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分割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差别,导致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重天的不和谐局面。这种制度的弊端表现在它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所有制、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以及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落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义务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二)加大义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曾殷切希望我国的城市农民工子女能与城里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民办教育,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如果规范、有序地发展,能够与公办教育共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人力资源的战略储备,为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定扎实的基础。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依然面临许多困难,要从实际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济困难,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是根本。各地的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按学生人数比例给予一定的补助;城市教育经费中,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政府还可以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办学,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从而解决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困难原因而不能接受教育的问题。
(三)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还有心理教育。因为从熟悉的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小孩来说,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等,使他们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语言问题,他们的乡音会被城市孩子讥笑;其次是父母收入有限导致生活拮据,他们的省吃俭用会被城市小孩看成老土。这种城乡物质条件的差异,也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心理冲击;第三是视野和交往的狭窄影响到与同龄孩子的沟通;第四是他们父母在城市受到的歧视也会折射到他们身上。另外,农民工子女自身在日常行为方面也有待加强教育和纠正,比如缺乏文明卫生的意识,随地吐痰、丢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时候,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使他们脆弱、不稳定的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性格障碍,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疏通引导,就会造成他们幼小心灵的扭曲。
(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
差距未必会产生歧视,但歧视往往缘于落差。农民工为城市人的生活提供了种种便利,然而他们却享受着和城市人不同的社会待遇。目前,我国约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一些非正式的职业或边缘职业,作为城市中的“边缘人”,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很低。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调研显示,在“五大社会保险”中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15%左右;参加医疗保险的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基本未参加。其中社会救济,如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因此,要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至关重要。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民工身份,从制度上消除歧视,使其享有国民待遇,平等享受社会保障权。二要加快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解决好农民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的缺失。三要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网络服务体系和一体化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基金转移管理办法等,为农民工进城提供生活保障。
四、结语
总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三农”问题在城市的延伸,也是我国目前城市中弱势群体这一社会问题的具体反映。能否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关系着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城市的长远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丽.公共政策视野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论坛,2011,(06):131-133.
[2]谢嘉玲,任玎.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教育学研究,2013,(11):252-253.
[3]彭小霞.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之现状与原因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19-21.
作者简介:郝迪婧(1983-),女,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从事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