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祥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属于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农业技术的推广是科学技术推广与科研成果不断提升的主要依据,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与科学技术科研、推广具有紧密关联。本文以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大地山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指出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生产 发展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36-02
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硬件,起着支柱作用,是国内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以下是本文以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大地山为例展开的探究,以供我国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参考与交流。
1 现存问题
1.1 队伍素质不高
回顾性分析,芭蕉林村委会距旧城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亮山林场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42户(其中农业户315户,非农业户27户),总人口1422人(其中农业人口1391人,非农业人口31人,男702人,女720人),当地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6年,群众整体素质不高,极其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据调查,虽然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成绩,但因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低,加之在工作上缺乏一定积极性,这就在本质上农业技术推广带来负面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均有待于提高。撇开文中的研究对象,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处于匮乏状态,尤其是高素质与专业能力均符合要求的人员,加之管理者意识不高,管理理念陈旧,在人才引进、储备及分配等工作中均存在缺陷,被分配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因其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均低,难以及时、正确且有效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效率及质量,从而为队伍带来负面影响[1]。
1.2 信息工具匮乏
我国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示范点是有一定根据的,通常选取于边远农村地区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点。据实地考察,诸多农村位于边远地区,且当农民居住较为分散,加之当地信息工具匮乏,导致信息闭塞,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困难,难以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再看当地农民的文化程度,芭蕉林村属于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当地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毋庸置疑,群众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城镇具有相当大的落差,因此,农民对现代化农作物种植与目前新农作物品种的认知度低下,针对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难免措手无策。
1.3 经费投入少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财政支持,在指导服务、咨询服务、示范服务及实验服务等项目中均需要经费,但因保山市施甸芭蕉林村经费来源仅依靠政府,加之政府尚未推行财政全额拨款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 策略
2.1 健全体系
转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往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提倡着手于县、乡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社会公益智能,摒弃以往重视县,忽视乡的农业技术推广,使县、乡的农业技术推广各自形成孤岛之状,“条块分割效应”使得县、乡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提倡农业技术推广应由单一的服务过渡为产前、产中、产后等优质服务,为农民开展指导服务、咨询、培训、示范及实验等服务项目,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全面向当地农民提供综合服务,从根本上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市场,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再者,经以县、乡为一体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提高工作规范性,势必需要科学、合理的重新分配人员的岗位,具有针对性的分配岗位人员,落实岗位责任制。重新拟定具备严谨性的聘用制,提高聘用标准,规范人才引进机制,确保新引进的人才能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切实提高人才待遇水平,完善绩效评价政策及工资倾斜政策,尽可能达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与国内基层事业单位在岗工作人员的收入一致。
2.2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随我国各行业推广“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等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亦同。目前,在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大地山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应以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为主,从而建立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能力优良的人才队伍。完善传统技术推广模式下的机制与体制,为科学评估人才绩效健全考核机制,为提高人才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及相关培训[2]。针对人才的引进,前提是必须确认其是否已有职业资格证,且为提高引进人才的工作效能需制定制度,严把人才引进的流程。不断加强业务服务水平,提高“农业、农民、农村”三农的服务意识与工作能力,总结出三农的工作侧重点,且将三者视三位一体,从一体化角度出发,具有针对性的为农业、农民与农村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本质上提高农村农业发展。
2.3 改善工作条件
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无村办企业,现有农村书屋一个,藏书2000册。为改善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条件,建议县与乡结合为一体,实施一体化发展,例如保山市施甸县为乡增设农作物质量监督的公共服务机构,且尽可能为芭蕉林村创办办公室、实验室以及培训基地。视芭蕉林村的农产品种类及生产状况、年收入等具有针对性的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办公提供基础设施,目前保山市施甸芭蕉林村地膜包谷100亩,种子白玉20号,丫玉889号。现有耕地2968亩,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甘蔗玉米、粮食种植和养殖、外出务工,全村总收入520万元,人年均收入2210元,人均年生产粮食300公斤,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可见,为保山市芭蕉林村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基础设施是尤为重要的。在设施配套下,必要的办公设施组合为专业齐全以及功能完整的组织,有助于保山市施甸芭蕉林村顺利开展业务,满足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咨询、培训、示范与实验等服务项目的工作需求。针对,农作物质量监督的公共服务机构,保山市施甸县应先对芭蕉林全面进行实地考察,后从实际出发为其构建农作物质量监督的服务机构[3]。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手段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作物最新信息,为农民提供最及时、最全面、最便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度。
2.4 加大资金投入
保山市施甸县芭蕉林村农业技术推广所用机及的资金均来源于芭蕉林村旧城乡政府,芭蕉林村委会距旧城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亮山林场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村落,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对保山市施甸县芭蕉林村农业技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转换传统的财政投入模式,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来源应确保其全额拨款,所以,保山市施甸县应为芭蕉林村健全并推行财政全额拨款制度,而增长机制可以国内各地年财政增长的比例为依据进行调整,且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