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从本位做起

2014-11-07 03:57宋天月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主体文本阅读教学

宋天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教学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姿态万千,异彩纷呈。由于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在如火如荼的课改大潮中着实火了一把。单就授课形式来说,就有诵读、欣赏、点评等课型,很多老师也不惜将视频、音响、小品、辩论等搬入课堂,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这不禁让人深思,到底什么才是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阅读教学?

黄厚江老师提出了本位阅读的教学理念,我非常赞同。也就是根据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等三个步骤进行阅读教学。下面谈谈我对本位阅读的几点思考。

1.以文本理解为基础

文本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张志公先生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这句话很有内涵,读进去就是读懂文本;读出来,就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而这一切正是在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要真正理解文本,离不开对文本的尊重。文本作为我们的第一手资料,首先要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准确把握。我们知道,文本的意义是被固化在具体的文字系统之中的。文本的意义应该是固定的,而且应该也是唯一的,尤其是经典文本。对文本要立足于“一元解读”,以“一元解读”为基础,对文本进行深入建构。其次,我们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出现了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使一些课堂不免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脱离文本的旁逸斜出的创造性阅读”。比如:《范进中举》中学生解读出“范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胡屠户解救范进的方法不科学,应该及时找医生”;《背影》中解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没有安全观念”“他这样辛苦为儿子买橘子是怕自己老了儿子不养他”;《愚公移山》解读出“愚公真愚,不搬家,不知环保,还让子孙跟着受罪……”。《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承载着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母语的任务,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好价值取向的舵,不能任由学生随意曲解。读者只有尊重文本,才可能理解文本,进而得出正确的理解。

2.以学生阅读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反观现今的阅读课堂,我们却明显感到阅读被淡化,很多阅读课已经“没有阅读”。试问,一节阅读课如果没有学生充分阅读,能叫阅读课吗?虽然很多老师的课堂讲得天花乱坠,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学生是听得晕晕乎乎。因为他们的阅读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很多“吝啬”的老师一节课才给学生5分钟的阅读时间。很多时候,学生连文本看一遍都还没看完,就被老师生硬地拉回他预先设计的教学轨道上去了。课堂上,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那么皆大欢喜,如果不能,老师将会乐此不疲地提问下去,直至设定的答案被说出为止。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何谈学习主体?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明确,阅读是学生的阅读,不是教师的阅读。当然,这里也离不开教师的阅读引导。因此,教师要淡化自己的主导地位,只在合适的地方给予点拨就可以了,如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实现的前提,首先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如果连阅读的时间都不能保证,那学生如何理解文本,如何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其次要保证学生阅读环境的纯净。阅读环境的纯净,一是指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不能将自己的理解或者教参上的资料强加给学生。这里我主要强调的是第二点,有的老师上课动辄引用名家的点评,这样无形中左右了学生的理解。虽然学生的理解很多时候可能会错,但那毕竟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有一个词语叫“阅读初感”。所谓“阅读初感”,是指读者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初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也是阅读教学的起点,通过学生的“阅读初感”,可以将学生引向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因此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我以为必须将“阅读初感”落实到位。

3.以语文方法为主要手段

陈金明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想到依据语文工具性特征来设计教学”。这是很有见地的。黄厚江老师也多次表达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只有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具体有效的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眼、抓关键句、品关键词知人论事等。

比如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段,其言外之意较为复杂。在没有了解作者处境时,学生解读说:柳宗元喜欢旅游,但是选择小石潭是一个失误,小石潭不是名胜古迹,来游赏的人太少,使作者一行感到太冷清。建议他们到人多的地方去,才会有更多的乐趣。这种解读明显偏离了作者的本意。这时,教师适时插入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改革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背景资料。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作者当时的处境来揣摩他的心思,与作者在心灵上进行跨时空的交谈。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了结论:柳宗元此时政治失意,心情抑郁,于是便寄情山水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其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正是借小石潭清幽静穆之境来抒贬官失意之后的孤凄之情。清冷环境正是他孤凄心境的外现。接着教师可略作总结,刚才我们解读文本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的文本分析方法,有了方法的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就容易多了。

“阅读教学的功能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和在阅读中积累”,黄厚江老师如是说。确实如此。在课堂改革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尊重文本的基础地位,用好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会渐入佳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文本阅读教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