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孝军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中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对教育而言,所谓“人文教育”,就是用文化培养人,使之成为文化人。人文性,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重视各种文化现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于高中语文人文性的认识:一是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施的途径,二是语文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三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一、 人文教育实施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具体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一篇一篇的课文之中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上。它包括各种思想意识、情感态度、风俗习惯、礼仪规范,以及各种文化如建筑文化、雕塑文化、书法文化、服饰文化等。在这些文化现象中,又以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最为重要。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需要对课文所体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进行认识、甄别和扬弃,排斥落后、腐朽、消极的文化意识,树立优秀、健康、积极的文化意识。正如《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次,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选入教材的课文,具有汉语言文字的形式美——字形美、音韵美、修辞美、意境美等。比如《诗经》,比如《楚辞》,比如汉赋,比如魏晋骈文,比如唐诗宋词,比如明清小说,语言的形式美都是非常鲜明的,也都是各不相同的。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要引导学生体会、鉴赏文章本身的语言特色。正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要“观察语言”“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具有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第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欲望、情感倾向、精神品质、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认知、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听说的行为、习惯及其态度。学生既要愿读、愿写、愿听、愿说,又要会读、会写、会听、会说。
二、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学生方面:
1.对语文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轻视语文。
2.只喜欢听讲,不喜欢独立思考,不善于质疑问难,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学习语文不自觉,不主动。
3.写字不认真,不严肃,不规范,不美观,不关注汉字本身的意蕴美感,写字似乎只是一种工具,写字只是为了完成记录的任务。
4.阅读不认真,粗枝大叶,只关注内容,不关注语言形式,不会咬文嚼字、含英咀华。
5.不喜欢作文,甚至畏惧作文。学生认为写作是被逼无奈的事情,不愿动脑子写作,更不愿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方面:
1.重视课文内容,轻视语言形式,漠视学生学习过程。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习惯和方式等。
2.只会拿着教学参考书、带着专家的思想上课。对文章缺乏敏锐的感觉,也不会进行细致的分析,更不会有独到的发现。
3.对汉字缺乏深入的认识,认识不到汉字的意蕴美感。对书法没有什么研究,自己写的字也不规范美观。
4.不愿写作,不愿花费时间开动脑筋写作,对写作没有什么真切的经验和体会。
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功利性很浓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的功利思想意识特别强,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考高分、考大学。为了考试获得好成绩,就会在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大功夫,而无暇顾及高尚情趣与道德精神的培养,也就会有意识地轻视或放弃需要慢功夫、见效慢的语文,而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
更有教师的原因。语文教师的功利性也是非常强的,在绝大多数老师看来,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学生成绩好,一好百好;学生成绩差,什么都差。除去教学目的之外,就是教学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课文内容一读就懂,而老师却大讲特讲,学生当然厌烦。课文很美,学生本来读得兴致勃勃,老师却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学生反而感觉索然寡味。老师的语感不好,读文章不会含英咀华,也没有独到的发现,学生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自然不感兴趣。教师写字不认真规范,没有示范作用,学生也不会用心写字。教师对写作缺乏真切的经验,学生听课兴趣不浓,写作不会有多大进步。
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人文性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终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所谓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是指通过语文教学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优秀健康先进的文化意识、真诚纯洁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对语文充满兴趣,爱好读书爱好写作,会读书会写作,乐于读书乐于写作。三是具有自觉的语文审美意识和高尚的语文审美情趣,具有语文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呢?
首先,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三个途径之间的关系。课文内容、语言形式、学生学习过程,三者相较,语文教学更要侧重于语言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
课文内容方面所体现的人文性是最明显的,因为课文是经过教材专家编选好了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人文性自然而然体现在课文中。对于教学来说,是不需要花费多少功夫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判断鉴赏能力,只要用心读,就能读得出来,感受得到,也自然能够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大好自然风光,如九寨沟、泰山、黄山之类,是不必需要导游赞美的,也不需要导游进行热爱祖国山水、大自然的说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此处很美”的感慨,自然而然就会有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了。教学不也是如此吗?名篇佳作,学生读之便会感觉美妙,便会生出赞美之情与热爱之意。何劳教师把此说破。教师讲多了反而没有什么好处。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教学,在于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语言形式,是最具语文特色的人文性的东西,是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为语文教学而不是数学、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理应多下功夫重点突破。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要重点关注,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表现出的兴趣欲望、情感倾向、精神品质、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endprint
第二,要进一步认识高中阶段的人文性,理解要到位,要深入,要全面。高中阶段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文化性(主要是思想性)和审美性两个方面。高中阶段要加强对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还要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对于汉字、汉语和汉文学、文章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拓展学生心灵的审美空间。
人文性绝不是单纯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说教,不是借题发挥,也不是牵强附会,而是融会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人文性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目标,更要有过程和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既体现在一篇一篇的课文中,也体现在一单元一单元的教材里;既体现在课文内容上,也体现在课文的语言形式上。在教学过程上,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的精神。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精神。
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认识和反思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要经常思考运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愿学语文、乐学语文,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不看学情、没有针对性而组织的教学一定无趣也无效。还有一些常见的具体的教学艺术或方法,比如:悬念导入,优美板书,激疑提问,情境设置,合作探讨,竞赛学习,课堂节奏变化,语言抑扬顿挫,等等。
最后,教师要加强修养,练好本领,要做一个人文性很强的老师。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文质彬彬,就要腹有诗书。要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会朗诵会阅读,能写得一手好字,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人文性的确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概念,要落实好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必须要细化到每一节语文课、每一篇课文。具体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中确实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这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研究,细致分析,研究、分析语文课程的各个方面:《课程标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一篇一篇的课文,每一个学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等等。我相信,只要用心,我们就一定能做得好。
参考资料:
1. 潘庆玉《语文教学发展论》,中国海洋出版社。
2.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