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鹤云 王森 朱卫丰 沈冬冬
(1.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 南昌330004;2.上海百安制药有限公司 上海201501)
防腐剂[1]是指能防止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药品,作为制剂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防止药品被微生物污染,确保药品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防腐剂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毒性,若制剂中防腐剂的选择与用量控制不当,将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2],因此在药物制剂研发过程中确定防腐剂的选择与用量是一关键项目。在常用的外用O/W型乳膏剂中,苯甲酸常作为防腐剂加入其中以确保药品质量[3],而在现行中国药典(2010版)并未对其做含量测定要求。本文以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为例,对其防腐剂苯甲酸进行含量测定。
1.1 仪器设备 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BT25S Sartoriu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Z-93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2 试药 苯甲酸对照品(纯度100%,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派瑞松)、甲醇(HPLC,TEDIA,US)、异丙醇(HPLC,TEDIA,US)、乙腈(HPLC,TEDIA,US)、己烷磺酸钠(HPLC,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85%磷酸(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重蒸水(自制)。
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4]色谱柱Phenomenex C8柱(250mm ×4.6mm)柱温:40℃,以乙腈:异丙醇:双蒸水:己烷磺酸钠:85%磷酸(140∶140∶720∶0.94∶1)为流动相 A 相;甲醇:双蒸水:己烷磺酸钠:85%磷酸(900∶100:0.94∶1)为 B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40nm,进样量10μL,梯度洗脱条件如表1。苯甲酸峰对称因子为0.98,分离度10.6,见图1、图2。
表1 梯度洗脱程序
图1 苯甲酸对照品图谱
图2 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供试品图谱
2.2 溶液制备
2.2.1 乳膏供试品溶液 取派瑞松(批次:110219654)1.25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2mL四氢呋喃振摇使溶解,甲醇定容至刻度即得供试品溶液。
2.2.2 苯甲酸对照品储备液 精密量取苯甲酸8.00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加入四氢呋喃2mL,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800.0μg/mL苯甲酸对照品储备液。
2.3 线性试验 精密量取苯甲酸对照品储备液0.15mL、0.3mL、0.6mL、1.2mL、2.4mL、4.8mL 置10mL量瓶中,制备成系列对照品溶液。按2.1方法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分值为横坐标,对照品浓度(μg/mL)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181X+1.7348,r=0.9996,苯甲酸在12.0~384.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线性系列同一对照品溶液10μL,重复进样测定8次,苯甲酸峰面积RSD为0.31%,精密度良好,符合要求。
2.5 溶液稳定性 取制备的乳膏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h、2h、4h、6h、8h、12h、24h 进样,测定,苯甲酸面积RSD为1.26%,表明样品在24h内稳定。
2.6 回收率试验 分别取派瑞松乳膏供试品溶液0.8mL、1mL、1.2mL,相应加入苯甲酸对照品储备液0.8mL、1mL、1.2m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2 回收率结果(n=9)
2.7 重复性试验 取上述回收率试验的一份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精密量取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进样6次测定,记录色谱图,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见表2,RSD为1.96%,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
2.8 苯甲酸含量测定 取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批次:110219654、110219655、110219656)供试品溶液各两份,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精密量取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进样测定,用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3。
表3 防腐剂含量测定结果
试验表明,上述方法在测定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且在测定该乳膏主药曲安奈德、硝酸益康唑时能兼顾本防腐剂的测定,对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内控标准,降低质量风险具有一定意义[5]。同时测得该乳膏苯甲酸含量为0.15%,为该品种仿制药研发防腐剂处方设计提供了参比依据。
[1]李慧敏.HPLC法检测口服液类保健食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含量[J].中国药事,2013(1):38.
[2]成海平.药品研发中防腐剂的应用及质控[J].中国新药杂志,2005(8):954.
[3]何应龙.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69.
[5]金树辉,刘树林.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7(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