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婵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优秀、最精粹的传统文学艺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道光芒四射的人文景观,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读读、自己背诵、自己默写。此等流于形式的陈旧落后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使原本内涵丰富、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变成一潭令人窒息的死水,学生自然无法深切体味蕴含于古典诗词中的诸多美学特质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改变上述不尽人意的古典诗词教学局面呢?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欲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也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爱学、乐学甚至是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讲授古典诗词,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阅读、鉴赏兴趣入手: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与古典诗词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顺利走进古典诗词文本。
创设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音乐、动漫、图片、视频、微课、影视短片等都在此列。不过,在上述诸多情境创设的方式中,最方便最省时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以白居易《琵琶行》教学为例,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课前从网络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琵琶行》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在制作精美的音、画、形、声等多维动态艺术元素的感染下,学生会很快对《琵琶行》文本产生强烈的诵读、品鉴兴趣。
二、诵读涵咏,品味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情感美丽而又丰富。然而,这种美学特质是需要读者通过反复诵读、反复涵咏、反复浅吟低唱,将古典诗词文本中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之后才可以揣摩、感知和体味得到的。因为“各种技艺都有各自特殊的筋骨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筋骨的技巧,诵读也是这样,诵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朱光潜语)。所以,学生如要揣摩、感知、体味和鉴赏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意蕴,首先必须重视诵读和浅吟低唱。其法:“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习。”(《曾国潘家书家训》)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气势雄浑,风格豪放。学生诵读此词,宜情感充沛激越,气势豪壮高昂。具体而言,诵读词之上阕时,宜高峰突起,情感激越,语音浑厚,气势雄浑阔大。如此,才能品味到苏轼在词的上阕中对长江雄伟壮丽景色的夸赞之情和对“三国周郎赤壁”历史功勋的赞美之情。诵读词之下阕时,宜情感低沉、抑郁、凝重、哀而不伤。如此,才能品味到作者在词的下阕中抒发的因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产生的深沉感叹和无奈之情,以及在顿悟了人生底蕴之后所产生的潇洒超脱之情。
三、融情于境,鉴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象”,是作者在描述客观事物和自然景物时寄寓于其中的“情”,是作者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心灵深处的“志”。既然如此,古典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则是作者内心深远的情思、丰富的情感与作者笔下美丽抑或壮丽的自然风物互相融合的艺术产物。故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融情于境,准确理解和体味诗人寄寓于古典诗词中的丰富而又美丽、深邃而又绵远的情思,这是鉴赏古典诗词意象的关键。其鉴赏方法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寄寓于古典诗词作品中的情感主线,指导学生透过古典诗词作品中描绘的美丽意象走进诗人绵远深邃的情感世界,由此再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知与体味诗人寄寓于意象中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蜀道的核心意象“蜀道”,比如难行之蜀道、高危之蜀山、险恶之蜀地,和局部意象,比如飞湍、回川、连峰、绝壁、枯松、剑阁、砯崖、长蛇、猛虎等,极写蜀地之险恶。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课前从网络下载的表现蜀道奇险风光的图片或者视频供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融情于境,深切体味作品中的寓情远意:仕途险恶艰难,难于上青天。
四、问题探究,关注体验
问题探究,即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课前精心制作的幻灯片(PPT)或者微课课件,出示幻灯片(PPT)或者微课课件中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讨论、辨析,从而迅速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品鉴古典诗词的能力。
问题探究的优点在于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于探究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这节古典诗词阅读鉴赏教学课容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教师预设的探究问题不仅要新颖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弹性,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古典诗词探究的兴趣。
比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我们可以预设如下探究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意境迷离,情思哀婉,具有朦胧诗的美学特质。请在课外自查相关资料,说说学术界对于《锦瑟》主题的探讨主要有哪几种观点?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你是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
再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预设如下探究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等都是人人敬仰的英雄豪杰,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他们,而选择周瑜和小乔?”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时候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引导他们将肤浅的探讨结论拓展为全面深刻周密的论述,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当学生的观点过于偏颇或者远离高考答题的范围时,应该及时提醒学生纠正错误观点。
总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加大品味古典诗词的力度,更要引导学生深度品析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美丽意蕴,以期迅速提高学生体味、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