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
对观摩课的学习与研究,关键在于课后的研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也是这个道理,既要能吸引教师踊跃参与,还需要引导教师明其道理,才能事半功倍。
一 、活动目标、内容具体
教师们的教学任务重,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明确,不宜贪多求大,要细小实在。能够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即可,大家在研讨中受益,并能以此例指导并推动以后的教学,这样的教研活动就是有效的。
例如,低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中安排“怎么教学汉语拼音”,这个活动主题比较宽泛,组织者希望参与者能够积极研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交流各自教学此内容的教学经验与困惑。
事实是,面对这么大的主题,参与者不知从何下手,即使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把整个教研活动变成了一个经验交流总结会。活动看似热闹,其实细细一想,参与者在活动中没有有针对性地学到一些教学方法,同时组织者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研目的,长此以往,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那么高了。
与其开展这么宽泛的主题活动,倒不如将此活动内容具体化,改成“怎样教学‘单韵母、‘复韵母、‘声母
……”等,因为教研主题一旦细小,教研内容一旦具体,教师们教研时研讨的方向就更明确,就能结合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经验一一交流探讨,这种交流有的放矢,具体实在。
二、活动过程有指导
教研活动的目标明确后,研讨的过程一定要有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仅是让教师们参与、各抒己见,更是能够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迪。
中、高年段的很多语文教师比较困惑: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呢?对于这个共性问题,如果单单用讨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教研活动中,可以选好教材,请一位教师结合教研主题进行实例片断教学。教师们再针对课例进行讨论、交流,在研讨中明白“指导学生理解”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方法,这些方法应该根据文本内容灵活运用,而不是依靠某一种方法去死记硬背、机械掌握。这样的实例与研讨的教研活动才能让教师教有所获,研有所得,才能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
指导者不见得都是教研员、名师这样的人,其实一个教研组内大家都可以相互指导。一次教研活动,只要精心准备,大家都能在相应的领域内成为指导者。关键还是精心准备与否。
三、主题内容有延伸
每一学年的教研计划会不同,但是教研活动的内容既要体现年段特色又要有针对性,同时还要具有教育教学的延续性,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连续性,还应该让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围绕大家共同制订的课题实验进行研讨,扎实有效地开展、实施教科研课题研究。
如:“围绕课堂进行‘对话教学的研究”这一教研主题,就应该被分割成若干个教研内容使其具体化,不管是与学生对话还是与文本对话等,都要有一个具体的、系列化的内容安排,教研活动要围绕内容具体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会遇到一些不可预测的困难,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将这些经验、教训、困惑、想法等记录整理,在教研活动这个最好的时机提出来与大家分享、探讨不仅会产生共鸣,而且大家会献计献策,共同成长。
教研活动切实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每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受益匪浅,能让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上一个台阶,更能让教师找寻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