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亿军 马加名
摘 要:网络信息时代兴起的微博、微信已经成为集合多种功能的开放式、互动式、便捷化的网络门户,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渠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探索了基于微博、微信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思路,对利用微博、微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阵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123-03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社会舆论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方式,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任务[2],如何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的独特优势,迅速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让大学生主动学习、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3]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迅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覆盖面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博、微信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战和机遇
1.微博、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和机遇
微博、微信以其便捷、开放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信息获取和思想表达方式。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被利用成为传播各种“群体事件”的主体,甚至成为一些非主流、庸俗、低级、错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4]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另外,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强调个人和崇尚实用主义,形成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这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弘扬主旋律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博、微信平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覆盖面广、关注度高的特点,加强正确引导,让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及时获取和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时事和热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快捷性、直接性的特点,及时传播校园资讯和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浓厚的宣传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微博、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方式的挑战和机遇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3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3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总量突破4.5亿,微信用户达到3.55亿,说明我国已步入“微时代”。其中19岁及以上的用户比例达到88.81%,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微博、微信用户的主力军。微博“垂直式”传播方式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层式”的传递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团课、主题教育、专题讲座、宣传报告等方式开展,而基于微博、微信的传播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能够有效拓展受教育渠道,通过学生的关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微博、微信可以依托智能手机和电脑进行交流,实现了人与信息的无缝对接,有效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空。同时,微博、微信将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放在同一对等的平台上,可以进行交互、发散的讨论,有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快速建立起理解和信任,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新的契机,高校可以探索“微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迅速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构建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依托微博、微信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思路
作为新兴的媒介工具,微博、微信在社会舆论和政治导向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价值取向、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发挥其优势,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阵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1.利用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
大学生的思想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对其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了解学生微博、微信分享和转播的内容,以及他们发表的心情和状态,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了解他们日常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增强育人时效性。另外,微博、微信的“释放”功能可以及时暴露学生现实生活中隐藏的矛盾和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透过微博、微信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状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有效降低和避免一些危机事件的发生。
2.利用微博、微信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微博、微信与学生建立互动,将教育者自己的经验、思维和观念呈现在其微博、微信中,通过吸引学生的广泛关注来实现教育和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为丰富的信息交流,从传统的教育内容分享转变为思想分享和情感分享,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使用“微博体语言”,可以充分展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利用微博、微信发布和收集各类信息,提升日常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发布各种信息,开展评优评先、奖学助贷、心理咨询、主题教育、就业创业等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并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增强日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使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通过点击率和评论及时了解日常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认可度,并可以根据微博、微信留言,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意见快速反馈机制,避免层层传递导致的信息失真,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4.利用微博、微信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宣传育人功效
高校文化艺术氛围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来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奥妙的领域之一。”因此,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意义非常重大,而校园文化氛围除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发布文化艺术内容,全过程、全方位营造宣传育人的氛围。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奋发精神,培养学生对校园的依恋感、归宿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快乐,使全体师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达到宣传育人功效。
5.利用微博、微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导航者和理想信念的维护者。由于微博、微信形式新颖、操作简便、内容丰富,是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写微博、微信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扮演的是舆论引导的角色。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社会,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微博、微信适当的引导,传递正能量,发挥其“微言大义”功效,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知识层次,让大学生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利用微博、微信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注意事项
微博、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的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把握和管理微博、微信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利用微博、微信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优势和注意事项,积极自觉建立并合理利用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把握微博、微信特点,加强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交流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把握微博、微信的特点,用幽默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扭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更加快捷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微博、微信与大学生建立起“双向关注”的沟通模式。一方面,主动“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发动学生们广泛使用微博、微信,并“关注”教育工作者的微博、微信,打破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思想隔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内心去,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2.建立“朋辈”关系,疏堵结合,形成正确的导向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学生形成“朋辈”关系,以朋友的身份感召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关注教育者的微博、微信。同时,加强对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甄别,以“疏堵结合,及时沟通”为原则,保证微博、微信信息舆论的正确导向。[7]重视针对学生微博进行舆情分析,出现重大舆情时,要尽快查明事情的真相,做出积极反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博、微信作为重要工具进行事件的澄清和疏导。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做好信息的公开和引导,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3.积极建立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的连线
从蓝皮书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仍是微博意见领袖的重要新闻源。通过对意见领袖微博的信息来源进行统计,其中转载传统媒体信息的比例最高,占48%,而意见领袖的原创帖占44%,转载他人(非新闻机构和个人)仅占8%。目前,越来越多的媒体也加入到微博、微信阵营中来。传统媒体的加入,特别是杂志和报纸在微博中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在碎片化阅读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仍能凭借自身优势在内容生产上胜出,达到引领舆论的效果。
微博、微信平台容易形成舆论焦点,传统媒体与微博的积极连线,对于甄别新闻事件的真伪,做好微博舆论的把关,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得微博、微信用户倾向于从传统媒体微博上对照、核实信息。高校可以通过自己的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积极连线,为学生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当前的主流信息,弘扬主旋律。
4.建立健全微博、微信运行和管理体制,确保良性发展
微博、微信的“转发”功能为教育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手段,但同时那些负面、煽动性甚至庸俗下流的信息也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警惕。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微博、微信运行和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针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过滤体系和管理体系,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为基础,创建“微班级”、微博群,对每个学生的微博、微信“加关注”。了解学生每天关注、转发的信息,通过微博群、空间等领域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信息,加强对微博、空间的监管和引导,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做到及时解答互动。另外可以通过加强对信息员进行集中培训,举办微博大赛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网络管理,可以建立《微博运行管理办法》,对微博平台的运行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微博平台安全、有序地运行。
四、结语
在网络信息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要深刻认识到“微时代”的内涵和特征,主动抢抓机遇,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互动、共享、及时、便捷的优势,将微博、微信的优势与日常教育和管理相结合,融教育、引导、服务为一体,积极建立传统教育方式和网络新阵地的连线,使学生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接受,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努力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与此同时,高校应勇敢面对“微时代”带来的挑战,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春丽,张文超,张浩男.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16-118.
[2] 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研究,2011(5):84-86.
[3] 姜羡萍,余聪.微博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53-54.
[4] 齐朝阳,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24-126.
[5] 谷松.谈利用“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J].改革探索,2011(7):143-144.
[6] 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58-160.
[7] 沈革武,阎高程.校园微博建设及其文化育人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65-67.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