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国;乡村;图书馆
摘要:文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在民国乡村图书馆有所作为的四位代表人物晏阳初、李靖宇、陶行知、钱穆的乡村图书馆思想及他们的主要事迹,并罗列了民国时期其他在乡村图书馆事业中做出贡献的真人真事。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9-0139-02
作者简介:覃利(1968-),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员。1在乡村推行巡回文库的晏阳初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推行平民教育,七百多个团体在全国建立了一千多个实验点,曾留学美国并获博士学位的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实验”是其中著名的实验点。为推行社会式教育,帮助农民摆脱“愚、贫、弱、私”的生活状态,晏阳初在定县亲自编写农民千字课、发行农民周刊、举办图书展,特别是创造性地利用巡回文库这种流动图书馆的形式走村串巷,巡回文库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苦难的中国农民是一种新鲜事物,被誉为“我国流动图书馆的雏形” [1],它让知识的光辉照耀到了普通庄户人的身上。
定县平民教育中的巡回文库具有方便、灵活、快捷、主动、节省的特点,无固定馆舍、书库,只有一个馆员兼拉车人、一辆华北农民常用的手拉车、一定数量的书刊,巡回各村,走村串巷,无论村庄地处远近,都要按照事先规定的办法和路线巡回,把书刊送到街口、院口、田间地头,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也节约了读者时间;形式灵活,读者借书回家或就地阅读均可。对借书人没有年龄、身份、性别的限制,从妇女、儿童到老人,从民校的农民到私塾的先生都可以成为读者。
1943年晏阳初被美国“哥白尼逝世四百年全美纪念委员会”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较大的10人”之一;1987年10月15日晏阳初被美国总统里根授予“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1]。
2创建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的李靖宇
李靖宇,山东邹平人,他热衷于民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注重实践,在山东邹平县实验区民众图书馆事业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他认为“如果农民没有利用图书馆,就是图书馆事业的一个惨败的记录。因此,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快慢、好坏,其中农民有没有利用图书馆则是一个重大的、刚性的指标”。
李靖宇在邹平县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民阅读水平的工作。首先为帮助农民脱盲,他在所创建的民众图书馆中设立了农民识字处、农民问字处、农民代笔处、农民参考部;组织了农民读书会和讨论会,开展乡村教育;其次成立了邹平乡学青年服务团,这样一个学习组织培养了许多农民学习骨干,这些骨干现身说法,提高了农民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兴趣,这样民众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多。其次,在邹平乡师图书馆中还设有乡民图书馆,其中设有乡民阅览室、乡民借书处,是总馆的分馆之一。这里的藏书由乡师图书馆按期配送、更新,对于不能经常到馆借阅的农民,专门还举办了巡回图书馆,通过图书需求的调查信息反馈后,有针对性地选配书刊推送到各乡村。这样的乡师图书馆构成了一个不同层次的农民读书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民利用图书馆[2]。
3主张建设乡村流动图书馆的陶行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创办流动图书馆的思想,他主张要把流动图书馆这种成本不高的“文化小饭馆”在镇上村里、街道、弄堂里都开设起来[3]。陶行知创办上海萧场儿童流动图书馆,馆中的工作人员挑着书担在各村每个星期至少巡回一次,途中还选择一处合适地点公开借阅,并对借书多且能教人者实行物质奖励。1932年10月1日,“山海工学团”在上海郊区的宝山大场成立,他发动社会人士捐赠图书,不久就征集到一万多册图书,办起了一个山海工学团图书馆。在图书馆中他也同样采用了流动图书车的办法,送书到各乡镇,巡回借阅。针对穷人借书一没钱二无时间的读书困境,他送书上门,且不收押金。这种流动图书馆为当时消除文化饥荒,巩固和普及教育成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在乡镇图书馆担任馆长时建树颇多的钱穆
1919年秋,25岁的钱穆受聘担任江苏省无锡后宅镇泰伯第一初级小学校长一职,时任扇董的邹茂如目睹乡中赌风及迷信盛行,忧心如焚,急切问计于钱校长,得到的回答是:“其惟导之使读书乎”。于是,他委托钱校长筹划设计建馆事宜。在此情景下,泰伯图书馆于1921年10月由邹茂如创办,该馆有木楼两层,馆舍平面呈方形,占地二百平方,傍第一初级小学而建。钱穆曾称此馆为:“无锡县各乡市图书馆之第一所”[4]。 他兼任馆长一职,兼理校务和馆务。据后宅镇老人回忆,图书馆开馆那天场面热闹非凡,周边乡镇的人们坐着快船、火轮赶来观礼,无锡名人荣德生等人都来参加开馆典礼。开馆后,读者借书踊跃,半文言、半白话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最受欢迎。潜心于教的钱先生,一段时日曾患初期肺病,治愈后由邹茂如派一族人陪同去杭州疗养,其间到上海、苏州等地采购图书,购得《四库全书》《中华国书大集成》、古典文学名著等,又订阅了《新青年》等多种杂志。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全书目录就有四十卷。此书全国仅印六十四套,作为一个乡镇图书馆就设置一套,十分难得。钱穆在此期间,日以继夜埋头于图书馆。自言“心力交瘁,积年读书工夫亦多放弃”,事实上,钱穆是二者并重,足见其当初倾注的感情。他自称:蛰居穷乡,却未尝敢一日废学。晨昏读古人陈编,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授课之暇则读报章杂志[3]。乡邻小学十年,他在图书馆读了很多经史子集古籍和全部严译西学名著,还读了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样的新学以及《东方杂志》。1918年,他将由鸿模藏书楼得来的知识,著作《论语文解》付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这是钱穆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述。在任职泰伯市图书馆期间,连续在李石岑主编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青年论坛》发表文章。在赴杭采购图书时,曾获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石印本。因泰伯市图书馆须庋藏木刻大字本,此石印本乃归他私有。钱穆后来回忆说,这是为他日后撰写《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张本。钱穆晚年身在台北,心系故里,1986年前后二度重托其高足美国安城大学历史学家邓尔麟先生,赴后宅中学(原泰伯图书馆),察看昔年饮食起居的老房屋宇。endprint
覃利:论民国乡村图书馆其人其事覃利:论民国乡村图书馆其人其事5民国时期对乡村图书馆建设做出过贡献的真人真事
1908年,同盟会成员丘哲等人在广东梅县松口街镇设立公裕源商号,此后此商号改为“松口书报社”,此即为“松口图书馆”的前身。当代图书馆学家黄俊贵认为“松口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1912年8月丘哲等革命党人为纪念辛亥革命同时促进社会阅读,将松口书报社正名为“松口通俗图书馆”[5]。
1915年10月,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在家乡江苏无锡西郊荣巷创建“大公图书馆”,该图书馆被称为“中国乡村图书馆之翘楚”[6]。
1924年,“和顺乡和顺阅报室”在云南腾冲县建立,此为和顺图书馆的前身。1928年,“和顺阅报室”正式更名为“腾冲县和顺图书馆”,素有“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的美称。“和顺图书馆”先后由地方文人学者李仁杰先生(1878-1950年,清末附生,一生从事教育,有诗文集传世)、李先庄先生(艾思奇长兄,诗人、教育家、政治家),寸树声先生(字雨洲,本乡人,早期留日、教授,云大副校长)等人任馆长。1980年,和顺图书馆由云南省文化厅接纳为国家公共图书馆[7]。
1931年6月,梁漱溟接受当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邀,在山东设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同时建立院属图书馆[5]。
1932年6月,著名出版人黄警顽发起成立上海晨光乡村图书馆,馆址在上海北新泾黄华村,基本馆藏为黄警顽私人藏书,图书馆面向农村读者开放[8]。
1933年4月,上海民族实业家兼民国藏书家叶鸿英捐产百余万元,专办图书馆及乡村小学两项事业,并请蔡元培等十五人担任鸿英教育基金董事[8]。
1935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赵建勋主编的《乡村巡回文库经营法》一书,该书主要内容为乡村巡回文库的经营方法和实施步骤,并附有凡例[8]。
1936年6月,学者孔繁根在《民众教育通讯》杂志上发表《乡村民众图书馆设施之研究》一文,对乡村图书馆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9]。
1942年4月,四川巴县新发乡农民肖海泉捐资八百元法币,资助创办新发乡图书馆,此举受到巴县政府嘉奖[10]。
1944年9月,陕甘宁边区米脂县姜新庄村姜崇杰等人提议建立新庄村农民图书馆,该提议通过了村文教会议决议,后该馆成功创立。当年延安10月25日《解放日报》、重庆12月16日《新华日报》先后对此事分别进行了报道[11]。
1945年10月,近代工商业者、政治活动家薛明剑向江苏省政府请准在其家乡无锡青城市设立无锡自治实验乡,同年12月18日该实验乡成立。1947年底,该实验乡建立了一座藏书5万册的乡村图书馆[6]。
参考文献:
[1]宁艳艳.宴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中的巡回文库[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35-36.
[2]吴稌年,论李靖宇乡村民众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2012(1):4-8.
[3]陈燮君.盛巽昌.20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M].上海:三联书店.2005.
[5]陈源蒸.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6]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M].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0.
[7]宋剑祥.我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J].当代图书馆,1996(1):53-54.
[8]马学新.上海文化源流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9]孔繁根.乡村民众图书馆设施之研究[J].民众教育通讯,1936(1):11-21.
[10]石宇协.说说解放前的巴县乡村图书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县文史资料第10辑[G].1994.
[11]赖伯年.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8.(编校:严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