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兰
新课标提倡学生“写真实的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可学生的作文要么有真实却干巴巴没有一点血肉,要么是假话、空话连篇。在作文中,如何让习作体现“真”,散发真情的魅力?这里我们先看看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左眼瞎、右腿瘸的国王。一天,国王请画家给他画一张像。
第一个画家画了眼瞎腿瘸的国王端坐在宝座上,那国王画得可真是与真人一模一样。国王一看画像大怒:“这是我吗?把画家推出去斩了。”
第二画家,吸取了第一个画家的教训,便画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国王。国王一看画像怒气冲天:“这哪里有我的影子?”又把画家推出去斩了。
第三个画家,战战兢兢。画真实,要杀头;画假的,也要杀头。怎么办?突然他听到国王的随从在谈国王打猎的爱好。于是他构思了这样一种姿势:画面上,国王右腿踏在一块巨石上,左眼紧闭,正向天上一只飞行的大雁,弯弓搭箭。国王一看画像,喜笑颜开,重赏了第三个画家。
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作文中有关“真”的话题,颇有意味。第一个画家太真不美,第二个画家太假不真,第三个画家既真又美。这个美其实就是体现了真情的魅力——画家对国王的尊重和赞美。写作就要如第三个画家一样:真实唯美。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的习作散发出真情的魅力呢?
一、突破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感悟多元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对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怎样避免“照样画瓢,无话可说”的现象呢?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及个性特点,引导他们从周而复始的生活现象中去找寻发现美。
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现象常常是熟视无睹,这就是他们缺少观察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对话。如“放鞭炮”是最寻常不过了,短短的几秒钟就化作硝烟,腾空而去,炸成纸屑,洒满一地,你会联想到什么?有的学生可能会联想到人生短暂的一辈子,应该怎么书写自己的“成绩报告单”;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一鸣惊人需要积蓄力量;也有的学生会想到放鞭炮对环保的破坏等等,字里行间充满了灵动的悟性,飞扬的激情。这种情感真实的文章,让读者触摸到学生张扬的个性,感受到他们放飞的心灵。这些文章都包含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二、捕捉心灵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心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的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在学生笔下却异常平淡,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抓不住生活中的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细节进行描写,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学生普通的文字中发现学生的情感闪现之处,通过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回忆,再现过去的情景,帮助学生在真情流露的状态下进行写作。如“拔河比赛”场面描写,教师抓住“紧张激烈的比赛”顺势给予提示:所有运动员是怎样动作的?运动员中哪几个比较突出?什么地方突出?你作为啦啦队员是怎样喊的?心情怎样?能形象地写一写吗?于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唤起了写作与表达的欲望,以致情动辞发,习作流畅有真情。
三、鼓励创意表达,拓宽学生真情表达的空间
宋代谢枋得指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学生尽情去想,放胆去写,畅所欲言。框框多,学生受的束缚就多,不敢越雷池半步,心灵不能自由放飞,内容单调乏味,情感就不能自然流露。
写日记是真情无拘无束自然流露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心灵自由放飞,思维任意畅想,情感自由挥洒。让学生勤写日记,真情便会在字里行间彰显表达出来。写放胆文,少写命题作文。学生不受约束去写,心灵伴着情感的流淌,学生有了思维的灵光,有了智慧的火花。如窦桂梅老师的习作指导《锤锤乐》就让学生放胆写,自由写:《“锤锤乐”的自述》《锤锤乐说明书》《锤锤乐趣事》《锤锤乐历险记》……学生快乐习作,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升起了个性的风帆,拓展了思维的空间,真情流露、畅意表达。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资源,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受到熏陶,得到升华。鼓励学生创意表达,拓宽了学生真情表达的空间。
生活之美需要思想,语言之美需要品味,创造之美需要探索,一旦把握了情感的主线,抓住了习作指导的关键,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一定能实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作文要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写作就能真情自然流露,习作自然就散发出真情的魅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王 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