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王业武 靳永新通 讯 员 钮立文 陈卫兵
绿杨城郭是扬州
——穿行在千年古城的生态感悟
□ 本刊记者 王业武 靳永新通 讯 员 钮立文 陈卫兵
古城古韵小秦淮河
“北部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清初名士王士祯的这半阕《浣溪沙·虹桥怀古》,也许未道尽“烟花”扬州的千古风流,却直指“水之城”、“绿之城”的城市特色本源。是以,“绿杨城郭是扬州”既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伴古城流芳,也成为扬州名满天下的绿金名片。
正是烟花三月,我们怀着对历史名城与对生态文明创建先行者的崇仰,走进了这座“绿杨城郭”。恰逢甲午流年,这座历史悠久到源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据蜀冈筑邗城而始的古城,“寿”臻2500年“千岁千千岁”。此时的扬州已再次焕发新春,继摘取“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能型城市”等等桂冠之后,“国家生态市”刚刚又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验收审议,第六批5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扬州又赫然在列。
吸一口清新的空气, 细雨迷雾中水灵灵的扬州让我们期待——
从空气指数曾不断超过400爆表的北京来到扬州,直觉清新扑面,猛吸一口气,顿时心畅神爽。手机查看当日五个城区空气污染监测站公布的数据,除一个是106外,其余全在100以下。市环保局的同志告诉我们:这种天气很正常! 也就是说,扬州大多时候都是这样天气,还有更好的,当然也有更差的。
穿行在这座占地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我们发现:全城无烟囱、无垃圾渣土;楼房普遍矮、绿树满城栽、水多绿多园林多。徜徉在老城区的街道上,两侧皆是绿树掩映,白墙青瓦、雕栏翘檐隐露,闹市中透出一种悠然古韵。环保局自然生态处的同志见我们对市区如此黄金地段的建筑均未超过六层楼感到疑惑,讲了个“自然天际线”的故事:曾经,为了控制新建楼宇超高影响景观和绿化,便在新建地放汽球让人立于瘦西湖的船上目测,以汽球顶端不超过目测树际为楼高标准。于是,环绕瘦西湖的城区便没有超过六层楼的建筑了。这个标准也许并不精确,但已约定俗成,成了扬州的一种城区建筑风格。市环保局的新办公楼曾经设计为九层,并按设计施工后也被硬生生砍下了三层。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生态自觉和文明约束,才让扬州保持了绿色倾城,换来了这良好的空气质量。
扬州的“绿杨城郭”之谓,自来有典:据传,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巡幸江南,为赏心悦目发动民众两岸植树,并在扬州亲植柳树一株,赐御姓“杨”,是谓“杨柳”。并颁旨激励“种一株杨柳赏一匹绢”。于是,满城百姓植“帝柳”,民风使流,始成“绿杨城郭”。无疑,千年历史文化的薰陶,生态文明科学理念的植入,让扬州人更加对“绿杨城郭”情有独钟。随意走进几家酒店、商场、机关、街道和乡村,几乎都挂着绿色标志和绿色行为提示,连酒店、机关的院墙都栽种修竹青荆为屏。从“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以来,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层出不穷,绿色旅游、绿色采购、绿色办公上行下效。到2013年止,扬州市城区绿化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15平方米,建成区覆盖率达43%。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曾以决议形式推出“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规定永久性绿化地块不得随意变更或改变用途,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现在,城区已经确定的永久性绿地已有三片,共达281.15万平方米。
绿色满城,不独改善了空气质量、人居环境,更给这座千年古城凭添几多古韵风彩。
古称“维扬”的扬州,现今辖有一县两市三区80余个乡镇,占地面积6634平方公里,拥有近460万人口。地处于江淮平原的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京杭大运河纵贯腹地,由北向南与域内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贯通,其它河流交互相穿形成密布水网。应该说,扬州古时被誉为“淮左名都”,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商贾名流竞折腰,不仅仅是得益于诸如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之类诗句,更关键的是地处水路交通要津,扬州的战争与政治经济地位和盐、粮漕运为古城带来了昔时的繁荣,造就了一代代盐商、粮商富豪,也给如今的“维扬”留下了诸如“个园”、“留园”之类的园林和其它生态文化传承。
探根溯源,没有流水碧,难得扬州绿。
从扬州北宋古城东关上船,沿古运河泛舟而上入京杭大运河北行,即至扬州人谈之眉飞色舞的“七河八岛”为保持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水绿交融的城市特色,保护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构建协调发展的城乡格局,扬州正在倾力打造的“七河八岛”生态功能区。很难想象,贯穿市区的古运河上竟无点滴油污和片块浮渣;微风拂来涟漪荡漾,绿波之上野鸭鸳鸯戏水,清澈如碧的水下可见鱼儿欢翔。溯流而上数公里,两岸未见一个排污口,唯见左岸一处正在拆毁的原水泥厂烟囱,茕茕孑立岸畔,凄凉的显示它最后时光的存在。
“七河八岛”是由大运河、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邵河和壁虎岛、幸福岛、山河岛、凤羽岛、自在岛、金湾岛、芒稻岛、聚凤岛等构成的一个用生态红线与规划红线“双红线”核心生态功能区。这里既是国家南水北调的东线水源头、水源涵养地,更是楔入扬州未来城市核心区的“江淮生态廊道”。这个“七河八岛”上,现在还有两个乡镇数万农业人口居民。为了涵养水源,有的岛完全建设成了自然生态岛。八岛顶北端紧接邵伯湖、夹于卲河与金湾河之间的聚凤岛,岛上林木葱郁,池水清澈,青草盈尺,野花烂漫。就是这样一座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小岛,却有严令不准开发商住、不准建房设厂(场)、不准观光旅游、不准毁草伐木。岛上唯有与此处自然生态相谐的鹿、鹅三五只。
自在岛则是一个较大的农业岛,未成立生态区前隶属于广陵县奉安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极目远眺,遍野油菜花金黄,麦苗蚕豆青绿;一幢幢别墅式农家舍院橉次栉比,在屋前舍后的菜地烘托下,红墙青瓦矗如万绿丛中串串红;大大小小池塘串接如珠,洒遍绿色乡野,清清池水中难见浮萍水藻。走进金泰村,既无鸡鸣亦无猪哼,一排排农舍前均建有垃圾箱,从村道到舍前洁净如室。广陵县环保局局长马新阳介绍说,现在实行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村村建成了污水处理站,家家污水管网连接村站,河塘清淤捞渣专人负责;农户不养禽畜,不增加污染源头。所以,“喝净水行洁路住静宅,呼吸清新空气”是他们奋力生态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后,乡村居民享受的改革红利。市环保局副局长滕远东还补充说,扬州全市72个涉农乡镇,现在已实现全覆盖,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生态乡镇。河水清田野秀乡村才会美,广袤乡村美才能保障城市安。
如此秀美的水乡,谁又不思居!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用在扬州以“生态立市”的漫长创建过程中,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绿杨城郭”盛名千年不衰,融入民风根骨的文化传承居功至伟,而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其实也是一种不著文字约定俗成的规则。但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也在不断拓展,人们的各种需求更是在无限提升。谁又能保证以现有约束趋紧的资源、承载力有限的国土空间,可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趋高的各种需求?时代进入20世纪,诸多杰出英才贤达形成共识:唯有以制度体系约束,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方能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扬州也正是有此先见之明,以“身”合“道”,寻找合适的标准与规则的一个先行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扬州便在江苏省首倡“生态建设”,第一个推出“生态强市”的发展战略。1999年,在高邮、宝应两县通过全国县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之后,即请进专家调研,以全市为蓝,着手设计编制“扬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技术规划”。进入新世纪,扬州成为全国第一批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开始为省、市级创建示范区䠀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疑需要胆略,需要创新精神。扬州对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具体建设指标,结合自身条件和生态资源秉赋,坚持国标与市情相结合、国标与民标相结合,谋定而动,确定了扬州特色的生态创建“三步走”战略:一是从2003年到2005年,全面启动 生态创建工作,在市区和各县市区实现生态示范建设“一片绿”;二是从2006年到2010年,深化生态创建工作,抓紧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以及城乡发展统筹,加快推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市创建基础;三是从2010年到2012年,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全市上下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成功收官,深入发动、严明责任、动真碰硬、强势推进。从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中,从制定标准、编制规划和目标任务、责任分解、组织实施,总共究竟发过多少文,没有人能算得清了。但是,市环保局的同志人人都敢拍胸脯:无论哪一级制定下发的文件都实事求是,耗尽心血,都曾不遗余力地坚决落实执行了。
扬州有机农业
虽然“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欲成“方圆”执行规矩则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严控污染物总量,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全市关停并转“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200多家;为保证新上项目产品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对106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节能评估审查;为保证饮水安全,连续五年开展集中式的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使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先后投入38.4亿元,关闭了530家小水厂,铺设了1.45万公里主干管网,实现了城乡区域供水全覆盖; 为了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提高,以PM2.5防控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工业企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污染、施工扬尘和秸秆焚烧等专项治理;为了保证长治久效,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管机制,形成了有8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2座大气监测站、49家重点污染源、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场和20个辐射源监测点的监测系统体系,实现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全覆盖……
十年磨一剑,付出的努力终有回报。时光划到2013年,扬州先后有58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累计有72个乡镇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辖区江都、邗江、宝应、高邮先后通过国家生态县(市)、区考核,仪征通过国家技术评估,扬州终于修得“圆满”,如期创成国家生态市。
扬州空气宜人,扬州风物宜神。
踏上北归的高铁,令人流连忘返的“绿色城郭”仍满矗脑海。短暂一天一晚的驻足,从繁华闹市到秀丽乡村,从古运河到七河八岛,虽然没有留步迷人的瘦西湖,没有品味个园、留园的园林文化,但清澈的水、绿色的城,还有那些质朴的环保干部坦诚的告白,却让人久久沉思。
一位环保干部说:我们创建生态市,开始想的还是怎样拿下那块牌子,是冲牌子去的。创建的这些年,工作很紧很累还常常挨骂遭埋怨,但是看到城区一天天污染减少绿色增加,河流一条条被清淤治理,乡村一天比一天干净,空气一天比一天清新,老百姓也从反对、拒绝到配合、支持、参与,心里也觉得值了。
的确,扬州国家生态市的十年创建之路,也是全市干部群众的心灵磨砺之路。通过创建,改变了城乡环境面貌,完善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生态文明意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这样的成就固然可喜,但干部群众完成从创牌子到真正“以人为本”、“生态为民”的思维转换,在创建过程中涤洗心灵才是最大收获。巿环保局的一位局长讲述了一个颇有感触的故事:
相关链接
扬州市以“五可”打造生态城市
亲水城市水更清,绿杨城郭城更绿。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按照中央和江苏省委“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五可”为抓手,面对面定责、实打实推进、硬碰硬考核,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民生改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目前,扬州市已取得“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能型城市”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国家生态乡镇实现全覆盖,创成江苏省第二个、苏中苏北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并在苏中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近期又被国家水利部确认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一是可定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扬州市结合自身实践,把生态扬州建设定义为以“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为目标,坚持“生态为基”、“生态惠民”,致力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天蓝地绿的生态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从而彰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质。一方面始终坚持“生态为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核心优势,“既遵循经济规律,又尊重自然规律”、“既要金色GDP,更要绿色GDP”,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集中力量把“人文名城”的风貌展示出来,把“绿杨城郭”的景致凸显出来,把“生态宜居”的品牌打造出来。另一方面,始终坚持“生态惠民”,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扬州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的空气、生活在宜人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利。
2010年8月,时任市长谢正义带着环保局的干部到乡镇检查创建工作进度。正是酷暑高温,一些尚未建设完成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运营体系的乡村,排沟污水溢流、村头垃圾乱堆、农舍猪粪鸡屎随地,高温蒸晒下阵阵恶臭扑鼻。谢正义见此十分揪心。为了掌握全面真实情况,他不顾暑热,将全市80多个乡镇踏遍,对乡镇和环保局等部门提出要求:必须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当前头等重点工作。他说,农村环境在这样的状态下,已经不仅仅是创建进度问题,而是老百姓生存环境质量问题、身体健康问题。为了促进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市政府为此专门制定了《扬州生态市建设工作奖励暂行办法》,快速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正因为市领导带头务实,始终把“为民”、“利民”、“惠民”作为生态市创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市级到乡镇,各级领导干部都是靠前接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和解决问题。“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原动力,大大激发了民众的创建热忱,在“绿满扬州”的全民生态行动中,扬州市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吴王夫差筑邗城、挖邗沟是为巩固自己的王朝;隋炀帝植柳并以“匹绢株柳”号令民众种树,是为了帝王的奢侈趣兴。李白、杜牧等文人名士留下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等千古绝唱,也不过是好友情趣的兴起,或因“落魄江湖载酒行”的失落……
拨开历史云烟的迷雾,感悟“绿色城郭”的生态创建,顿觉惟有“为民、利民、惠民”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真谛,也是扬州创建功德“圆满”的关键,更是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二是可量化。“管理就是要可衡量,能量化尽量量化”,扬州市通过指标量化、项目量化、活动量化,把繁杂的任务具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指标量化。制定下发《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分解表(2011-2015年)》,将节能减排、绿色增长、碧水蓝天、植树造林、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生态示范创建等目标任务细化为32个项目和45个量化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市级机关部门,纵向分解落实到6个县(市、区)和4个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每年下发《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年度目标任务书》,严格实行条块分包负责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年年有进步,五年大变样”。项目量化。坚持“点、线、片”项目全覆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点”即生态家园建设,全力打造10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线”即生态廊道建设,围绕新328国道、江六高速等一批重点道路,打造通向秀美扬州的绿色长廊;“片”即生态中心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目前该市已建成了宝应湖湿地森林、仪征枣林湾、广陵“七河八岛”等十大生态中心。活动量化。开展“绿满扬州”全民生态宣传教育行动,动员各行各业、各家各户投身生态建设,共建共享美好生态家园。全市先后创成绿色家庭8000家、绿色社区62个、绿色学校163家、绿色机关70家、绿色饭店11家、绿色企业62家、绿色医院92家、绿色商场10家,建立了1万多名的环保志愿者队伍。
扬州古运河
三是可操作。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扬州市排定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每项工程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做到操作简便、推进有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治城先治水,该市以清水活水、截污控污、不淹不涝、亲水近水、节水护水为重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城市,扬州市强化大局意识,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连续五年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先后投入38.4亿元,关闭了530个小水厂,铺设1.45万公里主干管网,实现了城乡区域供水全覆盖。植树造林工程。在国内首创以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方式出台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规定永久性绿化地块不得随意变动或改作他用,更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目前扬州市区确定了三批永久性绿地,共281.15万平方米。建立制度化的生态环保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在每年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专项用于绿化和植树造林建设。大力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目前市区绿化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1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6%,彰显了扬州“水城共生”、“绿杨城郭”、“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城市特质。产业绿色发展工程。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先后创成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扬州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扬州智能电网产业基地,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宝应县建成全国首个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节能减排工程。坚持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全市关停并转“十五小”、“新五小”企业200多家,对106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审查,保证了新上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以PM2.5防控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工业企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污染、施工扬尘和秸秆焚烧等专项治理,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程。建立土地“优供、限供、不供”差别化供应机制,严守土地生态红线,把保持和扩充城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建设的第一准则,确保生态功能区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0%。积极盘活土地,以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今年以来扬州市共盘活土地8382亩,同比增长29.47%。
四是可考核。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扬州市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说到做到,对照每年下达的目标任务,一一比对检查,确保说了算、定了干、干则成。一方面坚持全方位监管,建立全面完善的环境监管机制,推进集视频、数据监控为一体的监管系统建设,建成了8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2座大气自动监测站、49家重点污染源、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场和20个辐射源的远程视频和数据监控系统,实现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全覆盖,让考核有依据、管理更科学。另一方面,坚持硬碰硬考核,牢固树立绿色财富的政绩观,“既考核GDP,更考核COD”,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市、区)党政正职考核和市级机关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生态建设业绩与经济政绩一并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
五是可追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自然和历史赋予扬州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扬州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为此,扬州市实行了最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高压”态势。诫勉谈话制度。对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不力的县(市、区)、市直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其主要负责同志要接受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进行必要的组织处理。2010年以来,扬州市先后对4名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一票否决制度。对未按计划完成年度生态创建工作任务,严重影响生态市创建考核验收,或发生重大生态责任事故的县(市、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实行“一票否决”,架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压线”。目标保证金制度。每年初,各县(市、区)、市直机关部门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缴纳目标保证金,并视年终任务完成情况予以奖惩。
生态文明是理念,更是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明确部署,扬州正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凝聚力量、集聚智慧,全力以赴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阔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