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重大创新与五个重要观点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体会

2014-11-04 01:49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1期
关键词:决定绿水青山总书记

李 军

十个重大创新与五个重要观点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体会

李 军

李军同志在高峰论坛上发表专题演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落实“五位一体”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我体会,《决定》有十个重大创新。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上,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六个重大原则之一,这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首次顶层设计。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与效率、公平并列,这在我们党的重大文件表述中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深化,体现了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明确导向。三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提出“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环境保护”首次纳入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这是政府维护公共利益职责的科学回归,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在宏观调控体系上,提出“生态安全”的概念,并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并列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未来、对人民、对世界高度负责的执政立场。五是,在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上,提出“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重要文件中正式提出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从表态变为行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六是,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方向上,提出“要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国有资本充分履行生态责任,对生态环保等公益事业有更大力度的投入。七是,在财税体制改革上,提出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非常有利于运用财税杠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激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八是,在对外经贸关系上,把“环境保护”作为对外谈判的新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意志,有利于更好地塑造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九是,在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上,提出加强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有利于加大基层环保执法力度,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十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用了一个部分专门论述,其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都是全新的制度理念和制度安排。

这十大创新首先来源于现实问题,但同样来源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这些讲话、指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和部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贯穿其中的,有五个重要观点。

第一,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性,往往用“充分认识”、“深刻认识”等,而总书记用的是“两个清醒认识”,这体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首先,凸现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极端严峻性。多年来,我国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但从现实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决定》顺应民意,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实际上是要出重拳、用重典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其次,揭示了我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特殊艰巨性。一方面,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聚产生,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解决起来难度的确不小;另一方面,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1.28亿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在观念、技术、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确实不容易。再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深刻警醒。总书记为什么要讲“两个清醒认识”,我想是因为有些领导干部并不清醒。有的陶醉于通过透支生态换取所谓的发展成果,而对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视而不见;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漂亮口号,而不真正付诸行动;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局部的、单项的工作,没有真正落实“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些都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坚决纠正。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些同志认识上有误区,把两者对立起来,在实践中走了弯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书记还形象地把两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强调的三句话值得我们牢牢记住:

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做到了既有生态美,又有百姓富,既有环境好,又有经济兴。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并不是一讲发展经济就要去破坏环境,一讲保护环境就没办法发展经济。贵阳市2007年至2012年,GDP总量增长1.3倍,年均增长14.9%;今年前三季度,增速达到16.2%,位列全国省会城市首位。那生态遭到破坏了吗?没有。2007年至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从34.7%提升到43.2%,2012年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5%以上。贵阳的老百姓既没有因为只顾发展、不顾环境而被“毒死”,也没有因为只顾环境、不顾发展而被“饿死”!2009年,贵阳市非常荣幸地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两个省会城市之一。

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而有之,是最佳选择。但从局部来看,当二者冲突时,究竟怎样取舍?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用后代人的幸福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试想,如果我们喝的是脏水,呼吸的是有毒空气,GDP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可悲的是,有些人至今也没有把“钱大”还是“命大”、“要钱”还是“要命”这个问题弄明白、想清楚。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能带来好发展。生态环境越好,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聚集等的吸引力就越强,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实例。而且,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明媚的阳光卖出了好价钱。这几年,贵阳市旅游业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会展业发展也很快,靠的就是“卖”良好的生态。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许多是吆喝绿水青山。我在贵阳市工作时也凑这个热闹,卖力地推销“爽爽的贵阳”。

第三,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对物质文化产品需求继续增长的同时,对生态产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甚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因为生态问题引起。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与时俱进,突破只涉及物质、文化产品的局限,将满足生态需求和供给生态产品的内涵纳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这既顺应了民意,又是对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在,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是最重要、最普惠、最急需的生态产品。从水的状况来看,由于流域跨行政区域等原因,目前水污染治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古代地方官员名垂青史的,往往就是三件事,治水、修路、办学。古代的治水主要是兴建水利工程,而现在的治水还需要在治理水污染上下更大的功夫。从气的状况看,食品污染、水污染影响的可能是局部,而空气流动性大,影响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不确定因素更多,治理起来更难。在环保部的强力推动下,京津冀地区正在联手解决首都的雾霾问题,如果单靠哪一家,是不可能解决的。从食品的状况看,一些地方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严重,种出来的大米是有毒大米,其他农作物也会致病甚至致癌。如何增加生态产品,提供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从根本上讲,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应抓好几个环节。第一步,对水系、森林、山地、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普查,摸清底数,统一确权登记。第二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途管制,保住环境容量。第三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确保开发活动不增加生态赤字,保持生态盈余;同时,严格实行有偿使用、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制度,运用经济手段保证生态产品供给。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思想上的“雾霾”不消,环境中的雾霾难除。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核心是彻底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观念和行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来一场敬畏自然的“绿色革命”和思想风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先后编辑出版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干部读本、市民读本、学生读本,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和生态道德讲堂,引导市民践行简约、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到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的方方面面。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一些人口头上说环保重要,但自身却不付诸行动,把责任推给他人;一些人只想着要呼吸新鲜空气,却不能忍受限塑令、汽车限行限购等环保措施带来的个人不便;一些人抱怨环境脏乱差,但自己却在那里乱扔乱排。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每个人都要当参与者、不当旁观者,当建设者、不当批判者,当实干家、不当“理论家”,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奋斗”。

第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现在,一些地方之所以抓生态文明建设不力,要害在于“GDP至上”的考核体系,不丢掉GDP“指挥棒”,不改善现行考评体系,各级干部就很难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只有随着这些要求和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盲目追求GDP的冲动才会逐步得到遏制,重速度轻质量、重开发轻环保的做法才会逐步得到改变。

同时,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之所以得不到有效制止,有的甚至达到肆意妄为的程度,症结在于法律法规偏软、惩处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实行最严密的法治。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们必须高举法律的旗帜,切实强化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犯罪的浓厚氛围。一方面,要完善法规体系。包括系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等专项法律法规。贵阳市进行了一些探索,2009年制定了国内第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今年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了修订。另一方面,要创新司法体系,健全公、检、法、司的生态保护的司法机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贵阳市200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环保审判庭、环保法庭,十八大后更名为生态保护法庭,并成立了生态保护检察院、生态保护公安分局。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司法机构,有的比贵阳做得更好,对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形成强大震慑。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创建委副主任。本文摘自李军同志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杭州)年会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高峰论坛”的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决定绿水青山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