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天使之城”破霾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洛杉矶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坐落于此。
洛杉矶遭受到烟雾的侵扰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前。1903年的一天,厚重的工业粉尘使广大居民误以为发生了日食。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发展水平,也带来了空气污染。城市人口以及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长。
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根据气象记录,1939年到1943年间能见度迅速下降。洛杉矶人也越来越感到震惊,烟雾模糊了他们的视野,烟尘侵入了他们的肺部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
1943年7月26日,更严重的状况发生了。当日,烟雾笼罩城区,大块厚厚的烟幕降落到洛杉矶市中心,明明是白昼,却昏天黑地,能见度只到3个街区以内。当时正值酷暑,在热浪之下,“毒气”变本加厉,袭击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刺痛之感。由于当时正在同日本作战,人们甚至怀疑遭受了敌方的“毒气攻击”。这就是有名的1943年“洛杉矶雾霾”事件。
1945年,二战结束了,但是对雾霾的战斗却刚刚开始。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每次都造成数百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警钟正在敲响,洛杉矶已经从“天使之城”变为“雾霾之城”,城市的天空被讥讽为“冲坏了的胶卷”。
从上世纪40年代洛杉矶雾霾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算起,到上世纪80年代雾霾情况大为好转,洛杉矶治理雾霾前后花了几十年。如今这里的人们仍在为消除空气污染做不懈努力,因为洛杉矶市区和几条繁忙的高速公路周边仍是全美空气质量最差的地方。
为什么治霾要花几十年?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洛杉矶治霾之所以不能“速成”,是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的。
首先,逐步查找雾霾成因花了十来年。从上世纪40到50年代,生产人工合成橡胶的原料丁二烯的工厂、炼油厂、普通家庭后院焚烧垃圾的炉子等等都是治理的对象,但霾情没有根本好转。
1950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哈根-斯米特发现汽车尾气和炼油厂、加油站的挥发物是雾霾的重要成因。但是,当时很少有人相信他的说法。不少人认为,与工厂的烟囱相比,小小的汽车排气管算得了什么呢?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洛杉矶终于重现蓝天
受到石油工业界支持的一些研究人员公开驳斥哈根-斯米特的研究成果,使他不得不花费一年半时间投身学术论战。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种研究、论证终于一致确认了他的结论。
其次,行政力度薄弱使汽车工业治理尾气的改造又花了十几年。受限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政府要想治理雾霾先得推动议会立法,但是各种利益纷争使有关治理雾霾的立法进展缓慢。此外,政府拿不出大量资金支持治霾研究,主要研究工作都是由私营企业支持的研究机构完成的。
虽然从1954年开始,当时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成立了研究机构,每年投入100万美元开发减少尾气的设备,但是它们需要时间进行车辆升级换代的准备和配套工作,因此加州直到推出1966年款新车时才被要求必须配备净化尾气的设备。1966年,当时的加州州长布朗签署法令,规定旧车也必须改造,加装尾气清洁设备,这才拉开了彻底净化汽车尾气的序幕。
第三,快速的社会发展延迟了治霾效果。1970年,哈根-斯米特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演讲时说:“今天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设定目标时总是过于胆小……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不管每辆车减少多少尾气,汽车数量的增长最终会使空气污染回到原来的状况。”
1930年,加州只有600万人口、200万辆机动车。1950年,加州人口增加到1100万,机动车数量达450万。1970年,加州人口达2000万,机动车达1200万辆。除人口和机动车不断增多之外,工厂在增加,生产在扩大。
进一步挖掘雾霾的社会成因,或许我们可以回到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讨论的人与自然之间“代谢的裂隙”。今天,当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人们过度使用自然资源、人类产生的废物无法被自然消化时,人与自然之间的代谢就会出现问题。而减轻这种人类社会的“代谢性中毒”,只能从减少“饮食摄入”开始。
扬州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