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双城记

2014-11-05 02:25王兆军
西部 2014年2期
关键词:圣彼得堡俄罗斯

王兆军

今年,我们一家三口组织了一次家庭旅行。目的地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城市,时间是七天。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自己的邻居俄罗斯有着不可解脱的历史纠葛。沙皇俄国参与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侵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大片土地。后来,俄国革命了,我们又学习列宁主义,跟斯大林作了朋友。应当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苏联有着很大关系,除了思想上的共树一帜,还有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联系。即使在不能公开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散见到中苏交往的许多实例:大量的军火供应,思想传播和文化输入,经济援助,各种工程技术支持,高级干部的伤病治疗,为中共培养青年干部,抚养烈士遗孤,等等。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两国发生分歧,朋友反目成仇,闹得剑拔弩张,直到兵戎相见。到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时代,两国刚要恢复友好,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却解体了。

成长于1950年代我的同龄人,接受了来自苏联的很多影响。初中三年,我学的是俄语,四十多年过去,俄语几乎忘光了。那时的苏联老大哥称呼,真是家喻户晓。后来闹了矛盾,老百姓搞不清楚到底为什么,嘴上说的都是意识形态问题,互相谩骂,又是教条主义又是修正主义,其实还是国家利益问题。俄罗斯对我最大的影响来自文学,从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普希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到艾特玛托夫,各种小说、诗歌、电影(我看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就是《法吉玛》),真是应有尽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铁流》、《毁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成为我们那一代的人生教材。至于美国、法国、英国,则被看成帝国主义,直到进入大学,我才阅读了一些欧洲和美洲的文学作品。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在我的心目中都是美丽的。即使在中苏交恶的年代,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的大自然依然萦绕在我的梦中。那里有黛色的山峦,到处都是森林,大小河流在草地和山林中流出,伏尔加河上的船夫发出响亮的号子,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穿过可怕的风雪走向西伯利亚的荒原,高尔基接受斯大林的奖赏,谁谁走向基辅谁谁奔向敖德萨。那些地名、人名、故事都那么熟悉,往事纷纷,都如邻家的故事。《叶甫盖尼·奥涅金》、《奥勃洛摩夫》、《日瓦格医生》叫人耳熟能详。还有列宾、列维坦,他们的伟大的绘画作品叫人觉得不可企及,这些艺术是俄罗斯伟大的证明。即使是俄罗斯充满泥沼的荒原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也曾经成就让拿破仑折戟沉沙、让希特勒的坦克无法转动的传奇。

我如果四十年前有机会去苏联,那将是一次朝圣之旅,因为那里有太多让人崇敬的东西,太多的美丽和伟大。然而今天,历史的光环大都消失,我得以抱着平静的心情去旅行。我懂得了比较,也多了一些清醒,不再迷信,也不轻易否定。当我坐上波音767客机飞往莫斯科时,心中几乎没有什么激动。

新圣女公墓

第一站,我们去了红场,首先瞻仰的就是列宁墓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墓。我不赞成领袖去世后留下遗体供人瞻仰的做法。叶利钦反对保存列宁遗体,但只降低了列宁墓的规格,很多人要求俄罗斯现任领导人迁走列宁墓,普京说如果那样做,他的父母将找不到他们的人生价值。无论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还是感情因素,普京是对的。当我从这里走下地宫,看见列宁先生的遗容时,我依然对他充满敬仰,水晶棺里,列宁的相貌依然生动。缓缓走近这位历史伟人,我的脚步轻轻,不敢有一点轻慢。

二十世纪的历史大事件中,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无论现在多少人攻击列宁,甚至用同性恋之类的恶语中伤他,都不能减少我对他的尊敬。他是第一个通过实际操作实现工农解放、穷人当家作主的伟大革命家。十月革命党人在一片长期被贵族统治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贱民”政权,这个政权生存了七十多年。应当说,苏维埃本身是一次伟大的创造。但是,不得不承认,工人阶级缺乏政治经验,第一次革命就遇到了很多麻烦,不仅有敌人的扼杀和围攻,还有自身的不成熟局限、历史的早产和政权本身的变异问题。历史上有些朝代是短暂的,但它们留下的启迪却深远。中国的秦朝时间也很短,而且充满了血腥镇压和文化毁灭,但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制定者,秦始皇是了不起的,秦朝的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许,在某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会找到一个更完善的政治制度。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我并不因此否定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努力。

无论如何,苏联不存在了,列宁的初衷也许比苏联消失得更早,如果列宁复活,他会有很多话要说。由于人类的无知和不义,历史被存活的人们所歪曲,很多极端珍贵的经验被死亡埋葬了。人们很容易根据当年苏联的行径否定列宁,斯大林及其后来的政治制度确实充满了恐怖,社会统治密不透风,人民没有活动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因为食物不足而经常排长队,人权受到蔑视等等,但那不都是列宁的问题,也不是平民政权的必然结果。除了缺乏经验和外部环境恶劣之外,我以为,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开始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验过分排斥,这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一个进步的政权应当勇敢接受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民主经验(而不是独裁)、适度的市场因素、言论自由等等。从暴力革命产生的穷人政权,往往难以切入这些先进的东西,洪流滚滚,泥沙俱下,谬种流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后弄得面目全非,因此也否定了始作俑者。叫人说什么好呢!

红场并不红,只有一个历史博物馆的墙壁是红色的,巨大的钟楼紧靠列宁墓,对面是有童话般丰富色彩的瓦西里·柏拉仁诺教堂,传说当年沙皇伊凡雷帝问过设计师:“如果这座教堂倒塌了你们能不能再造一个这样的教堂?”设计师回答:“是。”结果,眼睛被暗中弄瞎。教堂的另一边是克里姆林宫,宫殿是沙皇家族生活区,里边有些教堂,其中一座用于加冕,伊凡雷帝也在那里加冕为王,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残暴的皇帝之一,臭名昭著,后来的帝王都不喜欢站在他当年加冕的地方接受加冕。

说实在话,我在这里没有找到一点感觉,所有那些历史故事都不过是传说,离我很远,这说明了人在文化上的局限性。不知道为什么,我甚至连一张相都不愿照。后来,我去了红场对面的古姆大商场,希望有所改变,但还是没有感觉,只好在一家咖啡馆闲坐,等老婆孩子,不过那里的咖啡味道确实好。

红场有个地方叫做瓦西里斜坡。1987年,一个西德青年,当时不过十九岁,驾驶一架轻型飞机穿越苏联领空,逃避了所有雷达的眼睛,安全降落在红场大教堂前边的斜坡上。这个斜坡,就是著名的瓦西里斜坡。这件事是对当年苏联国防的巨大讽刺,是国家丑闻,事后空军总司令、国防部长都受到严厉处分,俄罗斯人至今不愿意提起此事,认为是民族耻辱。

莫斯科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有新圣母公墓和国家美术馆。

所谓的新圣母(或者新圣女)公墓,其实就是莫斯科名人公墓,并非谁都可以来此安息。在我看来,这里是一处陵园雕塑的奇观,很多雕塑显现出奇妙的构思,除了材质的不同,还有设计的简洁、新颖,上千个艺术形象,让人觉得异彩纷呈、五花八门、美不胜收,我深深感受到艺术家的独创精神。据说有一本画册是专门介绍这里的雕塑的,可惜我们没有买到。

苏联领导人死后,其塑像大多要被安放在列宁墓附近的英雄大道上,如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等,只有赫鲁晓夫的半白半黑的一组塑像放在这个墓地里。在结束斯大林专制统治方面,赫鲁晓夫有功劳,但他并没走出苏联的藩篱,有些地方做得过犹不及。看到这个曾在联合国讲台上摔皮鞋,也曾对美国人说苏联生产导弹就像生产香肠那么容易的人的塑像,如今躺在这个多少有点奇怪的位置,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一位正在为亲人扫墓的老人很不高兴地埋怨我们这些参观者忽视了他正在祭扫的那个墓地,嘴里发出强烈的牢骚。我们不知那里葬的是谁,所以他的埋怨也只能是徒然。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心目中敬仰的人物,谁也无法勉强别人信奉。在这里,我找到了契诃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雕像,鞠躬、照相,算是对世界文学殿堂里这几位大师表达一份敬仰之情。有些青年人不知时代背景,妄自尊大,漠视当年的大师,牛犊精神诚然可贵,却叫人有些不安。历史不都是沉重的包袱,也有动力和美好,创新离不开继承,随大师走一段路并不可耻。

参观莫斯科大学那天,妻子身体不舒服,我就和女儿随便走了走,没什么印象。回住处的路上,我们看见莫斯科河上有一条大船,船上有个人物塑像,便问那是什么。导游说,2003年圣彼得堡庆祝建城三百周年,莫斯科人效法当年法国人送给美国人自由女神,做了这条大船,要送给圣彼得堡作为三百年庆典的礼物,上面的人物据说是当年开城的彼得大帝。可是,从来对莫斯科人不怎么敬重的圣彼得堡人说船上那个人不像彼得大帝,倒像是哥伦布,建议莫斯科人送给美国。美国人看了,说船上那个人不像哥伦布,还是像彼得大帝,也不要。最后,莫斯科人只好将这条送不出去的大船留在自家门口的河里,让人当笑话不断地传说。

为了节省成本,旅行社把我们的行程尽量安排在晚上,所以只有早晨才能领略俄罗斯原野的风景。时节还是夏天,枫叶还没有红,大地到处都是绿色。由于所处的纬度高,这里的白天有十七八个小时,当夜晚消逝,朝霞显露的时候,无边无际的原野揭开了面纱,我们充分感受到辽阔和旷远的含义。从森林中飘荡出来的雾气带着充足的水分和草木的气息飘进车窗,沁人心脾。一条条黝黑的河流闪耀着柔和的光波,安闲地流淌在平原上,让人想到当年在河边洗马的哥萨克英雄,想到俄罗斯作家引以为豪的肥沃土地。从前总觉得俄罗斯作家在描述他们的国家时用了过于冗长的风景描写,现在当我面对那美丽的白桦林,想象着冬天的皑皑白雪,马拉的雪橇,还有秋天五彩缤纷的枫树,我多少理解了一些,他们太热爱这里的大自然,所以不顾读者,固执地使用大量笔墨去歌颂这个民族的骄傲。

沿途有很多小屋子,是俄罗斯人的别墅。俄罗斯人将周末看得比平日更重要,把享受看得比工作更重要,一到周末就带着家人到郊区的别墅去,或者钓鱼,或者种菜,或者打猎,逍遥自在。俄罗斯人在城市里的住处并不宽敞,但是每家都有别墅,从这一点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远远比不上他们。我们没有那么多土地,即使有钱也不能做到家家有别墅。俄罗斯有太多的资源,除了无边无际的土地和森林,地下还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苏联,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东,都得益于石油资源。美国人目光远大,把自己的油田封存起来,先用中东石油,等以后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油枯竭了再启用自己的油田。俄罗斯人不用担心,他们有用之不竭的石油,石油资源不仅是他们的经济支柱,也成为他们经常利用的外交手段。

瓦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俄罗斯的天空格外高远,清爽的风在田野上飘荡,吹拂着荒草、树木和庄稼。在田野里,偶尔可以看见一些奶牛,但是没有看见羊群。俄国人喜欢吃牛肉和奶酪,不喜欢吃羊肉。在别墅和农田之间有一些道路,大都未经硬化,上面有弯曲的车辙,还有褐色的泥泞。古老的车辙,年复一年被覆盖。当年拿破仑在这泥沼中惨败,改变了欧洲的局势,成就了俄罗斯人的胜利和骄傲。斯大林和朱可夫曾经在这里反击德国法西斯,最终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威望。古老的车辙如同一曲交响乐,谱写了一个民族不可抹煞的自豪。俄罗斯人值得骄傲的不光是辽阔的国土,还有他们金戈铁马、一往无前的骑士精神。

游览完莫斯科,我们来到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称列宁格勒。这个当年被德国法西斯围困过九百天的城市,说起来让人肃然起敬。在那次的围困中,这个城市的居民死亡一百多万人,饥荒最严重的时候,不仅吃老鼠吃虫子,也吃死人!后来好不容易在波罗的海上开出一条冰道,维持了这个城市的一线生命,没有被敌人灭绝。拿破仑的大火没有烧毁俄罗斯,法西斯的坦克也没有征服俄罗斯,这个民族具有巨大的牺牲精神和忍耐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后,红军转入反攻,才解救了圣彼得堡。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宣布全民投票公决列宁格勒改名的问题,百分之六十的人同意改为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皇帝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的,彼得一世很有抱负,不仅致力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还要独立进行海外贸易。当时的海上强国是瑞典,瑞典对中国的贸易十分发达,著名的歌德堡号大船今年重访中国,让我们窥见当年瑞典的海上贸易规模!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现在美国在全世界所占的比例,世界各国争相与中国做生意。可是很不幸,那个在电视剧中被歌颂的乾隆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妄自尊大,不求进取,对外封闭,不求发展,津津乐道于古旧书画和鼻烟壶,让我们中国失去了泱泱大国的强盛,也失去了绝好的历史时机,让后人蒙受了列强的羞辱。乾隆是历代皇帝中最应当被唾弃的败家子!

彼得大帝发动了大北方战争,用二十一年时间从瑞典人那里夺取了一片沼泽地。这个地方当时到处都是森林、灌木和水洼,瑞典人以为难以利用,但彼得大帝决心在这里建设一个港口城市。传说他命令士兵用三天时间在那里搭建了一处临时使用的木头房子,作为自己的行宫和指挥部,然后雇佣英国、法国的著名工程师为他筹划新城市蓝图,要把这里建成为俄罗斯通向欧洲的码头,一个大国的港口。他要求每个进入这里的人每次至少交出三块石头作为入境许可的基本条件,后来增加到几十块、上百块。这座城市就是这样开始建设的,主要建筑材料不是砖瓦而是石头。到1712年,不喜欢莫斯科的彼得索性把首都迁到圣彼得堡,从而开创了俄罗斯以圣彼得堡为首都的持续二百多年的历史。

在彼得保罗要塞附近,我们看到彼得大帝的铜像,据说那是最像彼得本人的铜像,脑袋较小,圆圆的,手指头很长,没有皮肉,看起来像是一双魔爪,他的腿脚不方便,一条腿粗一条腿细,都很长。就是这个长相古怪的家伙却拥有抢占一切的雄心壮志,从瑞典人手里抢夺了港口后,他访问过法国和罗马,觉得那里的教堂辉煌好看,于是也造了大教堂。他从小有个朋友,一次他去这个铁哥们家吃饭喝酒,见人家情人又白又胖又会做菜,说你的情人很好给我吧,人家不情愿,他就抢到宫中,那女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一世。

在俄罗斯女皇中,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个传奇人物。她出身于德国没落贵族,母亲喜欢结交权贵。俄国皇帝选妃子,她们母女也来了,经过一番折腾,成功成为彼得三世的妻子,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弄死了丈夫,终于当上了皇帝。这个女人不仅漂亮,还喜欢读书,喜欢艺术品,思想开明。她和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都有交往,甚至不惜重金买下狄德罗的藏书。她的很多主张是自由主义的,比如解放农奴,废除贵族特权,保护工商业者,思想言论自由,允许私人印刷,她甚至亲自编剧演戏,成为当时世界上公认的伟大皇帝。可是,1773年的普加乔夫起义,改变了她的看法,从那以后,她开始重视贵族,给予贵族很多特权,过去的口号都不实施了,镇压农奴比谁都厉害,同时她和周围的小国不断地打仗,到处抢夺珠宝和土地。这个时期,俄罗斯占领了周围很多小国,甚至战胜过强大的土耳其。

做强盗,当然不好听,被人抢夺、占领、征服,不好受。在中国人失去雄健和刚毅之后,欧洲人一直保持着到处抢夺的帝国主义精神。中国文化培养了许多谦谦君子和伪君子,他们善于躲闪、逢迎、追随和巴结,不仅失去了珠宝和美丽的女人,也失去了土地。彼得的前辈们赶走了蒙古统治者鞑靼人,他的后辈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奴役了中亚各弱小民族,稳固了辽阔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在向欧洲学习的过程中强大起来。当中国人沉迷于心学、玄学、大写意的时候,欧洲的文艺复兴在实证论的支持下走向科学和文明。秉承了刚毅作风的欧洲和俄罗斯因此获得了飞翔的翅膀,而清朝统治者还在闭关锁国的自我陶醉中做着中心大国的美梦。不可避免地,我们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世界历史上正义和成功往往是背离的,中国信守和平,是个被侵略的对象,道义在我们一边,可是我们失败了,欧洲列强是强盗,可是他们成功了。我们应当从中吸收的教训太多了!这里不仅有政治、经济上的教训,也有文化上的教训啊!

因为这种强悍的传统,欧洲后来发生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都和欧洲人的战国精神和强盗逻辑有关。他们觉得好的,就要拿过来,你不给我开放市场,我就用大炮轰开你的国门,逼迫你开放,直到你服帖顺妥地答应五口通商。德国人觉得自己起步晚了,没有抢到足够多的殖民地,于是就跟邻居们打仗,战火殃及池鱼,连中国也拐带上了。我不懂政治和经济,也不懂得军事,单从文化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些东西显然跟这个世界不和谐。我们可以不做强盗,但需要保存强健的精神和体魄。平时的文质彬彬固然可贵,内在的健康也不能丢失。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雄健和刚毅,连家园都保护不好,更不要说发展了。从这一点上看,儒家学说、佛教精神、道家思想都有问题,倒是毛泽东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还有一点当家人的气概。

叶卡捷琳娜二世很有个性,她不喜欢彼得一世建在波罗的海海滨的夏宫,虽然那里有很多喷泉,但是教堂、道路、喷泉、树林、草地的设计过于对称,很死板,所以她在不远处的“皇村”内,修建了巴洛克风格的叶卡捷琳娜宫。叶卡捷琳娜领导俄罗斯人打败了土耳其,不仅拥有了自己在黑海的出海口,还夺取了乌克兰一片珍贵的土地。俄罗斯女导游充满遗憾地说:“那片土地被我们的前总统叶利钦送给了乌克兰人。”口气中颇多遗憾。

除了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有三个人物值得一说。普希金是其一,他写过很多伟大的作品,如《上尉的女儿》、《青铜骑士》、《叶甫盖尼·奥涅金》。其二是《上尉的女儿》中写的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这个人不仅善良厚道,而且聪明,谈吐文雅,如果俄国当时的阶级压迫不是特别残酷,不至于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普加乔夫的起义恰恰就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个号称开明皇帝的统治下爆发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第三个人物就是尼古拉二世,他被俄国革命推翻、囚禁,梦想着什么人来解救他们一家。有一天,几个契卡走进来,宣布为了杜绝剥削阶级的总代表给反动阶级留下希望,全部枪毙!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之前就将这个地方送给了她的孙子,也就是亚历山大一世。这个故事有点像康熙皇帝喜欢孙子乾隆。亚历山大一世于1812年打败了拿破仑,并且占领了巴黎。一批有文化的年轻贵族作为占领者,在巴黎接受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欧洲进步思想,回到彼得堡以后深感俄国的政治落后和文化禁锢,迫切希望改变,这些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二月党人。列宁曾给十二月党人很高的评价,说这些人真正背叛了他们的阶级,不仅具有思想上的革命要求,而且敢于行动。这些人当年曾经热情支持亚历山大反击拿破仑,皇帝答应这些年轻贵族战争结束后将给予民众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等,但是战争胜利后,皇帝翻脸不认人,说那些话都是不作数的,不要痴心妄想,于是导致了十二月党人的激烈反抗。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应当接受皇位的那个人早已宣布放弃皇位,跑到波兰去了。于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在广场上聚集了三千人,此时已经有所准备的尼古拉一世命令王宫卫队司令组织反击,这个本来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卫队司令在压力和诱惑下变节了,帮助皇帝打散了那些企图宣布新宪法新制度的昔日同志,革命失败。亚历山大一世的继任者尼古拉一世杀了很多十二月党人,有些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为了彻底孤立他们,皇帝特别简化了离婚手续,希望这些人的妻子不要跟他们那些脑后有反骨的丈夫一起走,但是所有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没有一个要求离婚的,她们全都跟随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圣彼得堡。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最终走向了平民,当年才十三岁的赫尔岑就是其中之一。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给予十二月党人很深刻的论述。

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最终走向了平民,当年才十三岁的赫尔岑就是其中之一。赤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给予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重演,很多事情似曾相识。十二月党人支持皇帝,可是皇帝只是利用他们战胜法国,年轻人的进步要求对于皇帝来说都是与虎谋皮。结果,这些人不仅没有为民众取得言论自由和迁徙自由,反而被皇帝彻底封了嘴巴,并流放到数千里外的西伯利亚荒野,很多人因饥饿与寒冷抛尸荒野,血肉和激情都渗透到俄罗斯的土地里,滋养着那里的青草和树木,河面上的雾气里至今飘荡着他们不死的精神。后来出现的一批伟大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几乎都得益于十二月党人,就连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也有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基因。一些当时有幸逃脱灾难的人,万念俱灰,成为无所事事的人,消极、颓废、沮丧、潦倒,既不能进入主流社会也不肯走进草根社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多余人”,之前提到的奥勃洛摩夫、叶甫盖尼·奥涅金都属于这种人。

十二月党人的教训是深刻的:社会制度的进步不可能通过少数人与皇帝的协商来解决,更不可能通过皇帝的个人恩赐来获得。《国际歌》中的歌词很有道理,要打碎身上的锁链全靠自己,不能靠神仙皇帝,也不能靠那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知识分子。改良的办法是,当社会有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自信、政治的自新要求后,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进而逐步完成制度上的进步。同一时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完成了启蒙运动,所以产生了新制度。在这方面,不仅瓦特有贡献,孟德斯鸠、狄德罗、达尔文也有贡献。如果不具备这种内驱力,而社会又不可能产生这种机制,统治者又不可能主动调整阶级矛盾,政府失去了建立适度和谐制度的诚意和能力,那就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问题。当时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是追随西欧进步文化的,可他们没有动员更强大的社会力量,或者说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他们,所以失败了。十二月党人过于相信他们的北方协会、南方协会,没想到很多年轻贵族虽然同情进步与革命,但是一旦危及切身利益,往往动摇。他们不曾像共产党人那样深入民间,所以失败了,失败后既找不到出路,又不可能跟深恶痛绝的旧制度同流合污,于是就成为“多余人”。

莫斯科人看不上圣彼得堡人,说他们是没落的贵族,圣彼得堡人也看不上莫斯科人,说他们没有文化也不懂艺术,连房子都不如圣彼得堡的漂亮。这种情形原因很复杂,非我所能说清楚。还有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俄罗斯,中央政府控制着所有税收和预算,地方政府要想建设什么,不论是修复宫殿还是改造码头,都得找莫斯科要钱。得到的钱多,他们就高兴;不然,就不高兴,怪话连篇。叶利钦不给圣彼得堡钱,这里人就对叶氏多有微词。普京出身圣彼得堡,跟现在的女市长关系很好,追加了很多投资,这里人就说普京比叶利钦好。这种矛盾,也存在于其他城市与莫斯科之间。

政治上,俄罗斯处于权威主义与民主之间的过渡状态。说到伟大人物,俄罗斯人津津乐道,无论是历史上的彼得大帝还是现在的普京,大多数人都不吝啬赞颂之词。同时,人们对以前的专制政体颇多批评。在参观圣彼得堡的要塞时,女导游描绘当时的恐怖气氛时,好像仍然心有余悸。她说,那时监狱外边经常停着一辆黑色高级轿车,说不定谁在哪一天就被带走,带走的人全都有去无回,有些人被弄到荒郊野外处决了,有些人则被弄到公海上杀死,沉入海底,葬身鱼腹。说到那段历史,说到那些黑幕,那些克格勃,俄罗斯人很不满,都对民主、和平、自由充满了真诚的热爱,但是,为了解救刚刚复苏的俄罗斯社会,人们又渴望强势人物和权威,这种矛盾心态到处可见,看来俄罗斯人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调整首鼠两端的心情。反观俄罗斯的历史,也许外人能更容易理解这种心情。

很多人说俄罗斯人懒惰,也许是这样,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如果说是天气寒冷造成的,可是瑞典、芬兰比俄罗斯更冷,为什么那里的人并不懒惰?我觉得,气候不是主要原因。俄罗斯人的懒惰和优雅背后,有着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心理依赖,也有市场不够发达的因素在起作用。一点四四亿人口,是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土地却有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一点七七倍。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矿产、森林和土地,还有大量的军工产品,光靠出卖那些东西就够俄罗斯人维持相当水平的物质生活了,所以他们不着急。很多人收入不高,但是喜欢读书,在咖啡馆里一坐就是大半天,喜欢歌舞、音乐、书画的人比做生意的人多。他们看不起整天守着小摊子过活的商人,却喜欢诗歌和明星。由于轻工业不发达,很多东西靠进口,物价不低,生活指数很高。不过,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工业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俄罗斯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不可小视。中国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看看俄罗斯,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慨。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只要注意一下他们咖啡馆,就会知道,俄罗斯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比我们要富足。

圣彼得堡的市民月收入与中国一般城市的收入水平差不多,莫斯科高一些,和北京上海差不多。退休的工程师、教师,虽然每月只有百把美元的收入,但是他们大都羞于找第二职业,总觉得在街面上卖点小东西有失身份,这和1980年代的中国差不多。现在的俄罗斯,能够发大财的人几乎都和官员有关系,到处都有主动索取好处的小官僚。俄罗斯的官僚主义很严重,服务态度也不好,如果出现什么错误,他们从不说是自己的失误,都是别人的错。你在商店里买东西,服务员总是懒洋洋,不肯搭理顾客的现象比比皆是,爱买不买。不光对中国人这样,对他们自己人也是如此,让人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可思议的傲慢。俄罗斯人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是他们的优越心理无处不在,他们巧妙地隐藏着低收入造成的窘迫,昂首挺胸,女人漂亮,男人帅气,让人佩服。这个国家从来没有被占领过,从来没有成为殖民地,深刻的优越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封闭和自大。看着很多中国人来旅游、购物,俄罗斯人心情矛盾,眼看着这个小老弟飞速发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上海实业公司与圣彼得堡市政府合作开发房地产,搞了一大片地方,叫做“波罗的海明珠”,俄国人称之为“中国城”,很多圣彼得堡人感到惊讶,不知道中国人怎么这么有钱。

为了平衡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他们显得冷漠。在飞机上,俄罗斯空姐(实际上都是空嫂)显得很骄傲,好像不屑于为我们炎黄子孙服务似的。飞机上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国人,可她们不会说汉语,甚至也不会说英语。因为疏漏,她们没有给我热饭食,我用英语提出抗议,她们虽然改了但是没有对我说对不起,甚至也没有用俄语道一声歉。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麦当劳、必胜客这些著名的连锁店,都被换成俄语拼写的名字,取消了英文原名。只有花旗银行,除了被换成俄语之外还保留了一个citibank,算是恭敬了。很多应当说英语的地方,没人会说,只好跟他们打手势。至于汉语,更不说了,只有那些推销邮票册子和望远镜的小商贩会说“人民币一百块,不贵”。我觉得,俄罗斯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比中国差很远,也比不上美国。因为这种文化心理,有些俄罗斯人喜欢夸大外国来访者的缺点,并用各种笑话加以贬损。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掩盖国人的缺点,很多行者过于随便,到处大声喧哗,随地扔垃圾,确实不堪。

中国人和俄罗斯人之间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巨大不同。俄罗斯的国徽是一只双头鹰,一只眼睛看着东方,一只眼睛看着西方,这很能反映俄罗斯人历史的和当今的心态。弄得好,可以兼得东西方的优点,弄不好,就会非驴非马,什么都不是。俄国缺蔬菜,有些人建议在俄国开辟菜园,让中国人来种菜,我以为这是好的动议。因为在俄罗斯旅行时,虽然到处都有中国餐馆,但很难吃到绿叶蔬菜,每顿饭都是土豆、包菜、甜菜疙瘩,豆角、茄子还有一点儿,也不多。如果俄罗斯开放一些,允许新的商业因素进去,对他们的经济发展将是很大的促进。但是,俄罗斯不能把菜园封闭起来,中国人不可能被禁在那里当菜奴,俄罗斯必须给予菜农国民待遇,允许菜农与俄罗斯人自由交往、自由买卖。这种菜园设想,现在之所以还不能实施,主要原因就在于待遇。

猜你喜欢
圣彼得堡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圣彼得堡“木偶”奇遇记
圣彼得堡的“博导”
典藏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