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钦帅+张静
摘 要 农业地质环境是介于农业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金华市2010年开始对坡度15°以下农地和河谷平原全部土壤,面积5 350 km2,进行了全面普查,查明了金华土壤元素背景、金华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情况、金华土壤环境质量、农产品安全风险和金华水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家底”成果。针对典型元素稳定性分析、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治实验和富硒土壤资源圈定开发等应用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科学编制相关规划;加强重点污染区监控,开展污染土壤治理;建好主体功能区,抓好富硒资源开发等新见解。
关键词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X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
金华市政府2009年向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开展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立项申请,成为经费投入最多、调查内容最广、成果取得最全第一个省市合作基础性项目。
近日(2014年7月7日),浙江省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发布会在金华举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代表专家组在成果发布会宣读评审意见:该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论可信,成果的针对性及应用性特色鲜明,特别是在富硒土壤资源评价与产业化应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评定等方面,取得重要经济社会效益。该成果用赵其国院士的话讲,概括为“全、深、实”三个字,是一个具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成果。可以说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已经抢得先机。
1 “家底”摸排扎实,土壤调查内容全
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由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从2010-2014年历经4 a,调查面积5 350 km2,占金华全市国土面积的48.9%,对金华市坡度15°以下农地和河谷平原土壤进行了全面“体检”,采集各类样品25 265件,其中土壤样品23 607件,水样115件,大气干湿沉降样76件,农产品样1 467件,共获得实测分析数据近40万个。通过扎实调查,取得多方面“家底”成果。
1.1 查明金华土壤元素背景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是本项目的基础性调查工作之一,经1平方公里4个样品采集调查分析,建立了金华市砷、镉、磷、硫、氧化钾等30多种元素土壤背景值,编制了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图件,总结了金华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30多种土壤元素的分布空间基本确立,为今后土地质量分等定级、绿色生态农业基地规划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金华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情况明了
全市范围共圈出土壤养分缺乏区13处,面积2 909 km2。有机质和氮元素缺乏主要出现在大宗农产品种植区,以兰溪市、义乌市、金东区缺乏比例最高;兰溪市、东阳市、婺城区、武义县缺钾土地达15%;永康市、东阳市缺磷土地达25%以上。纵向来看,30年来水稻土锌、磷、锰有显著增长,有机质、氮、硼、铁的含量变化不大,钾、铜、钼均略有升高。
1.3 金华土壤环境质量较为满意
金华调查区内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适宜农业耕种Ⅰ、Ⅱ类土壤占85.9%,适宜发展林业Ⅲ类土壤占11.4%,不适合发展农林产业的超Ⅲ类土壤占2.7%。但少数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铜、砷、锌等为调查区主要污染物,以中度和重度污染为基准,全市共圈出污染区35处,面积506 km?,占调查区面积的9.4%。金华土壤总体呈酸性,占调查面积的95.7%,与30年前相比,土壤的酸化趋势明显。通过大气干湿沉降物收集,分别测试沉降物中汞、镉、砷、铅、铬、铜、锌及镍8种重金属元素,其中汞、砷、铜等元素在大气沉降物中的区域分布与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对应关系明显,说明大气是土壤重金属来源之一。
1.4 农产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本次调查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部分农产品安全现状进行累积性评价:各类农产品的重金属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累积,茶叶、水果及蔬菜等农产品具有极好的安全性,基本满足“绿色食品”标准,但水稻和中药材局部地区重金属超标明显,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本次调查划定粮食生产安全风险预警区7处,需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控制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有效进行风险防控。
1.5 金华水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本项目收集了金华市水文地质、地下水、灌溉水、地方病等相关资料,并在全市连片农业种植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富硒土壤区以及氟和铊异常区等开展了水环境质量调查工作,采集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等各类水样115件,分析pH、铜、锌、铬、铅、镉、汞、硒、砷、亚硝酸盐、氟化物、总磷及总氮13项指标,其中铊异常区增加6个铊元素测试样品。近年来,全市地表水水质逐渐趋好,东阳江、武义江断面水质主要为氨氮、高锰酸盐、总磷等有机污染物超标;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趋缓,水质有所改善;武义氟异常区氟达到饮用水控制范围,婺城铊异常区未从水样中发现铊超标,农田灌溉水各项指标均符合水作物种植要求;金华酸雨率较高在61.2%~90%。
2 方法开拓创新,成果研究“立体化”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在典型元素分析、重金属污染、富硒土壤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众多丰硕成果。
2.1 典型元素稳定性研究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资料(2002-2005年)显示,金华地区存在大面积的硒、氟和铊的地球化学异常区域。针对上述硒、氟、铊异常分布区域,各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区,如选择确定婺城蒋堂的富硒土壤、武义中部一带的高氟土壤、婺城南部一带的铊元素等3个异常区作为重点研究解剖的对象,从地层、岩性、构造、土壤等地质背景关系入手,在区域范围内研究氟、铊元素在自然土壤中地球化学特征和稳定性状况,评价该元素在自然水环境条件下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意义;同时通过对不同品种蔬菜、水稻种植和水作、旱作稻谷富硒程度等研究,为金华市富硒土壤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endprint
2.2 富硒土壤资源圈定
富硒土壤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的物质基础。经调查圈定,金华有富硒土壤26处,共计743.7 k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婺城区、义乌市、兰溪市及武义县等地,其中耕地富硒面积385.9 km2、占富硒土壤的44.9%,林地(含园地)富硒面积348.8 km2、占富硒土壤的38.6%。通过分析研究,又将全市富硒土壤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潜在适宜和尚不适宜开发四种类型,其中最适宜开发5处、213.7 km2,位于婺城区蒋堂、汤溪,兰溪市上华和义乌市毛店等。其中婺城区蒋堂—琅琊富硒区,面积达114 km2,是浙江省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土壤质量最好的优质富硒土壤区。
2.3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治
重金属的过量累计,不仅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农产品卫生安全造成威胁。本次调查通过对稻米、茶叶、水果、蔬菜和中药材等农产品重金属采样分析,对其镉、汞、铜、砷等8种重金属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发现,茶叶样品质量最放心重金属没有超标,果品类较好超标率为1.3%,部分蔬菜根茎类,部分水稻和中药材镉、砷、铜超标率较高存在一定风险。通过土壤不同pH值、有机质含量对比分析稻米中镉、锌富集系数影响等研究发现,土壤酸化对稻谷、中药材重金属超标的贡献最为显著,随着pH值不断增高,重金属含量不断下降。为此,项目组根据中药材种植分布及调查结果,选择了磐安县4个典型种植基地,开展以重金属阻断技术为手段的土壤改良工作并取得成功,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降低了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含量,满足了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为解决中药材种植安全问题,提供了方法创新和成果示范。
3 指导协调到位,成果应用“多元化”
地质环境是农业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种植模式放弃,现代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人类对农业土壤环境的破坏作用越来越大。大量事实表明,农业土壤自然环境的变化,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阻碍农业健康发展主要因素。在查明金华市土壤家底的基础上,提高特色农产品使用价值,提高开发富硒农产品附价值,为地方政府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两区划分、污染土地治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等都成为本次调查工作深入研究课题。
3.1 特色农产品研究“实用化”
特殊土壤地质背景造就了金华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农产品。本次农业地质调查运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以及“养分归还说”理论,专门开展了名特优农产品适宜性专项研究,通过对金华名茶、兰溪枇杷、武义蜜梨、浦江桃形李、磐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内在品质与地学关系的研究,查明了不同地层岩性,内含钾、锰、钼等不同矿物质是影响农产品内在品质主要因素,揭示了各种特色农产品种植所需的地层岩石、土壤母质、土壤化学元素等地质环境条件,据此对全市种植名特优农产品各适宜区进行了划定。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农业种植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地学的服务领域,而且在指导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科学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3.2 富硒农产品开发“多元化”
在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协调配合下,2012年项目组采取跟踪指导方式,选择婺城区蒋堂镇进行富硒稻米种植试点,采用合作社生产+企业包销模式,指导金华市蒋堂建富粮食农业合作社试种20万m2水稻、西兰花,通过指定品种、规范田间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稻谷统一加工包装、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注册商标,所产稻谷达到富硒大米标准,全部由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包销,平均每667m2增收千元以上。2013年又联合多个合作社扩种到200万m2,生产收购稻谷100万斤,已完成销售60多万斤,农户与企业共增收数百万元,经济效益明显,进一步巩固了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共同参加的种销团队模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数个富硒蕃薯、花生、西兰花等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富硒米醋、富硒米酒等深加工富硒农产品均成功推向市场,用户反应良好,为富硒农产品增收、产业链延伸开发提供了较好示范效应。
3.3 提交成果“多样化”
首先是成果展示多样化。2012年、2014年分别制作了2期大型展板、每期各十块,分别编制了2期《农业地质在金华》宣传画册,在金华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阶段性成果通报会、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发布会上进行发放。其次调查成果专题化。在编制总报告之前,分别提交了《金华市农业地质遥感调查项目报告》、《金华市典型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报告》、《金华市名特优农产品种植适宜性研究成果报告》和《金华市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等4个专项子报告。随着项目进展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向成员单位分别提交了《金华市富硒土壤资源调查报告》、《金华市土壤养分丰缺现状调查报告》、《金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和《特色农产品安全性调查报告》等四个专题报告,供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决策。三是提交报告层次化。针对政府分管领导工作忙、事情多特点,9个县(市、区)子报告和金华市总报告按合同要求提交规范的技术报告同时,专门编制简化版政府报告供地方政府领导参阅。
4 用好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效益化”
农业调查是基础,成果应用是关键,建议市、县、乡三级政府按照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的成果努力做好成果转化应用这篇文章。
4.1 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科学编制相关规划
这次调查,系统梳理了金华土地质量分布情况,对土壤肥力进行了划分。规划、国土部门在编制城市、乡镇(或开发区)、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按照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和污染状况,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科学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界线,要把富硒土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作为高标准农田进行开发利用。
4.2 加强重点污染区监控,开展污染土壤治理
此次调查发现,金华土壤酸化现象较严重,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呈上升趋势,污染土壤不能修复或者治理的,只能用于开发区与城镇建设,为此环保部门要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建立“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体系,加强源头严控和重点污染区实时监测,开展针对性地土壤修复工程。
4.3 建好主体功能区,抓好富硒资源开发
农业部门要注重合理开发,把调查中圈出的耕地养分好和土地质量佳的27个适宜区,优先建设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同时,要大力推广富硒资源开发应用成果,形成以婺城区蒋堂为中心,辐射兰溪上华、义乌毛店的富硒农产品聚集区,实现择优选种—田间管理—稻谷收储—农产品深加工—包装销售—旅游体验—休闲观光等一体化富硒资源开发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5 结语
金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十年前习总书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有意义,要应用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要求,在下部政府宏观决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编制时,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农业两区建设调整,在土地资源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环境治理等成果转化应用时要充分利用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金华市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服务。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2.2 富硒土壤资源圈定
富硒土壤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的物质基础。经调查圈定,金华有富硒土壤26处,共计743.7 k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婺城区、义乌市、兰溪市及武义县等地,其中耕地富硒面积385.9 km2、占富硒土壤的44.9%,林地(含园地)富硒面积348.8 km2、占富硒土壤的38.6%。通过分析研究,又将全市富硒土壤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潜在适宜和尚不适宜开发四种类型,其中最适宜开发5处、213.7 km2,位于婺城区蒋堂、汤溪,兰溪市上华和义乌市毛店等。其中婺城区蒋堂—琅琊富硒区,面积达114 km2,是浙江省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土壤质量最好的优质富硒土壤区。
2.3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治
重金属的过量累计,不仅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农产品卫生安全造成威胁。本次调查通过对稻米、茶叶、水果、蔬菜和中药材等农产品重金属采样分析,对其镉、汞、铜、砷等8种重金属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发现,茶叶样品质量最放心重金属没有超标,果品类较好超标率为1.3%,部分蔬菜根茎类,部分水稻和中药材镉、砷、铜超标率较高存在一定风险。通过土壤不同pH值、有机质含量对比分析稻米中镉、锌富集系数影响等研究发现,土壤酸化对稻谷、中药材重金属超标的贡献最为显著,随着pH值不断增高,重金属含量不断下降。为此,项目组根据中药材种植分布及调查结果,选择了磐安县4个典型种植基地,开展以重金属阻断技术为手段的土壤改良工作并取得成功,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降低了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含量,满足了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为解决中药材种植安全问题,提供了方法创新和成果示范。
3 指导协调到位,成果应用“多元化”
地质环境是农业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种植模式放弃,现代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人类对农业土壤环境的破坏作用越来越大。大量事实表明,农业土壤自然环境的变化,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阻碍农业健康发展主要因素。在查明金华市土壤家底的基础上,提高特色农产品使用价值,提高开发富硒农产品附价值,为地方政府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两区划分、污染土地治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等都成为本次调查工作深入研究课题。
3.1 特色农产品研究“实用化”
特殊土壤地质背景造就了金华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农产品。本次农业地质调查运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以及“养分归还说”理论,专门开展了名特优农产品适宜性专项研究,通过对金华名茶、兰溪枇杷、武义蜜梨、浦江桃形李、磐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内在品质与地学关系的研究,查明了不同地层岩性,内含钾、锰、钼等不同矿物质是影响农产品内在品质主要因素,揭示了各种特色农产品种植所需的地层岩石、土壤母质、土壤化学元素等地质环境条件,据此对全市种植名特优农产品各适宜区进行了划定。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农业种植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地学的服务领域,而且在指导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科学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3.2 富硒农产品开发“多元化”
在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协调配合下,2012年项目组采取跟踪指导方式,选择婺城区蒋堂镇进行富硒稻米种植试点,采用合作社生产+企业包销模式,指导金华市蒋堂建富粮食农业合作社试种20万m2水稻、西兰花,通过指定品种、规范田间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稻谷统一加工包装、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注册商标,所产稻谷达到富硒大米标准,全部由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包销,平均每667m2增收千元以上。2013年又联合多个合作社扩种到200万m2,生产收购稻谷100万斤,已完成销售60多万斤,农户与企业共增收数百万元,经济效益明显,进一步巩固了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共同参加的种销团队模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数个富硒蕃薯、花生、西兰花等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富硒米醋、富硒米酒等深加工富硒农产品均成功推向市场,用户反应良好,为富硒农产品增收、产业链延伸开发提供了较好示范效应。
3.3 提交成果“多样化”
首先是成果展示多样化。2012年、2014年分别制作了2期大型展板、每期各十块,分别编制了2期《农业地质在金华》宣传画册,在金华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阶段性成果通报会、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发布会上进行发放。其次调查成果专题化。在编制总报告之前,分别提交了《金华市农业地质遥感调查项目报告》、《金华市典型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报告》、《金华市名特优农产品种植适宜性研究成果报告》和《金华市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等4个专项子报告。随着项目进展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向成员单位分别提交了《金华市富硒土壤资源调查报告》、《金华市土壤养分丰缺现状调查报告》、《金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和《特色农产品安全性调查报告》等四个专题报告,供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决策。三是提交报告层次化。针对政府分管领导工作忙、事情多特点,9个县(市、区)子报告和金华市总报告按合同要求提交规范的技术报告同时,专门编制简化版政府报告供地方政府领导参阅。
4 用好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效益化”
农业调查是基础,成果应用是关键,建议市、县、乡三级政府按照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的成果努力做好成果转化应用这篇文章。
4.1 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科学编制相关规划
这次调查,系统梳理了金华土地质量分布情况,对土壤肥力进行了划分。规划、国土部门在编制城市、乡镇(或开发区)、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按照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和污染状况,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科学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界线,要把富硒土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作为高标准农田进行开发利用。
4.2 加强重点污染区监控,开展污染土壤治理
此次调查发现,金华土壤酸化现象较严重,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呈上升趋势,污染土壤不能修复或者治理的,只能用于开发区与城镇建设,为此环保部门要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建立“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体系,加强源头严控和重点污染区实时监测,开展针对性地土壤修复工程。
4.3 建好主体功能区,抓好富硒资源开发
农业部门要注重合理开发,把调查中圈出的耕地养分好和土地质量佳的27个适宜区,优先建设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同时,要大力推广富硒资源开发应用成果,形成以婺城区蒋堂为中心,辐射兰溪上华、义乌毛店的富硒农产品聚集区,实现择优选种—田间管理—稻谷收储—农产品深加工—包装销售—旅游体验—休闲观光等一体化富硒资源开发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5 结语
金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十年前习总书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有意义,要应用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要求,在下部政府宏观决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编制时,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农业两区建设调整,在土地资源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环境治理等成果转化应用时要充分利用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金华市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服务。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2.2 富硒土壤资源圈定
富硒土壤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的物质基础。经调查圈定,金华有富硒土壤26处,共计743.7 k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婺城区、义乌市、兰溪市及武义县等地,其中耕地富硒面积385.9 km2、占富硒土壤的44.9%,林地(含园地)富硒面积348.8 km2、占富硒土壤的38.6%。通过分析研究,又将全市富硒土壤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潜在适宜和尚不适宜开发四种类型,其中最适宜开发5处、213.7 km2,位于婺城区蒋堂、汤溪,兰溪市上华和义乌市毛店等。其中婺城区蒋堂—琅琊富硒区,面积达114 km2,是浙江省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土壤质量最好的优质富硒土壤区。
2.3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治
重金属的过量累计,不仅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农产品卫生安全造成威胁。本次调查通过对稻米、茶叶、水果、蔬菜和中药材等农产品重金属采样分析,对其镉、汞、铜、砷等8种重金属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发现,茶叶样品质量最放心重金属没有超标,果品类较好超标率为1.3%,部分蔬菜根茎类,部分水稻和中药材镉、砷、铜超标率较高存在一定风险。通过土壤不同pH值、有机质含量对比分析稻米中镉、锌富集系数影响等研究发现,土壤酸化对稻谷、中药材重金属超标的贡献最为显著,随着pH值不断增高,重金属含量不断下降。为此,项目组根据中药材种植分布及调查结果,选择了磐安县4个典型种植基地,开展以重金属阻断技术为手段的土壤改良工作并取得成功,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降低了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含量,满足了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为解决中药材种植安全问题,提供了方法创新和成果示范。
3 指导协调到位,成果应用“多元化”
地质环境是农业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种植模式放弃,现代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人类对农业土壤环境的破坏作用越来越大。大量事实表明,农业土壤自然环境的变化,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阻碍农业健康发展主要因素。在查明金华市土壤家底的基础上,提高特色农产品使用价值,提高开发富硒农产品附价值,为地方政府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两区划分、污染土地治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等都成为本次调查工作深入研究课题。
3.1 特色农产品研究“实用化”
特殊土壤地质背景造就了金华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农产品。本次农业地质调查运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以及“养分归还说”理论,专门开展了名特优农产品适宜性专项研究,通过对金华名茶、兰溪枇杷、武义蜜梨、浦江桃形李、磐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内在品质与地学关系的研究,查明了不同地层岩性,内含钾、锰、钼等不同矿物质是影响农产品内在品质主要因素,揭示了各种特色农产品种植所需的地层岩石、土壤母质、土壤化学元素等地质环境条件,据此对全市种植名特优农产品各适宜区进行了划定。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农业种植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地学的服务领域,而且在指导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科学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3.2 富硒农产品开发“多元化”
在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协调配合下,2012年项目组采取跟踪指导方式,选择婺城区蒋堂镇进行富硒稻米种植试点,采用合作社生产+企业包销模式,指导金华市蒋堂建富粮食农业合作社试种20万m2水稻、西兰花,通过指定品种、规范田间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稻谷统一加工包装、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注册商标,所产稻谷达到富硒大米标准,全部由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包销,平均每667m2增收千元以上。2013年又联合多个合作社扩种到200万m2,生产收购稻谷100万斤,已完成销售60多万斤,农户与企业共增收数百万元,经济效益明显,进一步巩固了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共同参加的种销团队模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数个富硒蕃薯、花生、西兰花等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富硒米醋、富硒米酒等深加工富硒农产品均成功推向市场,用户反应良好,为富硒农产品增收、产业链延伸开发提供了较好示范效应。
3.3 提交成果“多样化”
首先是成果展示多样化。2012年、2014年分别制作了2期大型展板、每期各十块,分别编制了2期《农业地质在金华》宣传画册,在金华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阶段性成果通报会、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发布会上进行发放。其次调查成果专题化。在编制总报告之前,分别提交了《金华市农业地质遥感调查项目报告》、《金华市典型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报告》、《金华市名特优农产品种植适宜性研究成果报告》和《金华市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等4个专项子报告。随着项目进展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向成员单位分别提交了《金华市富硒土壤资源调查报告》、《金华市土壤养分丰缺现状调查报告》、《金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和《特色农产品安全性调查报告》等四个专题报告,供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决策。三是提交报告层次化。针对政府分管领导工作忙、事情多特点,9个县(市、区)子报告和金华市总报告按合同要求提交规范的技术报告同时,专门编制简化版政府报告供地方政府领导参阅。
4 用好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效益化”
农业调查是基础,成果应用是关键,建议市、县、乡三级政府按照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的成果努力做好成果转化应用这篇文章。
4.1 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科学编制相关规划
这次调查,系统梳理了金华土地质量分布情况,对土壤肥力进行了划分。规划、国土部门在编制城市、乡镇(或开发区)、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按照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和污染状况,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科学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界线,要把富硒土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作为高标准农田进行开发利用。
4.2 加强重点污染区监控,开展污染土壤治理
此次调查发现,金华土壤酸化现象较严重,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呈上升趋势,污染土壤不能修复或者治理的,只能用于开发区与城镇建设,为此环保部门要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建立“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体系,加强源头严控和重点污染区实时监测,开展针对性地土壤修复工程。
4.3 建好主体功能区,抓好富硒资源开发
农业部门要注重合理开发,把调查中圈出的耕地养分好和土地质量佳的27个适宜区,优先建设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同时,要大力推广富硒资源开发应用成果,形成以婺城区蒋堂为中心,辐射兰溪上华、义乌毛店的富硒农产品聚集区,实现择优选种—田间管理—稻谷收储—农产品深加工—包装销售—旅游体验—休闲观光等一体化富硒资源开发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5 结语
金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十年前习总书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有意义,要应用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要求,在下部政府宏观决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编制时,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农业两区建设调整,在土地资源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环境治理等成果转化应用时要充分利用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金华市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服务。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