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位心理学学家说,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任何进入大脑的东西都必须经过它。上课能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均觉得枯燥无味,来来去去都只是字词句篇,躯壳留在座位上,心却早已飞出了课堂。也许是一些课文本身不合他们胃口,但是除了教材的原因,更值得探讨的是教师怎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灵;注意力
一、明确目标,悬念激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能预见行为结果并深刻理解其意义时,就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去从事这项事业。所以上新课之前要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根据该目标及教学难点精心设计思考题,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强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去完成任务。在这种自控能力和明确目标的支配下就会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困惑及时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当一些悬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答案,当他们通过努力去找到答案后,就会因莫大的成就感而兴趣倍增!我们一定要利用学生这样的心态,在备课的时候多设计一些悬念让他们去解答,这个悬念不能设计太深,以防学生不能解决,失去阅读的兴趣,也不能设计得太浅,以防学生一下子破解,失去阅读的动力。
二、活跃课堂,故事激趣
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应该是师生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就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教师在课堂里的故事激趣,无疑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做到既穿插故事、活跃课堂,而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确保考试效果,真的不容易呀!有的甚至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穿插故事无需长篇大论地进行,有时只需生动有趣的一个细节式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一张画,只要得当就可以。长的只需几分钟,短的只需几秒钟,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程和考试成绩,而且还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教学《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时,给学生介绍一些毛泽东一生酷爱读《资治通鉴》之类的细节,或引用他的一些诗词,既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一下这位伟人的优秀品质及文学才华,又能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创设氛围,情感激趣
教师上课要想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中。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看似冲淡平和,其实感情强烈。他表达的不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是一种强烈的因家回不去的怨恨之情。在教学时,我投入地介绍当时的背景,细致地分析了当年远离大陆的台湾游子的普遍心情,满怀激情地示范朗读,轻而易举地吸引了学生,让其感受到海峡彼岸人心思归的炽热情绪。另外,教师有魅力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是创设教学氛围最直接、最常用的手段。如,讲英雄人物时,慷慨激昂,无限崇敬;讲卑劣小人时,义愤填膺,极端鄙视;描述辉煌成就时,激情澎湃,无比自豪;讲述宏大场面时,高山流水,气势磅礴。有的还可伴着肢体语言和信息技术来形象表现。这样,语文知识的魅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融入课堂。
四、课堂表演,体验激趣
“课堂表演”很久以来一直是教师争论的焦点。有人说它华而不实,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也有人认为它融“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于一体,是一味课堂调味剂。在适度控制表演时间的前提下,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比如,教《犟龟》时,我让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编剧本,表演能力强的当演员,让指挥能力强的当导演。事先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出,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生热情高涨,非常踊跃。特别是通过对乌龟、蜘蛛、蜗牛、壁虎、乌鸦等剧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模仿,学生在笑声中真切地体会到小乌龟的坚定、自信、勇敢以及其他劝阻者的形象。像这样的课堂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总之,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发展。我们要追求科学教学和开放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否则再优秀的设计,再渊博的知识,也只能自我陶醉。
参考文献:
林晴宜.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作者简介:曾玉平,男,出生于1973年6月26日,本科,就职于湖南省衡阳县洪市镇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