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4-11-04 03:17方林安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创新内容环境

摘 要: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迫在眉睫。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音乐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已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在音乐学科中进行“开放模式”的教学呢?

关键词:创新;环境;内容;评价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开展主动积极的创新性思维,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综合,创造新的设想和方法的复杂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封闭型课堂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的学习环境、思维训练方式和师生之间的心理空间等,逐步构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新体系。

一、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中学生音乐兴趣的首要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广义上说,教学环境又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又可分为: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首先,布置幽雅、艺术化的教室及美的校园环境。如,为了美观在教室的墙上适当地悬挂一些音乐家的画像,也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认记音乐家,可调换音乐家的画像或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音乐作品悬挂画像;教室的角落摆放些绿色植物、钢琴上摆束花;座位可分成七组,围成一个大半圆,每组又可围成正方形、圆形等等或根据教学内容偶尔进行变换。其次,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学校的广播站、闭路电视、网站等媒体播放的音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有些学校原来课间刺耳的铃声也已用美妙的音乐替代,音乐已是学校一日生活的中轴线。再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及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影响很大。所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统一的、互为补充的学校、家庭、社会音乐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当代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质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开放的环境。

二、创设开放式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由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愉悦、宽松、自由和平等。在“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听赏,才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每个学生要充满信心,只有教师信任学生,学生才会自信。要不断暗示学生,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独特见解,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倍加关注。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错了重答,允许补充说明,允许表示异议。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合理猜想。

三、创设开放式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开放式思维空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多视角、全视野地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逐步形成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课堂教学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前提的。教学节奏必须有张有弛、快慢适度,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恰当调节教学节奏。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想象,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加强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开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现在有些音乐教师教学时往往把古典音乐捧上天,把流行音乐贬得一文不值,老是拿空的、远的东西给学生以压力,使学生很反感。

现在中学的教材里都还没有流行音乐,只在高中的下册最后一课才提到通俗音乐,但是流行音乐和街舞现在已经成为大中学生最受欢迎的音乐品种。流行音乐和街舞明快的节奏感确实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或是十分肤浅的情爱观,但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音乐欣赏的层次。与其让通俗歌曲成为学生课外热衷演唱的音乐品种,还不如堂堂正正引入,教师可在课堂上对通俗歌曲进行客观分析,教育学生如何分清通俗歌曲中的优劣,让学生通过接触了解,才有判断分析,才能对它有个公正的评价。

五、创设开放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表现能力

表现音乐是再创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特别是集体性音乐活动,尤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一起感受、表达和表现音乐的感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每年举办十佳歌手、大合唱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等的活动中,学生真是绞尽脑汁,努力创编。文艺汇演向社会开放表演,文艺团到推船沟村慰问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音乐教育回归了本真;特长生有了“考级”之外展示的舞台;终身学习、可持续学习音乐,学生在认知上有了一种渴求。社会需要学生的音乐,学生需要展示才艺的舞台,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这种开放的艺术实践活动。

六、建立开放式的学习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转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积极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开放式学习评价从评价内容上讲,由传统的知识性评价向知能性评价转移,由学习结果评价向学习过程评价转移。从评价方法上讲,由传统的教师单一性评价转变成教师、学生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多向性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坚持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如,用听后感的形式来考学生,就是克服应试教育的模式,不用考唱歌,或者书面考试答题的方式,而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收集资料。用“音乐会”的形式来考学生,让学生集体评价,不光是克服应试教育的模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积累、创新和锻炼,展现他们的才艺。所以说,注意学生的独特见解,积极探索、表演和创编结合是音乐考试的新路子。

能体现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音乐教学的开放性模式同其他任何教学模式一样,有模式无定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运用,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实验、探索、创新和总结。

参考文献:

蒋冬英.关于构建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4(04).

作者简介:方林安,女,1975年3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内容环境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