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娜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未来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将不再取决于他已经知道多少,而是看他怎样才能学到更多,这便是知识劳动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
“问题化”学习系统是文路、教路、学路的高度统一。它强调学生、教师和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同等重要。它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点,以学生的问题为系统,以老师的问题为引导。通过对一个问题系统内诸多问题的持续性解决,催生智慧,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学。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通过教师的“少教”达到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从而达到学生的多学。
今年四月,我走进了海滨二中的课改课堂,聆听了苏岚老师的一节试卷讲解课。她没有像我们传统那样的每道分析讲解或是抓住重点剖析,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本节讲评试卷的重点。她大胆地把权利都交给了小组:“你们认为这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为什么,如何解?”课堂上,学生热情的讨论争辩使教学任务轻松达成,也让学生在多学中主动探究了文本。
如,在讨论诗词鉴赏题中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时,学生对C、D选项有了分歧,C.“却道”写出“卷帘人”回答时的漫不经心。D.本首词作者以花自喻,感叹自己青春如花。学生围绕“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漫不经心的施动者是谁”以及“此选项应该考虑文章的主旨”与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再有,当问题出现时,老师给出了建议:查一下“漫不经心”的含义。
课堂“放手”给学生,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能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原因的习惯;教师点拨让学生对学生内容和答题方法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而以建议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就把教师的位置放在了与学生平等探究的位置上,学生真正体现了学习探究的主体。
这节课让我感觉到问题化的核心,就是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让他们直面疑问。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哪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生永远是最大的变量。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在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中,锻炼自己的理解力水平;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适时地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渐入佳境,在“山穷水尽”之处,领略“柳暗花明”的美景。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