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服务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各类网络课程,它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组成部分。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是两大核心,然而在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获取了学习内容并不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还应该针对内容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因此,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要关注学习内容的呈现,更要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另外,伴随着生态学思想引入教育学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在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时,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系统,这样才能设计出系统、动态、平衡的学习活动。基于此,本文将探讨生态视角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活动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建设的网络课程,以往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知识呈现、轻活动设计,偏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同样很突出,课程建设过于强调知识的呈现,重视以不同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而对于如何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却并未给予关注。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资源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缺少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这种课程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然而中国学习者并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因此常常造成学习迷航和认知超载,导致学习者只能被动地学习课程内容,而无法真正浸入课程学习中。具体来讲,当前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以往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往往比较单一,没有考虑课程主体——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学习者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即学习风格的不同。不同学习风格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选择,当学习与自己的风格相适应时,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而当学习与自己的风格不相适应时,学习效率则会明显降低。而且,每一个学习者的年龄、经历、兴趣、能力、知识准备情况等也都有所不同。具有个性差异的学习者却参与着统一的学习活动,势必会造成有的学习者会因为学习活动的不适合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
学习活动生态系统的主体应该是由学习者、教师和助学者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然而目前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时往往仅仅将学习者作为参与者,忽视了教师和助学者的作用。例如,很多课程在设计新知识学习的活动时,通常只是呈现文字形式或视频形式的知识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往往仅有学习者的参与,没有将教师和助学者的指导和帮助贯穿在其中,这样学习者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得到学习帮助和支持而中断学习。
以往的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往往“为评而建”“评完停建”,这也造成了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完后就无人管理、无人更新。然而,课程的学习者、学习环境以及外部的环境等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变化,老的学习活动往往不能满足新学习者的需求,并且与新的环境也不相匹配,因此就导致课程建成几年后便逐渐变得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直至无人问津。
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者、教师和助学者是相互联系的个体,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三者只有积极地互动和交流,才能促进学习的发生。而且,网络课程的学习本来就是一种时空分离的学习,学习者对互动交流活动的需求较一般学习更为迫切。然而,目前课程往往缺乏互动交流性的学习活动,这就容易导致学习者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不利于学习的顺利开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的衔接、转型、升级和创新,它本质上是一种网络课程。因此,原有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的经验同样值得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活动设计思考和借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习观用生态学整体、适应和多元的视角观察学习,认为学习就是一个生态化的活动系统,其中,作为信息探测者的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借助有目的的反思实践,对其情境(物质及社会环境)所能提供的给养进行调适。生态学习观中系统、动态、平衡等观点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活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关于学习活动的概念主要从学习活动的目标和环境两方面来界定,例如Helen、Mayes和杨开城等对学习活动的定义。综合这些定义,我们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和相关的学习群体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活动可以被视为一种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主要指学习者及其相关的学习群体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与一般生态系统一样,它是一个依赖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反馈机制的开放、动态、平衡的整体,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功能的自组织系统。
根据生态学和活动理论的观点,我们构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活动的生态模型,如下图所示。
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活动生态模型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活动生态模型包含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三个要素。学习活动的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下面就对这三个要素进行一一阐述。
1.学习环境。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的复合生态环境,学习环境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一种也不例外。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活动中,物理环境一般指计算机和网络等各种硬件设施、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等各种软件设施以及所承载的信息资源等。社会环境指学习者、教师和助学者之间的关系总和。规范环境指保证整个学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各种行为规范、管理体制和评价规则等。物理、社会和规范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的三种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了学习活动发生的生态环境,它们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环境。
2.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师和助学者组成的学习群体,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决定着学习活动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他在与教师、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完成了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和助学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起到指导、辅助和调节的作用,他们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3.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含目标、任务、过程和分工四个要素。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认为,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具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学习目标也可以说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对学习目标分析得相当透彻,才能够设计成效良好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学习活动设计中最重要、最难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一项工作。学习任务是学习者应该完成的具体事务,它要将新知识技能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还要将新知识技能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以及学习者的兴趣点之间建立联系,这样才能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另外,学习任务设计时,还要分析并考虑不同学习者的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其特征的相对真实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者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学习。
学习过程的设计是学习活动设计最主要的部分,是对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系列操作的流程设计。它是一个动态的、与外部环境有着互动交流的过程,会随着学习者、教师、媒体、信息等多个因素的变化而灵活变动。
分工指学习过程中,学习共同体中各组成部分的角色分配。学习者、教师和助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可能会随时变化,例如,学习者既可以是某次学习活动的实践主体,还可以是其他学习活动的助学者。
变化与发展是生态化环境的基本属性。学习者在与学习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学习者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需求可能会有所变化等,这种变化反过来也要求学习环境做出一定的动态响应。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环境的设计要随时关注学习者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对其进行动态的更新。另外,外部的生态环境也会对学习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外部力量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金投入等会使其学习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硬件设施的更新、软件平台的升级、信息资源的充实等。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环境是外部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环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开放,这与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有拓展资源的观点是一致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不仅要有课程内的资源,也要有课程外的资源。另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资源,例如学习笔记、课程作品、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保持学习环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是物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共在,人类的学习亦如此,多元、异质的学习主体民主、平等地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共同体中,通过学习活动而相互关联。这就要求学习共同体在构建的时候要遵循多样化、异质性的策略,尽可能地接纳多种类型学习者的参与,吸引和邀请学习共同体外的人员参与,这样可以实现更广范围、更加灵活的协作学习活动,使活动的开展更具活力。异质性原则主要指学习共同体在构建的时候要在年龄、性别、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有所差异,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优势互补,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能够尽可能逼真地再现学习者真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尝试使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复杂的学习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任务所形成的任务序列来完成,而且这些任务序列设计的时候通常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序列化主要体现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除了要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之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者必须完成一个活动才能进入下一个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制”学习者完成整个活动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