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超
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之后,大学生都会走出校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正确选择今后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高校必须做好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1.毕业生升学的需要。毕业升学是高校毕业生比较青睐的一条道路,因为继续读研不仅能够使自己的学识得到深造,而且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不错选择。大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候的选择就是对未来自己的职业道路的选择,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和社会大环境不甚了解,所以有些学生在报考研究生的专业、学校等方面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仅凭学生个人感觉和喜好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的不理性和不客观倾向。“在这种全然不顾社会需求,仅凭个人直觉选择和报考专业的做法,必然导致他们在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面对社会需求与人才供应之间的结构层次性矛盾。”①因此,高校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开展职业方面的指导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毕业生就业的需要。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我国就业市场在2003年迎来了第一次数量庞大的就业大军。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但是与其相对应的社会用工需求却并没有迅速增长。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内人才与世界人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方面,我国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大,而且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人才在世界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有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大批的国外高端技术人才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人才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就业压力也与人才的内在素质修炼有一定的联系,大家的学历都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也在提高,要想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就会非常艰难,要想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岗位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笔试、面试,竞争相当激烈。由此,中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与自身素质、国内国外的就业市场等因素都密切相关。
3.毕业生创业的需要。“当前高等教育应将培养大学生的目标定为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有胆量有能力开辟自己的创业之路。是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之举。”②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一项重要决策,同时创业教育也是高校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创业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的需求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校方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对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学校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定位就是帮助学生就业,以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为最终目标,但实际上,这种目标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是导致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渐滑坡的关键。
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职业指导是学生形成自己职业观的重要前提,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就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或者过低地贬低自己的价值。另外,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他们的就业质量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且在当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下,学生的就业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因此,校方只有不断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和人才的竞争力。
2.对职业指导的认识程度不深。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时间上存在认识偏差,这给职业指导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仅仅被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在一项针对某省6所高校的调查中,对“你是否了解职业指导这门课程”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职业指导课程调查情况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职业指导课程在新生入学阶段以及大二、大三阶段并没有正常开展,仅仅是针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突击培训,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这种仅仅针对毕业生开展的职业指导教育是极不合理的,是不全面也不系统的,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临近毕业的突击学习已经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且,毕业生就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学校、家庭、社会、自身素质等都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指导工作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而且要涉及各方面的内容。
3.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和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对职业指导缺乏正确的认识制约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就实施部门来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生处和人事部门负责,这些部门的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收集招聘信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这样的工作性质只能说是就业指导,而不是职业指导。职业指导除了要随时掌握市场动态之外,还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为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并且还要为职业指导配备专门人才。另外,还需要配备专门负责人才测评的技术和设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只有在专业性较高的人才测评指导下,才能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
4.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仍需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由原来的精英型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就业方式也有原来的政府包办改为现在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随着毕业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几乎完全不顾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总是流于形式,没有下真功夫去全面关注就业形势。有些学校仅限于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办一场校园招聘会,向相关教职人员介绍形势,宣传政策等,这些举措隔靴搔痒,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没有根本性的帮助。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事关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紧迫而又重大的一项任务,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1.在各年级广泛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不是简单地讲解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等一些形式上的政策措施,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学生职业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职业指导课程不能仅仅针对大四学生临时突击,应当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从大一阶段就应当开始实施职业指导。“首先应当保证学生能够对自己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深刻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③其次,职业指导还应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高校应当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建立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档案。例如他们生理特点、性格爱好、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应当在大一阶段彻底执行这一工作,为以后职业指导打下基础。除此之外,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还应当制订不同的实施方案。大一阶段可对其进行职业素养的启蒙式教育。大二或大三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可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基础教育,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当为其提供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阶段,学生应当将自己接受的职业指导知识在就业方面充分施展。这种有层次、有步骤的职业指导方能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当中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直接的、最深入的。因此,可以通过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首先应当针对班主任或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知识内容的相关培训。其次,应当制定具体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工作策略。最后,应当制定针对班主任职业指导工作的测评和激励机制,以保证该项工作可以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地执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高校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正确的择业观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当教育学生将工作定位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应当教育学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其次,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能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否则就会造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或者人才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自卑等弊端。最后,要教育学生具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的精神,让学生对待自己的工作能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4.加强政策的规定性。政策规定既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重要参考,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政策性指导。北京市针对辖区内各大高校,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毕业就业政策体系,这不仅积极贯彻了国家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又是对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充分掌握和完善服务的体现。例如北京市教委规定,京外生源留京工作的人数比例应占所有学生总数的10%左右,同时还通过简化手续,完善就业服务。这些政策措施为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千方百计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综合以上种种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激烈,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决定他们工作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指导将直接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和政府部门应当全面配合,从内外两方面解决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
[注释]
①郝华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5.
②杜理才.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基于乐山师范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调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8.
③李辰亮,朱明霞,王秋香.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引导对策研究[J].大家,201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