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娜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禹村医院山东新泰 271213)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更是导致了多方面压力也随之升高,受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发病率也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所有心血管疾病当中,AMI的发生率约占到了31.5~43.7%,而死亡率也高达5.9~11.6%。就临床对AMI的治疗来看,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促进冠状动脉的再通、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以及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基于溶栓仍可在一定程度增加纤溶酶活性,有一定几率可造成出血或心律失常事件,故必须在实施溶栓治疗的同时一并给予其细致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此即为确保溶栓治疗的关键环节。我院于近年内针对收治的部分AMI患者制定一系列护理措施并将其贯彻于其溶栓治疗的全程,结果显示护理结局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AMI患者作为本研究之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MI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男32例,女16例;年龄35~78岁,平均(62.6±9.7)岁;梗死发生部位包括前壁29例,下壁17例,右室2例;另合并有高血压者22例,合并有糖尿病者8例。本研究所参照的溶栓适应症标准为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AMI溶栓疗法方案所制定的相关标准(纳入标准),具体为:①表现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且疼痛持续时间均达到或超过30 min,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后仍不能缓解疼痛症状;②心电图可观察到典型的AMI图形,即至少存在有2个相邻导联的ST段上抬达到或超过0.1mv(胸前导联应达到或超过0.2mv);③肌钙蛋白(T.I)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肌酸激酶(CK)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高出最高正常水平的2倍;④患者发病至入院的间隔时间应不超过24h。将此48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5例与23例,成组后比较组间患者是上述一般资料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卧床吸氧与心电监护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贯彻于其溶栓治疗的全程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溶栓前护理 给予持续的血压与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注意时刻保持给药途径的通畅;做全导联心电图、抽血检查心肌酶谱与同工酶、血小板计数与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尽量免除不必要的肌肉注射,以此预防在溶栓后发生注射部位出血的情况;在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的基础上一并向患者及其家属阐述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效果以及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类型等,以最大程度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基于AMI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有一定发生突发猝死的几率,故还必须在溶栓治疗期间时刻准备好必要的相关抢救药品与器械等。
1.2.2 溶栓期间护理 至少应每隔15min需对患者的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相关伴随症状的情况进行1次详细的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律以及心率等多方面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血压快速下降、心率改变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则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溶栓期间需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将其体位取头高脚低位,在胸痛消失之前均严格禁食,之后可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并逐步过度到普通饮食;为防止AMI患者发生可能因便秘时过度用力而导致心脏破裂或是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还应指导患者适时应用缓泻剂等。
1.2.3 溶栓后护理
1.2.3.1 病情观察 ①心源性休克的观察和护理:AMI患者一旦发生心源性休克其死亡风险会大大提高,尤其是右心室梗死患者,故在护理时对此类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以纠正其休克症状,一般需在正式开展溶栓治疗后给予患者更密切的生命体征关注,若发现其出现肢端湿冷、发绀、神志淡漠的情况应及时给予升压与扩容处理;②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发生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以及低氧血症等情况,溶栓治疗开始后3h内至少每隔30min应对患者的全导联心电图做1次记录,注意标准好每次记录的时间,一并观察导联电极的固定位置是否妥当等,另还需特别留意ST段的变化情况;③溶栓和偶前6h内,应每隔2h对患者进行1次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以及心肌酶谱的检查,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到正常人的1.5~2倍,同时继续注意病情变化;④密切关注患者是否表现有出血倾向,通常情况下,出血部位易发生于穿刺点与黏膜等部位,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患者神志的变化情况、便色、皮肤黏膜有无异常,同时在实施各种穿刺时应适当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必要时行加压包扎处理,若出血症状危急到患者生命,需立即做好相关输血准备并中止溶栓治疗。
1.2.3.2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相关资料显示,多数AMI患者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的80%表现为较为严重的焦虑,而具体的焦虑程度又往往与患者的具体职业、病史以及梗死部位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故对AMI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将影响到患者的近期预后与远期治疗效果。具体来说,在对AMI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给予关心、同情、理解、爱抚,给患者建立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让患者配合治疗,有学者针对AMI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证实,早期康复组溶栓后早期实施为期2周康复训练,结果其结果左心功能测定早期康复组好于常规康复组,便秘发生率及住院天数早期康复组比常规康复组低,提示视具体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早期护理对AMI患者的康复有益。
1.3 评价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其中,冠状动脉再通指标为:①胸痛症状缓解或消失;②溶栓后2~3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③溶栓后2h内抬高的ST回降超过50%;④CK-MB酶峰提前14 h内。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检验,比较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与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结局比较
AMI一般是指患者的冠状动脉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或其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继而导致冠脉闭塞而引发严重的心肌缺血与坏死症状,为病情最严重、危害性也最大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之一。就AMI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来看,其临床治疗出发点主要为针对其发病机制,即通常应在AMI起病的3~6h内给予早期溶栓治疗,在将动脉内的血栓及时溶解的情况下,继而促使心肌获得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并缩小心肌坏死范围,在患者远期预后效果获得改善后其生活质量方可得以提高,可以说,溶栓治疗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治疗AMI的最为重要的突破。而在溶栓技术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之后,其相关的护理工作要求也愈发升高,并逐渐成为了确保AMI成功溶栓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国内外公认,在AMI患者发生胸痛后的最长不超过6h时间范围内,其间所采取的溶栓治疗方可获得最大效益,因此此段时间也被约定俗成为AMI抢救的“黄金时间”。当发生心肌梗死以后,被阻塞的血管获得更在的开通,可被挽救的心肌自然也会更多。基于此,一旦有AMI患者入院,相关护理人员就一定要始终秉持“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除严格遵医嘱施护外,还应尽可能地去主动完成某些有预见性的溶栓前的护理准备工作,最大程度地缩短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成功溶栓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还应在具体的溶栓治疗过程中随时做好相关的抢救准备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有过硬的AMI相关护理操作技能与抢救技能,而且更需具备较高水平的专科理论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与较快的应急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为AMI患者赢得最佳与更充裕的抢救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们通过施以观察组25例AMI患者贯彻于其溶栓治疗的全程护理,其护理结局在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几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次护理方法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8.
[2] 毛秀彩,陈莲花.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12,2(3):18-20.
[3] Eagle KA,Nallamothu BK,Mehta RH,et al.Trends in acute reperfusion therapy fo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1999 to 2006:we are getting better but we have got a long way to go[J].Eur Heart J,2008,29:609-617.
[4] Van de werf F,Bax A,et al.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persistent ST–segment Ecevation Acute my ocardial infarc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08,7:2909-2945.
[5] 高俊娈,杜杰,孙志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64 -165.
[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7] 纪桂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16):3367 -3368.
[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9] 周小英,陆建文,余红波.心肌梗塞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3):324-325.
[10] 大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上)[J].中国临床医学,2010,38(10):70-72.
[11] 李莹.急性心肌梗死19例溶栓治疗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81 -82.
[12] 李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内容栓治疗期间的疗效观察及临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24):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