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1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4-11-02 09:22:34王伟杰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功能性例数有效率

王伟杰

(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 宁波 31504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腹部疼痛、灼烧感以及胀饱感为主,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很多患者因此而引发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该病的临床治疗药物以促进胃动力药、抗抑郁药物为主[2-3],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本次研究中,笔者重点考察了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6月于我中心治疗的14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80例,年龄34~47岁,平均年龄(43.2±2.9)岁,病程 2~24个月,平均病程(16.5±3.7)个月。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7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保证情绪稳定。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每次100mg,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治疗,每次1包,每天3包。两组治疗方案均以15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积分评价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规范》[4],其中1分:临床症状消失;2分:症状轻微,不影响工作和生活;3分:临床症状较重,但可以忍受;4分:临床症状严重,妨碍工作生活,无法忍受。

采用艾森克人格测试量表(EPQ)评价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5-6],包括内外向(E)、精神质或情绪稳定性(N)、神经质(P)、谎言或自身隐蔽(L)四个量表,最后计算标准分。

以临床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痊愈:临床症状减分率≥90%;显效:临床症状减分率≥70%,<90%;有效:临床症状减分率≥50%,<70%;无效:临床症状减分<50%。临床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如表1所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腹痛和腹胀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两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治疗组患者内外向(E)和谎言或自身隐蔽(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精神质或情绪稳定性(N)和神经质(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后 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 嗳气 腹痛 腹胀治疗组 71 治疗前组别 例数(n) 治疗前/2.0 ±1.0 1.6 ±0.7 1.5 ±0.5 1.8 ±0.4 1.4 ±0.52.9 ±0.6 2.8 ±0.8 2.5 ±1.1 2.5 ±0.8 2.6 ±1.2治疗后 1.1 ±0.2* 1.0 ±0.4* 1.1 ±0.6* 1.2 ±0.4* 0.8 ±0.2*对照组 71 治疗前 2.9±0.8 2.9±0.9 2.4±1.0 2.4±0.9 2.5±0.7治疗后

表2 两组患者EPQ评分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EPQ评分比较 ()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n)E N P L治疗组 71 49.4 ±12.3* 58.7 ±9.9* 52.9 ±12.7*51.8 ±14.5*对照组71 59.6 ±16.4 47.2 ±10.8 43.1 ±11.4 59.8 ±10.5

2.3 两组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比较如表3所示,治疗组痊愈50例,占 70.4%,显效 10例,占 14.1%,有效 7例,占9.9%,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痊愈36 例,占50.7%,显效12例,占 16.9%,有效 8例,占 11.3%,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表明,胃排空延迟、胃肠道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等[7]都可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该病的药物以促进胃动力药为主,以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抗抑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等为辅[8-9]。但这些方案的临床疗效欠佳,即使将促进胃肠动力药与抗抑郁药联合应用,效果仍然不甚理想。

表3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n(%)]

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胃脘痛的范畴,发病原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不畅以及情志受阻[10],既而引起脾胃虚弱的症状。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根本发病原因,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治疗,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胃苏颗粒主要包括槟榔、紫苏梗、陈皮、香橼、香附和佛山等中药[11],其中紫苏梗顺气开胃,暖胃止痛,香附疏肝解毒,理气中和,陈皮去胃湿热、疏通脾胃,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2],胃苏颗粒还具有抗胃溃疡,增加肠道收缩力的功效。

本次研究中,笔者重点考察了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独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加用胃苏颗粒的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学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心理健康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也是保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成功治愈的关键因素。在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说明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更明显,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PILOTTO A,PERRI F,LEANDRO G,et al.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the outcome of reflux esophagitis and chronic gastritis in the elderly.A randomized.multicenter,eightmonth study[J].Gerontology,2006,52(2):99-106.

[2]邱慧彬,孙涛,金博.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4):2143-2145.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道炎诊断及治疗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210-211.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4):243.

[5]刘芳宜,朱丽明,方秀才,等.三种不同心理测评量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J].胃肠病学,2012,17(2):106-109.

[6]张春芬.黛力新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1):52-52.

[7]罗秋华,孙学礼,邹天然,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四川医学,2008,29(7):847-848.

[8]戴菲,龚均,罗金燕,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胃反流关系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3):270-272.

[9]张新军,孙振华,孟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精神心理因素测评与心理干预治疗的研究[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2):1582-1583.

[10]唐世颖,喻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14-15.

[11]白雪峰,李明泉.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2007,5(3):26-28.

[12]六味安消临床研究协作组.六味安消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种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消化杂志,2006,26(1):42-45.

猜你喜欢
功能性例数有效率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6
更正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of osthole binding to human serum albu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