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中药资源研究的贡献△

2014-11-02 08:40王德群彭代银
中国现代中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本草中药资源

王德群,彭代银

(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综 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王德群,男,教授,从事药用植物学与中药资源学教学工作,Tel:(0551)65165884,E-mail:ahwdq@aliyun.com;彭代银,男,教授,从事中药药理学和新药研发工作,Tel:(0551)65165884,E-mail:pengdy@ahtcm.edu.cn。

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中药资源研究的贡献△

王德群*,彭代银*

(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处于全面启动前的预调查阶段。我国古代的中药资源调查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通过对《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等历代本草进行研究,回顾和分析古代中药资源研究的特色、调查组织与人员、调查方法和技术、调查地理范围等,以便从中找到一些可借鉴的启发,更好的开展现代中药资源研究。

中药资源;古代本草;研究

近代中药,由于无序失度的利用,造成了资源危机,也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全国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已进行了三次,第四次正处在全面启动前的预调查阶段。在短短的50多年时间内,调查如此频繁,可看出国人重视中药资源的程度,同时也说明中药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医药经济的发展。

中药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人不仅利用了中药,又较好的保护了中药资源,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优质的中药既保障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又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古代医药学家是如何研究中药资源的?回顾和探索,以史为鉴,启迪后人,为现代中药资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神农本草经》的中药资源研究

《神农本草经》[1]是中药的源头,也是中医的源头。因为没有药物,再好的医学也无法存在。《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及中药资源奠定了以下基础。

1.1 创立完整的中药理论

《神农本草经》创立了系统中药的理论,如首分三品,再选365种有特长的常用中药;倡导配伍,掌握七情;药的特征有味,有气;药材采收有时月,有生熟,有阴干暴干;控制质量从土地所出开始,并辨药物真伪陈新;药性特点考虑剂型;药病合参提出治疗原则,对应疾病类型;药物有主要功能,又有辅助功效等。中药理论,后代虽然也增加了部分内容,但神农已经全面的奠定了中药理论基石。

1.2 选定有效品种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又与每年365天相应,选定365种药物。这些药物经历数千年考验,大多数种类仍是非常有效的常用中药,广泛用于临床;很多种类至今仍有充足的蕴藏量,因而保证了中医药的正常发展。这是神农选药的高明之举。

1.3 建立配伍理论

中医药治疗不同于民间医药的最大区别是讲究药物配伍。《神农本草经》已建立了完善的配伍理论。先列君臣佐使,再谈阴阳配合,进一步阐述药之七情。通过这些理论应用,使中药配伍合理,有效的发挥了“团队效应”。

1.4 重视品质、保障安全

《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品质的有效控制和保障用药安全,重在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考虑。首先确定中药之品,选择有效药物;从配伍上根据七情进行合适的安排;又考虑采集、加工、炮制、产地、陈新以及真伪鉴定;还考虑药物对制备溶剂的要求,对有毒药物使用注意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既可控制药物的品质,又可保障用药安全。

1.5 资源研究的结晶

《神农本草经》编著是中国历史上未记载的最大规模的全面的中药资源调查和研究的伟大成果,三品365种中药的选择是古代医药学家运用优选方法获得的宝贵结晶。《神农本草经》面世和传承,奠定了中医药的坚实基础,对人类健康事业也是一项伟大的贡献。

2 历代中药资源调查

我国古代的中药资源调查虽然没有现代这样频繁,但一直没有间断过。在不同的朝代,有政府组织的全国性调查,也有个人毕生精力的调查,更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地方资源调查。不同层次的全国各地中药资源调查,促进了古代中药事业的发展,保证了中药质量,为中医提供了有效、安全的中药。

2.1 国家级的中药资源调查

2.1.1 唐代《新修本草》 唐代由政府组织苏敬等23人编纂了《新修本草》[2](659年)。当时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叶,有名咸萃。由此可见,《新修本草》不仅是世界第一部药典,还是真正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并完成于1 300余年前。书中记载中药850种,比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增加了120种。药图和图经编纂更是我国本草史上首创,彩绘写生药图,是中药资源调查的一项新技术,并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2.1.2 宋代《开宝本草》 宋代开宝年间,曾两次修订本草,第一次于开宝六年(973年),次年(974年)又予重修。《开宝本草》[3]是国家组织的编修,有刘翰、马志等9人参加,录药983种,比《新修本草》增加了133种。

2.1.3 宋代《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 宋代的掌禹锡、林亿等奉诏校修本草,1060年编成《嘉祐本草》[4]。次年又由苏颂负责编纂《本草图经》[5](1061年),仿唐代《新修本草》,取诸般药品,绘画成册,及别撰图经等,辨别诸药,最为详备。奏请朝廷,征集全国药物。“应系产物去处,令识别人仔细辨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并一一开说,著花结实,收采时月,所用功效。”对外域所产药物,则令访问客商,并取药材样品,送汴京医书局,绘成本草图。共整理了150个州军提供的药图和实物资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成书的《本草图经》也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的版刻中药图谱。书中收载药物780种,新增民间药103种,共绘药图933幅。

2.1.4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6](1532年)为刘文泰等人编纂,但稿存内府未获刊行。全书收药1 815种,有彩绘图1 358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彩色本草图谱。彩图有931幅据《本草图经》彩绘,并增图427幅,不少是据实物写生绘制,工笔重彩,非常精美。这一过程也应该属于一次国家级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

2.2 个人的中药资源调查与总结

2.2.1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7],梁代陶弘景撰于公元500年前后。陶弘景生于南北朝政治动乱时期,前代本草著作散失紊乱。他根据汉代以前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及其以后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参考魏晋以来的《名医别录》,录药730种,粗精皆取,著成《本草经集注》,是我国一部有重要价值的本草著作。

2.2.2 陈藏器《本草拾遗》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8](739年)为《新修本草》的补遗。本书广泛总结唐代药物学内容,补充药物达692种,是一部重要本草著作。李时珍评价:“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本草拾遗》实际上是陈藏器在对中药资源调查和研究中总结而成,是一部最早的个人中药资源调查总结性专著。

2.2.3 唐慎微《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全称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9],成书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元符间(1098~1100年)复经增订,共收药1 746种。唐慎微以《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及《图经本草》为基础,兼系诸家方书、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有关药物资料,并参考了大量医药文献及文史古籍编纂而成。他收集资料有特殊的方法,“其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这种方法开创了中药资源调查的民间访谈法。《证类本草》是我国现存的内容完整的本草书中最早的一部。它几乎囊括了我国北宋以前的本草精华,在本草学发展史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2.2.4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10]为巨型综合性本草,李时珍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26年完成,子孙6人参加辑校绘图。书中载药1 892种,吸收了自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以来的医学成就,新增药物374种,其中有103种是当时医家习用或流传于民间的有效药物。该书系统整理了明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并补充了许多经采访和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我国历史上对中药资源研究贡献最大的本草之一。

2.2.5 李中立《本草原始》 明代李中立对药材“核其名实,考其性味,辨其形容,定其施治”,撰书《本草原始》[11](1612年),载药452种,其中420种附有药图。药图多为药材图,作者广集药材,根据实物写生,突出药材特征。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药材方面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与总结的专著,颇具特色。

2.2.6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赵学敏(1719~1805年)对《本草纲目》进行补阙拾遗,全书收录药物716种,附药205种,共计921种。作者注重实地调查,采访实物,或亲自种植进行观察。对民间药物的整理研究十分重视,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药物也广为收集和详加记述。《本草纲目拾遗》[12]是作者毕一生精力,对中药资源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之所获,对我国中药资源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

2.2.7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吴其濬,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一生宦迹中国大半,在从政之遐,潜心本草,重视实物研究。采取深入民间,虚心请教,根据自己亲自观察和访问,详细考订,绘图列说,著成《植物名实图考》[13](1848年)。书中收录植物1 714种,比《本草纲目》植物类药物多519种。附图1 800幅,大多数按原株各部位比例描绘,精致入微,植物特征突出,是历代最精确的本草图谱。作者调查范围达19个省,采用的方法是实地访谈和写生,如此广大的中药资源调查范围和绘图列说的编纂方法在中国本草史上是第一人也。

2.3 民族、民间中药资源调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多采用自己易采易用的药物治疗疾病,有的民族已形成自己的特有医学体系和本草,如藏族、蒙族、壮族、瑶族、维吾尔族等。我国广大地区的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本草知识,就地取材运用也很方便。历史上有几部出色的相关本草,值得了解。

2.3.1 王介《履巉岩本草》 南宋王介,浙江杭州人,是位善画植物的画家,著有《履巉岩本草》[14](1220年)。他留意住处周围,“其间草可药者极多,能辨其名及用者,仅二百件”,对这些植物采用实地写生,绘彩图202幅,描绘精美,形态逼真。作者运用自己擅长的绘画技术,彩绘家乡附近的药物,并记集成册,这是我国中药资源小区域调查的第一位学者。

2.3.2 兰茂《滇南本草》 明代兰茂,云南嵩明县杨林山人,1459年著成《滇南本草》[15],收药400余种。作者久居乡间,搜集了当地丰富的民间医药经验和药物知识,编著成书。书中药物主要为云南嵩明杨林山和滇池流域的草药和民间药,糅合了汉族药的理论与民族药的经验,是一种民族地区中药资源研究的特殊方法。该书具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古代地方本草的代表。

2.3.3 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 《晶珠本草》[16](1835年)是藏族著名医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历时22年,对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实地考察,并考证了历代藏医药学著作130余种完成的民族药物专著。书中收录药物2 294味(译注整理为1 220味),其中约有1/3产于青藏高原,长期为藏医所使用,具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作者通过对藏民族药物资源系统调查而完成的集藏药大成的杰出民族药专著,为藏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3.4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本书主要收载粤产草木类药物。作者之祖父与父亲皆熟识草药,曾历数十年,采访收集民间用药经验,并整理成册。萧步丹继承祖业,深入实践,继续搜集验证,于1932年编成《岭南采药录》[17],书中收药480种。这是一个家族3代人对家乡深入中药资源调查的示范本草。

3 古代中药资源研究的特色(表1)

表1 历代医药学家中药资源研究一览表

3.1 调查组织与人员

古代中药资源调查不仅有政府组织的几次规模较大的全国调查,如唐代、宋代、明代,也有很多有志于中药研究的个人毕一生精力从事此项工作,如李时珍、赵学敏、陈藏器等。参加资源调查研究的主要是集医药于一身的中医药家,如李时珍、赵学敏、唐慎微、帝玛尔·丹增彭措,还有道家的陶弘景,艺术家王介,政府官员吴其濬。调查人员的多来源,使历代本草著作更丰富多彩。

3.2 调查方法和技术

历代中药资源调查人员,根据时代特点,自身的特长,具备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如唐慎微请士人帮助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中药资源资料;赵学敏、陈藏器、兰茂、帝玛尔·丹增彭措则亲自考察,实地收集中药资源资料;王介、吴其濬发挥自己特长,利用绘画技术更形象生动的记录下亲自考察的药物;政府组织就更为方便,昭示天下送药献图,并请画师绘制药图,采用刻板印刷颁布天下,宋代的《本草图经》就是采取此法。多方法与多技术的运用,不同时代留下了不同特色的本草著作。

3.3 调查地理范围

历代中药资源调查,范围各有不相同。国家级的资源调查可面向全国,有条件的个人调查者则涉及地区较广,如吴其濬调查19个省,也有小到一个市(如杭州市)或一个较小的区域(如岭南、滇南等)。无论范围大小,都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3.4 调查内容选择

历代本草著作中,对中药资源的研究内容各有偏重。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多重点收集新的中药资源种类,增加中药资源的种数;《本草原始》则重点调查了药材特征;《植物名实图考》、《本草图经》则重视中药基原的形态,并用写生图绘制出来;大多数作者,在编著本草时,不仅注意中药方面,更注意医药结合,对民间治疗经验,各种文献记载的单方、验方均给予关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一部医药并重的本草巨著。

3.5 调查类别安排

在历代本草中,有以中药调查为主的《本草纲目》、《证类本草》、《唐本草》等;也有以民间药调查为主的《履巉岩本草》、《岭南采药录》等;还有以民族药为主的《晶珠本草》等。在《滇南本草》中,作者将民族药纳入中药理论中运用更是具有特色的实践。

3.6 历代本草对中药资源的贡献

几千年的中医药传承,与充足的中药供应紧密相关。古代中药资源的研究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历史,古代在中药资源研究中,并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更谈不上现代的交通运输工具及GPS、GIS和RS所组成的3S技术的运用,但却能传承数千年而完好的交给现代人,这是古人在中药资源研究方面的最大成就。通过对历代中药资源研究的回顾和分析,应该能找到一些可借鉴的启发,以便更好的开展现代中药资源研究。

[1] 栾英杰,侯万升.神农本草经合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 苏敬著,尚志钧辑复.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卢多逊,李昉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掌禹锡等撰,尚志钧辑复.嘉祐本草[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

[5] 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 明太医院刘文泰等,纂修,曹晖,校注.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北京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82.

[8] 陈藏器撰,尚志钧辑校.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 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见:(宋)文晟刊订 尚志钧点校.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1] 李中立撰绘,郑金生,汪惟刚.杨梅香整理.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2] 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13] 吴其濬原著,张瑞贤等校.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8.

[14] 宋·王介,撰绘.履巉岩本草.郑金生,校注//郑金生,整理.南宋珍稀本草三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15] 明·兰茂.滇南本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6.

[16] 帝玛尔·丹增彭措,著.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7]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ChineseAncientMedicalExpertsontheChineseMedicineResourcesoftheStudy’sContribution

WangDequn*,PengDaiyin*

(AnhuiKeyLaboratoryofModernizedChineseMaterialMedicine,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1,China)

The fourth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survey in full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investigation stage.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has never stopped.This article research through the“Shen Nong’s Materia Medica”,“Tang’s Materia Medica” and other previous Herbal Materia Medica,review and analyz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survey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survey method and technology,geography scope investigation,in order to find some useful inspiration,develop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stud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Ancient Chinese Materia Medica;Research

10.13313/j.issn.1673-4890.2014.02.020

2013-10-19)

猜你喜欢
本草中药资源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