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华
音乐,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它是一门艺术;作为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主体,它就是商品。艺术有艺术的标准,而商品必须遵从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否则没有艺术标准的艺术就是没有价值的艺术,没有市场的商品就是废品。即便是纯粹的娱乐,它一样是有娱乐标准和市场规律的。我们搜寻一下每年全国各地音乐厅上演的音乐会节目,认真看看其内容的艺术标准、市场定位、推广宣传,很多可以说是瞎胡搞。
1.谁来制定中国演出市场经典音乐的艺术标准
中国目前持续性发展的经典音乐市场主要还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厦门、苏州,其他城市虽然有了新建的剧场和音乐厅,也断断续续有些音乐会,但都没有形成有市场需求的演出季。
由于中国的演出机构和演出场所基本上靠演出获利,票房肯定是放在第一位,但几乎难得有一场演出是全靠售票获利的,多数连收回成本都难。请有水平而无名的吧,叫好不叫卖;请名家吧,热闹一场,都为演出者白干,落得个与名家混个脸熟,所以,很多音乐厅不得不将音乐厅作为演出场地对外出租,置艺术标准和演出质量而不顾。音乐厅的活路基本上是靠场地出租和带赞助的演出(用赞助费支付场租费),票房收入只作为额外的不可靠收入。还有一种合作是演出团体或音乐家与音乐厅分票房,结果多半是双方都白干,因为这样的合作没有雄厚的宣传预算。在中国,文化艺术活动的广告宣传,其费用和手机、电脑及其他大众化商品的广告宣传价格是一样的,没有哪个演出有那样的宣传预算,除非是拥有巨大的赞助或个人投入,为了宣传而演出,而不是为了演出而宣传。
2.演出节目的质量谁来保证
中国各大音乐厅所上演的音乐会节目,全部是由音乐厅演出部项目负责人和音乐厅领导挑选决定的。关键是这些挑选和q确定音乐会演出节目的制作人水平如何?据我所知,很多节目制作人的音乐鉴赏水平和对市
场的了解还远远不如一些热心的经典音乐听众。我们试想,如果台上演出的音乐家,其音乐鉴赏力还不如听众(演奏技术不是艺术鉴赏力),听众会买票去听吗?如果音乐会节目的制作人(也就是音乐厅演出部的项目经理们),其音乐鉴赏力不如听众,听众会相信他们推荐的音乐会吗?大部分音乐厅除了名家演出之外,其他演出既难有演出前的市场调查和评估,也难有一个被专业界公认的艺术标准,演出完了,也不做一个有效的评估。
国外经典音乐的宣传之所以做得好,首先有政府的支持,政府除了给演出补贴外,还给户外经典音乐宣传提供大量的免费宣传平台,火车站、机场、码头、市中心繁华区的建筑体、广场、公园,到处都是文化活动和演出信息的宣传,我们很少看到其他商业广告。这样的宣传营造了强烈的文化市场氛围,更有效起到了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国外的乐评大多数都是专业的(音乐专业毕业)和职业的(专门为特定的媒体和栏目撰稿),这些乐评有专业知识、基于丰富体验的鉴赏力,重要的是能保持中立,每个乐评人都是独立乐评人,几乎难见到“团伙”乐评。
3.散兵作战,谁是赢家
中国经典音乐市场的现状是,从音乐家、演出公司、音乐厅、媒体推广宣传等各自都是单打独斗,散兵作战。这样做的结果是资源的重复浪费、有限市场的恶性争夺和破坏性瓜分,争了半天,争夺各方互为敌手,谁也没有争到什么。如果一个交响乐团来华演出,让他们在每个城市的不同音乐厅演出两场以上不同演出曲目的音乐会,音乐厅之间不应作为竞争对手,而是应当同行合作,资源共享,特色各具,独创自己独有的市场,就好像欧美各大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簇拥抱团开店一样,如此才可能形成一个好的经典音乐市场。 《音乐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