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其中,压力最大的是教师对厌学学生的转变工作。
关键词:应对;对策;健康;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身因素。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宠爱,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部分学生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产生了一些性格上的弱点,如:懒惰、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等,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动机,或基础太差,学习方法不当,自感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料”,很少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是人为因素。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与诱导。在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一些精神垃圾也刮进了校园,学生幼小的心灵抵抗不住,个别同学放弃学习,走进社会。
三是家庭因素。家庭破裂,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父母的关心,他们仇恨社会,于是放纵自我,经常出入网吧、台球室等娱乐场所,对学习置之不理。
针对以上原因,班主任应该怎样应对呢?
一、养成学习意识,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的兴趣并非天生就有,特别是有逃学、厌学行为的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淡化,要使孩子学习兴趣萌发和强化的确不容易,引导学生养成学习意识,我认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对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三、给予学困生关怀,助其树立学习信心
学困生通常受家庭离异或不和因素影响而思想偏激、行为怪僻,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应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了解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这比关心他们的成绩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教师要用真诚、善意、实在的语言唤起他们心中的希望,使他们感受温暖和爱。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求知欲强。多数学生不满足学校单调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课堂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的、多层次、多色彩的立体生活。
五、提高授课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在组织教学、把握教材难易度、授课语言艺术等方面注重经验的积累,避免“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等注入式教学。
六、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
作为教育对象的每位中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教师必须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不能因为他们的各种缺点而把他们看成一无是处。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至于让后进生感到“一片漆黑”,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
信心。
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平等对待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八、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
针对学生的厌学情况,家长与教师共同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达成共识。若是家庭因素造成的,要求家长以子女的教育为重,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负面影响,指导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锻炼,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极度追求物质的时代,面临农村初中青少年的厌学现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千方百计地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让我们的学生重新走进学校,使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简介:唐一统,男,1972年6月出生,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心学校。屈娟,1977年9月,本科,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如何应对学生厌学的对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