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盼
南宋诗人姜白右有一首题为《齐天乐·咏蟋蟀》的词,序中云:“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宋代贾似道在《促织论》中说:“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也。”可见当时斗蟋蟀已成为一种极具民俗特色的赏玩游戏在民间流行了。
旧时,江浙、京津、山东、成都等地民间斗蟋蟀之风尤盛。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南宋时的杭州人极喜斗蟋蟀,“促织盛出,都民好养。”而且街上专有蟋蟀市场,供爱好者选购,“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斗者。”而且因为玩者众多,城外农民专有人捕来了卖给城里人,“乡民争促入城货卖,斗赢三二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若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九月尽天寒方休。”街上也有人专卖用来畜养蟋蟀的各种笼具,并出现了专以驯养蟋蟀为职业的所谓“闲汉”。 旧时,杭州、苏州城内外一些颇具规模的茶馆、茶坊、茶楼均设蟋蟀斗场,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富家大户、三教九流、市井百姓赏玩娱乐。每逢中秋至重阳前后,一些专门驯养蟋蟀的户家便备好斗场,下帖约人在茶馆开斗比试。
蟋蟀斗场通常强调斗赛规则:一、讲究赛场设施;二、重视赛前合对蟋蟀;三、明确负责司戥、封盆、移盆、芡草、监局的专人等,以免弄虚作假。开斗前一天,须事先将蟋蟀隔离,防止作弊,并在茶馆门前张贴报条,予以告示。开斗前,先登记编号,还需交纳斗银,谓之“交彩”。参斗的蟋蟀均逐一过毫戥子,精确秤其重量。严步云在珍本《蟋蟀谱》中提到:“清乾隆始创毫戥秤秤重,并于汤中养与斗。”按重量分级别,通常分5.2厘、5.5厘、6.2厘三个级别,重量换算10.8厘为1克,重量相等的蟋蟀才允许相互搏斗。
开斗时,先将两只蟋蟀放入斗罐,罐中有栅栏,谓之“闸”,双方主人用芡草各自撩逗蟋蟀尾须、小腿及牙口,使之兴起。芡草是一种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条形,茎顶端生花穗,将结穗的茎劈成细丝,头部揉搓成刷状,即可用来撩逗蟋蟀。这时,主持斗场的“监局”高喊一声“开闸”!立即将栅栏提起,蟋蟀即冲上前相互咬斗,在一旁观者可事先纳银作彩,谓之“贴标斗”,购买筹码,谓之“花”,以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十花、百花、千花不等。彩头和贴标都为斗胜方所得,斗败者不仅承担交彩的银两,还要给付贴标者的纳银,常常负债累累,甚至倾家荡产。清光绪末年,杭州观前街附近有一家杂货店老板因喜斗蟋蟀,却在斗场中屡屡败阵,结果变卖了杂货店资产抵债,一贫如洗,全家老小迁回了乡下。
旧时,民间获取蟋蟀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自己动手捕捉;二是出力资雇人捕捉;三是花重金索购“花麻头”、“紫金翅”、“黄麻头”、“青灰颈”、“红麻头”等上品蟋蟀。古人称蟋蟀为“阴虫”,大都生长栖息在郊外田野、草丛、坟岗及院落、墙角等阴暗潮湿处,捕捉者大多了解其种类及生活习性。蟋蟀通常分为二尾和三尾,三尾为“棺头蟋”,俗称“棺材头”,毫无战斗能力,捕获亦弃之。蟋蟀的斗线、体色、体型与斗性有密切联系,斗线即蟋蟀脑袋顶上有4条以上白线,斗线须连贯不断、粗细均匀,中间两条线越直斗性越好,六根斗线俗称“麻头”, 八根斗线视为上品。要求蟋蟀无“四病”, 即无仰头、卷须、练牙、踢足。民间有“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头大足长为贵”等说法,一旦发现蟋蟀与蜈蚣同穴,俗称“百脚看门”的蟋蟀,更为上品,此种蟋蟀同蜈蚣习性相近,十分凶猛,战斗力强,稍加调训,便会奋力与对手搏斗,咬住对手不放,一旦获胜,便振翅发出连续不断清脆悦耳的鸣声。
捕获的蟋蟀先置入预先准备好的竹管内,便于携带,每支竹管只贮一只,以防咬斗,然后分盆喂养。喂养过程中,边组织蟋蟀对斗,边从中挑选头大足长、头部斗线直、强健有力、气势凶狠、圆腰厚背、斗志饱满、勇于直奔对方、攻击力强的蟋蟀作为种子选手,在邻里朋友间相互比试,优胜劣汰,使之产生“蟋蟀王”,择机到茶馆开斗比试。
旧时,喂养蟋蟀的器具多为陶盆、泥盆、紫砂盆、陶罐或陶质过笼。蟋蟀盆材质中,以澄泥陈旧者为好,据说能特别养虫。蟋蟀盆分南北两派,北方称“罐”, 南方叫“盆”。 南盆以陆墓第一,所谓“南盆”, 有时干脆就是专指陆墓烧制的蟋蟀盆。陆墓现在叫元和,距苏州娄门外五里许,以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墓在此得名。宣德皇帝十分喜欢斗蟋蟀,对苏州陆墓产的蟋蟀盆极为欣赏。《吴门补遗》记载:“陆墓窑户如鳞”, 可见为皇帝专门烧制蟋蟀盆的窑户众多,规模之大。而《吴门表隐》称,陆墓虫罐“雕镂极工巧”。陆墓制盆工艺源远流长,自南宋起,陆墓就开始制作南盆。明朝中期开始,宣德皇帝喜欢玩虫,在苏州造促织盆,蟋蟀盆也就登堂入室,成了市井玩物。上世纪60年代,镇江一座南宋古墓曾发掘出三只陶质过笼,是与土陶盆配套使用的一种喂养蟋蟀的器具。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蟋蟀斗场早已成为一种记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近些年来这一延续千年的民俗游戏竟逐步登上了大雅大堂,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1990年,天津市和平区政府在该市举办的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上,承办了一台别开生面的蟋蟀抗斗观摩赛,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观看。近几年,北京、青岛、上海、南京、山东宁津、宁阳等地也相继举办了蟋蟀比赛,并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蟋蟀市场。前年10月,上海宠物市场就售出蟋蟀10000多只。2004年,在昆虫学家吴继传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专业委员会以及蟋蟀协会,将文明赏玩蟋蟀这一古老文化发扬光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