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

2014-10-31 10:43卢玮玮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指挥员延安战争

1949年开始动笔的《保卫延安》,通过选取保卫延安这一对解放战争其关键性作用的系列战役,塑造了周大勇等一批忠诚勇敢、不离不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极具英雄气概的艺术形象,艺术地概括了我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决定性的转变,在当时引起了文学界及广大人民的极大关注和热烈响应。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更要求作者有把握作品的能力,将情感、经历有节制地融进精心设置的结构之中,讲究人物、情节、环境的巧妙安排及相互配合,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更是如此。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洋洋洒洒33万字,给中国当代文学描写解放战争小说带来了新鲜与震撼,1949年开始动笔的《保卫延安》,正值血与火的战争刚刚结束,作者刚刚从炮火连天的战场退下,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充满对未来的殷切希望的社会背景下。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作者有完成一部描写宏大战争小说的情感冲动与需要,他曾经说“这一场战争,太伟大太壮烈了,随便写一点东西来记述它,我觉得对不起烈士和在战争中流血流汗的人们”【1】。冯雪峰高度评价这一作品,称它是一部“英雄史诗”【2】,认为作者之所以写得如此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这场战役胜利的精神内核,即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广大指挥员及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和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把在黑暗社会的体验高度抽象成自我的感受,融化糅合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结构安排中,形成全书高昂、激进、热烈的情感特征。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徒有高昂的情感、丰富的经历往往是不够的,它更要求作者有把握作品的能力,将这种情感、经历有节制地融进精心设置的结构之中,塑造出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使读者通过阅读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本政治教科书来体会出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的崇高情感和高昂情绪,小说讲究人物、情节、环境的巧妙安排及相互配合,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更是如此,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保卫延安》的人物塑造和结构设置。

一、人物在属于他的情节中走向饱满

《保卫延安》的作者在一篇论文中曾说过:“应该说明,你设想人物时, 这人物不是抽象的,而是带着他的种种作为出现在你面前的。因此人物性格的形成是和选择情节联系在一起的, 一块进行的。或者说,,情节是随着性格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性格的改变而改变。”【3】也就是说,人物的形象必须要在恰当的情节安排中变得丰满、变得真实。这部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除了以周大勇为代表的基层指挥员、以宁金山等为代表的广大战士,还包括彭总等党的中高级指挥员和李振德一家等边区全力支援解放战争的民间力量,这些人物每个人都是典型的“这一个”【4】,而要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要真正真实地有血有肉地站在读者面前,确实有赖于情节的设置和结构的安排。彭总是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最高级将领,虽然着墨不多,却把彭总的笃定、渊博、沉着、善战、慈祥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冯雪峰在评论《保卫延安》初稿时说,彭总形象的塑造稍显单薄,是可以“再加工”的,初稿时主要通过陈旅长的眼光来间接描写这一高级将领,修改稿之后则是加入了更多的正面描写,情节描写能够表现彭总各方面品质的事件肯定数不胜数,但无论直接或者间接描写,作者都注意选取最能表现其各品质方面的典型情节事件,寥寥几笔即成,情节的精道选取既使彭总的形象深刻、集中,又避免了多重事件简单叠加造成的阅读疲劳,反而削弱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如中医针灸,集中于一点发力,针到病除,切中要害。比如表现他惊人的军事才略、缜密的思索,作者就选择当大多数人都认为可以截击钟松师部的两个营时,彭总予以否定这一典型事件来表现,他通过认真分析敌情决定搁置这次攻击,并指出“一个指挥员,尤其是一个高级指挥员,要养成战役、战略观念和企图心,不要因为局部利益而操之过急”,【5】并具体部署了沙家店战役,而且向各级指挥员不厌其烦地进行详细的讲解,统一大家的认识,只需要这一个事件,一位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党的军事思想、有着缜密思维笃定信心的高级指挥官形象就跃然纸上,其他方面无庸赘述,总之,通过这一个个情节,充实着这个人物的一个个侧面,最终成为一个饱满的、立体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周总理看了后,曾赞誉说:“过去,我们打仗就是这个样子的,而彭总这个人,也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样子的”彭总正是靠着作者精心挑选的情节才得以展现的。有人提到《保卫延安》中人物社会化和个体化的一边倒问题,认为描写李振德跳崖生还,李大娘保护宁金山及李玉山带领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勇敢作战,“在家常伦理关系上的描写是可有可无的”【6】,但我认为这是一种人物塑造及情节安排上的必要,如果这些人民形象之间没有家常伦理关系,一则导致主要人物周大勇周围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太多,作者不好把握,读者难以理清,影响整个作品的系统性、清晰度,二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无法充分表现,设置几个人物之间的家常伦理关系,且反复出现,不但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有迹可循,便于理顺人物关系,而且通过符合人物特征的情节描写,将边区人民投身革命的饱满形象一一呈现,而不是成为一些印象模糊不清、符号化特征明显的附件。当然,作品中对于家常伦理、人情描写的不够细腻生动,也是与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情节不断向前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小说,写战争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写革命历史,如何写得引起读者兴趣,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又有较高的艺术性,这才是考验一位作家真正水平的方面。整部小说,作者选取撤离延安为起点,又以回归延安为终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作者力求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气势宏大的、积极向上的革命斗争场景,要想使这个场景真实、令人信服,作者煞费苦心,截取了战争中的各个角度,塑造了对情节有极强推动力的众多形象,反映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作品描写了大大小小多场战役,但又非简单重复,表现手法的变换、角度的转变,使全篇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通过一种波浪式的推进,实现了把局部历史纳入到宏大的历史叙述中。比如第一章正面战场的作战采用的是实写,而陇东高原及沙漠行军则是对战争的虚写,周大勇带领连队的诱敌战从侧面表现战争的多样与残酷,正是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战争,在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各个人物各得其位,完成各自的性格发展史和成长史,同样,虽然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秉性气质,但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高度集中的意志信仰,就是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完成解放的坚强意志,正是这种统一的意志信仰,才使得各个战役势如破竹,如潮水般迅速取得胜利,也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推进故事掀起一个有一个高潮。

总之,情节环境会凸显人物,帮助人物塑造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情节的跌宕、高潮的迭起。

《保卫延安》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自然不可避免的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氛和人们的精神特征,虽然作品中出现了种种不足,比如战争中的英雄们更多的是把生命的意义完全在战争中予以呈现,对敌人形象的塑造稍显单薄,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这类红色经典仍然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内涵,充分反映了建国之初人们对党和主席的高度崇拜、积极的心态以及单纯的思想,用典型的情节突显人物的饱满,人物的发展又促进情节的推进,在小说创作上达到了50年代初期的较高水平,不愧为我国当代文学的一篇瑰丽之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13#412卢玮玮收

手机:13869136869

猜你喜欢
指挥员延安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走进延安
战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从两广作战看战区、战役指挥员的意见分歧与统一
智勇兼优的高级指挥员皮定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