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亚平
摘 要:当代西方心理学人文主义取向新的发展时期,即西方人文取向心理学理论化和体系化时期,其主要代表為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逐渐理论化和体系化。
关键词:当代;心理学;人本主义;进展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1.含义及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西方人文取向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标志,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新思潮和新取向,在60年代至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下述四个特点:从研究对象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从动物、患者或一般人中去选取,而是从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中去抽样;从研究内容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不是探讨低级心理现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从基本观点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元素论、本能论、环境决定论和悲观论,坚持整体论、潜能论、性善论和自我实现论;从研究方法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排除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强调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的方法,强调研究方法要和研究对象相适应。
2.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走向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下述四个发展趋势或走向。①从思辨性研究走向科学性探讨:把人的心灵活动由专门的哲学研究扩展到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②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走向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就是对存在主义由前期比较片断地自发接受,到后期比较自觉、主动地采纳。③从自我实现论走向自由选择论:由前期马斯洛、罗杰斯强调自我潜能的发现和展示到后期罗洛·梅、布根塔尔追求个人设计和自由选择。④从追求个体自我走向超越自我:由个人中心论转变到宇宙中心论。
3.简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并且建构了人类系统化的需要理论,提出了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整合的新构想,人本主义心理学促进了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及心理治疗的发展。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未摆脱自然主义的羁绊,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
二、超个人心理学
1.超个人心理学的概述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中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派,号称“心理学第四势力”,主要探究人类的心灵与潜能的终极价值和真我完满实现的问题。超个人心理学是适应西方解决人的高级精神活动、社会需要的产物,是西方科学、心理学与东方智慧融合的结果。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跃发展,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但社会矛盾和人性裂变却使人陷入“自恋狂文化”的状况,由热衷“小我”的自我心理学发展出专门探究“大我”的超个人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2.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
超个人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均以人、人性和意识为研究的主题和核心,均属于人文取向的心理学范畴。超个人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母体、基础和来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补充、扩展和提升。
超个人心理学有下述三个主要特点:①从研究对象来看,超个人心理学不研究人的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而是以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②从研究中心来看,超个人心理学不是渴望以人或个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而是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③从研究范围来看,超个人心理学并不是一般地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是探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由于心理学中第一势力(行为论)、第二势力(精神分析论)以及第三势力(人本论)在内容上多未超越对个人心身研究的范围,因而超个人心理学又称为高度心理学、心理学的第四势力、第四心理学。
3.简评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家主要的贡献在于:首先,它承认西方心理学的文化局限性,公开呼吁应当重视和探索东方的精神遗产,洞开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沟通之门;其次,它更全面和深入地揭示了全部人性潜能和人类全部经验,提出了超个人或超自我的第四层——基于生理、情绪、理性之上的“灵性说”,开拓了心理学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最后,它促进了超个人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诸领域的应用。当然,超个人心理学也存在着种种局限,如缺乏严格的科学基础和充足的实验验证、过于理想主义,表述晦涩和费解、具有神秘主义迹象,等等。
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1.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概述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亦称“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是反对科学主义的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和知识形态,是有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来产生的一种旨在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心理学思潮。在后现代文化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它直接缘起于非主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润泽,更是科学主义心理学陷于困境时应运而生的反叛性思潮。
2.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兴盛时期晚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且具有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极端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某种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分述如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人主体论;反对科学主义,倡导心理学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融合;反对普遍主义,倡导实现人的个性。后现代主义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3.简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促使我们拓展视野、更新观念,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并且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转换,它重视高级心理的研究,不断深化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
但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对科学心理学的批判存在独断论和绝对化的倾向,另外它缺乏完整的理论建构,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和不成熟性。
四、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探讨消极、病态心理方面的一门科学。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均以人为本,以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为着眼点,以人文主义为研究取向。其实积极心理学也是一场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的心理学运动,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相同或交叉,但在思想背景和研究方法上却有科学心理学的来源和内涵,主要表现在用客观实验和量化的方法来研究积极心理学。
2.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
积极心理学有下述三大支柱或研究领域,一是积极体验,指积极主观幸福感,包括对过去感到满足,在当下感到快乐,对未来充满乐观。二是积极人格,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包括创造性、勇气、同情心、正直、自制力、领导力、智慧及精神素养之类的美德。三是积极社会制度系统,指积极的团体、社区和文化,即要努力促进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生态,包括功能良好的家、共享式的社区、有效运作的学校,担当起社会责任的媒体及民间对话的开展。
3.简评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扭转了消极心理学的统治地位,开辟了一条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的新路径。另外,积极心理学家依赖的是严格实验研究,促进了人文取向与科学取向地融合,逐步实现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局限在于被试以成人为主、以女性为多、反映“白人价值观”,缺乏全面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只能作为整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补充。此外积极心理学发展历史短暂,且缺乏纵向研究,基础比较单薄,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尚不完整。
因此,积极心理学是既有发展远景又有待成熟的一个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今后必须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在加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来充实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