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文化 激发艺术灵性

2014-10-31 05:27徐凯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东西南北七巧板灵性

徐凯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儿童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一直以来,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成年人天生比儿童强,天生比儿童健全、理性等等。殊不知,儿童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得更加情趣盎然,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儿童的这种表现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往往显得犹为突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儿童常常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构建充满情趣的文化世界,对艺术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太多优秀的儿童文化,让我们这些习惯了话语霸权的老师不得不蹲下来吸纳。

案例一

“东西南北”是一年级非常喜欢玩的游戏。当我在课堂演示时,学生课堂非常活跃,大部分孩子注意力集中,但是发现有几个孩子却在忙着自己交流。我请了一位孩子说,他却说:“老师,我奶奶教过,我会玩‘东西南北”。这使我感到很纳闷。我急忙把自己的样品给了这位孩子,他果然能够熟练地玩。我接着问他:“你会折吗?”他说:“我会的。”“好,等一下,请你教其他小朋友。”在接下来的折“东西南北”时,我注意观察了这些小朋友,果然他们能够帮助其他的同学折“东西南北”。这使我节省了很多的力气。

课后,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确实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会玩“东西南北”了,那时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早在很小的时候就教过我们了。折纸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在的孩子不玩“东西南北”,一点也不奇怪。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仔细地了解孩子的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

反思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文化的特点,用心去触摸,以平等、欣赏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文化,才能真正把握时机,充分张扬儿童的艺术灵性。如果说孩子们的文化是幼稚的,那么幼稚就表现在它是以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许多教师和家长之所以不让孩子玩,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玩本身就是一种儿童文化,就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活动。玩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失去了这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剥夺了他们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儿童大都是在玩中实现个性完善与成熟的,实现艺术再创造的。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师或家长对孩子的玩可能并不持坚决反对态度,但这也决不同时意味着他们对孩子玩的教育与成长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通过“玩一玩”,让儿童学会生活,这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和基本途径。儿童文化的特性给我们组织艺术教育活动以诸多的启示。我们一定要努力让学习顺应儿童文化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通过开展符合儿童文化特点的艺术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让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等诸方面能力得以综合推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对审美活动深度参与,对审美表达有强烈需求和冲动,对审美体验有个性化表达,从而激发其艺术灵性的张扬。

案例二

拼“七巧板”是我设计的一堂综合艺术课,虽然只有一项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但是我却上了整整一节课。在这一节课中,我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动画情境,让学生欣赏了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动物图案。再通过让学生找已认识的平面图形这一旧知,引出新知,并通过故事介绍,使学生知道了七巧板的来历,让学生了解了七巧板是从生活中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拼图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出的图最多。

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创造的“一图多拼”和“举一反三”等多种拼法让我又惊又喜,有些拼法甚至是我都没有想到的。比如“一图多拼”,同样一个“鲜花”、“鸭子”或“台灯”的图形,学生可以用2种方法拼出来,同样一个“雏鹰展翅”的图形,学生可以用3种方法拼出来,同样一个“独轮车”或“无顶轿车”的图形,学生可以用6种方法拼出来。再如“举一反三”,由潜艇而引出“卡车”、“客货两用车”、“敞篷车”等;由字母“T”引出“人”、“小姑娘”、“顶碗”……

反思

显然,儿童文化是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精神的,成人的任何雕琢都无法改变它,而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艺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儿童文化的本质是“玩”文化,所以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操作,去“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使学生在操作中玩、发现、领悟。孩子们心中的各种想法,正在呼唤我们学会尊重他们。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尊重他们的文化,这样才能取得孩子们内心的认同,教育才能在他们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别让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

同时,我们也觉得儿童具有潜在的艺术灵性。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儿童那鲜活而准确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想像力所触动。儿童的目光是敏锐的,对世界、对生活的洞察是独特的。他们往往能从司空见惯的琐屑而又平凡的事情当中发现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从而体味到艺术的内容和情趣。

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指导着她的理智......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浮浅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和保护儿童那纯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双眼。每个教师不仅要把儿童看作“小小哲学家”,爱护他们那智慧的双眼和充满哲学思维的头脑,而且要身体力行地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看待儿童,尊重儿童,唤醒教师乃至整个成人世界对儿童文化的关注,促进教师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引发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相融与共生,张扬儿童的艺术灵性。

【作者单位: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东西南北七巧板灵性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冯振旺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竹 石
东西南北,你分得清吗
雄关漫道真如铁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