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曼+黄晔+毕爱民+展漫军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的调整,原有工业用地性质变更的地块越来越多,因土壤污染原因造成规划项目选址矛盾的问题日渐显现。为避免招拍挂取得的土地无法直接开发利用,防止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维护各方权益,应在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该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用地土壤污染成因的基础上,选择南京某关停企业原址用地,对其土壤进行采样与污染因子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地块再次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说明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预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用地性质;土壤污染;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9-52-03
1 前言
近10a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原本位于城区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关闭停产或迁出。土地通过置换和收购纳入政府储备,原有工业用地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重新出让的土地常常因为规划选址的原因成为环境信访的焦点。曾经出现过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招拍挂”取得地块后,才被环保部门告知因为环境因素无法建设开发的情况,给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都带来极大的难题及经济损失。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这部分土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1]。新的城市规划包含产业布局的调整,虽然大量污染企业搬迁,使得当地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但对当地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却仍存在潜在的危害。2014年4月,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2005-2013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用地中有高于30%的土壤受到污染,这些污染土地按照现行的标准是无法或难以满足任何一种开发要求的。因此,对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土地进行环境预评价,确定土地的未来适用用途,为政府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用地污染原因的基础上,讨论迁出企业土地性质变更过程中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的必要性,并以南京市某关停企业地块为例,分析环境预评价的方法和结果,根据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2 城市工业用地污染类型及污染因子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早期许多工业企业都分布在城市中心、城市边缘等各个区域,产业门类涉及石油化工、制药、钢铁、机械电镀等诸多方面。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技术落后,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缺失,在建厂初期没有装备相应的废水和危废处理设施,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向环境排放废水,堆积废渣,有害物质随着地表径流渗透到地下,经过多年的沉积,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目前查明的危害较大的主要土壤污染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1]。
通常,化工、制药、农药等生产企业所在区域的土壤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2]。这类企业原材料及产品复杂多样,涉及较多的危险化学品及有毒有害物质,如苯类、胺类、多环芳烃、有机农药等。长期的渗透或排放,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大量积存。由于土壤污染物的吸收与释放过程是漫长的,一旦土壤中毒,其毒性释放可达几十年到上百年[3]。在有风险的土壤上开发居住区,土壤中污染物挥发并通过空气传播,易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通常来源于电镀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含氰电镀工艺及各类金属镀膜等,造成其废水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如镉、铬、镍、铅、铜、锌等。这些元素积存在土壤中,在过量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生物毒性,并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和伤害[4]。
此外,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含有大量的汞,灰场的土壤和地下水均存在汞污染问题[5]。各种加工业活动都有可能产生的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飞尘、模沙、研磨剂、离子交换树脂、废催化剂和活性炭、耐火砖等,均成为土壤污染的来源。
3 工业用地性质变更过程的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
为避免因土壤污染产生的矛盾纠纷,维护各方权益,同时也防止未来开发建设及居住着受到健康损害,需要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科学的评价,明确说明对拟置换的土地环境污染状况,能否用于进一步的开发建设,适用于何种建设项目。本文以南京市某工业用地拟转换成二类居住混合用地为例,探讨环境预评价的方法及作用。
3.1 项目概况及土地转换用途 该地块占地面积约
423 946m2。原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场地内分布有数家企业,其中包括某五金制品厂。2009年南京市政府拟将此地块列入经济适用房开发序列,土地利用性质将转化为二类居住用地。
3.2 项目所在地块主要的环境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地块内某五金制品厂是一家老厂,电镀生产历史较长,电镀种类多。该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了酸洗、电镀等表面处理工艺,其主要污染源分布在镀铬车间、镀锌车间、污水处理站、酸雾吸收塔等车间,导致土壤环境受影响的主要污染因子有总铬、锌、镍等重金属。为确定该地块土壤是否受到重金属污染,避免未来开发建设及居住损害人体健康,决定对土壤进行监测。
3.3 监测因子及布点 根据厂区车间布局,确定在重点可疑部位即镀铬车间、镀镍车间、镀锌车间、酸洗槽、污水处理站等处布设监测点。
参照《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在重点区域,按照同心圆布点法,在以厂区污水处理站为中心,布设4个同心圆,最内圈半径6m,最内圈至第2圈间距10m,第2圈至第3圈间距10m,第3圈至最外圈间距14m,并结合污染源分布内共设置25个采样点。分3层采样:表层土深度为30cm,中层深度为90~100cm,深层土深度为180~200cm。每个土样采集250g土壤,均为除去表层覆盖物后采样。监测因子为总铬、镍、锌及土壤pH值。
3.4 评价标准 根据当地环保局要求,采用环保部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进行该地块土壤质量评价。具体标准值见表1。
3.5 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结果表明:25个采样点中有18个点位的土壤样品的总铬、镍、锌浓度不同程度地超标,见表2。从最大超标倍数来看,总铬为6.5倍、镍为4.7倍、锌为2.5倍。可见,该地块上的某五金制品厂的电镀生产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是明显的。
3.6 预评价结论 通过环境预评价,确认了该地块土壤已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达不到居住用地标准,因此,直接进行住宅的开发建设显然不具备可行性。根据预评价结论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保部门要求相关单位进行进一步的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制定土壤修复方案,在该地块实施房地产开发建设前,必须彻底治理、修复污染土壤,为未来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4 结语
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新一轮的规划中,调整工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量工业企业迁移至专门的工业区,原有工业用地性质变更为房地产用地或其它三产用地等。但是由于原工业用地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残留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大多对人体具有致癌效应和其他健康损害,因而会严重影响到这些工业用地改变用途后的安全开发和利用。为避免招拍挂取得的土地无法直接开发利用,防止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维护各方权益,在进行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前,应对拟出让地块原为医药、化工、农药、石油加工、电镀、金属冶炼、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焚烧)等重污染用地,或原为产生危险废物和生产经营危险废物单位的用地,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先评价,以预评价结论作为区域规划编制的前置条件,为政府部门地块出让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J].环境保护2012(Z1):15-24.
[2]宋广真,袁健,张秀梅.土壤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J].环境,2006(S2):114-115.
[3]安显金,邸欣月,唐婷.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05):625-632.
[4]张浩,王济,曾希柏,等.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2):11-16.
[5]邱容,董泽琴,张军方,等.土壤汞污染及修复措施研究进展[J].环保科技,2013(03):21-26.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的调整,原有工业用地性质变更的地块越来越多,因土壤污染原因造成规划项目选址矛盾的问题日渐显现。为避免招拍挂取得的土地无法直接开发利用,防止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维护各方权益,应在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该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用地土壤污染成因的基础上,选择南京某关停企业原址用地,对其土壤进行采样与污染因子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地块再次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说明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预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用地性质;土壤污染;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9-52-03
1 前言
近10a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原本位于城区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关闭停产或迁出。土地通过置换和收购纳入政府储备,原有工业用地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重新出让的土地常常因为规划选址的原因成为环境信访的焦点。曾经出现过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招拍挂”取得地块后,才被环保部门告知因为环境因素无法建设开发的情况,给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都带来极大的难题及经济损失。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这部分土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1]。新的城市规划包含产业布局的调整,虽然大量污染企业搬迁,使得当地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但对当地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却仍存在潜在的危害。2014年4月,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2005-2013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用地中有高于30%的土壤受到污染,这些污染土地按照现行的标准是无法或难以满足任何一种开发要求的。因此,对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土地进行环境预评价,确定土地的未来适用用途,为政府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用地污染原因的基础上,讨论迁出企业土地性质变更过程中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的必要性,并以南京市某关停企业地块为例,分析环境预评价的方法和结果,根据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2 城市工业用地污染类型及污染因子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早期许多工业企业都分布在城市中心、城市边缘等各个区域,产业门类涉及石油化工、制药、钢铁、机械电镀等诸多方面。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技术落后,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缺失,在建厂初期没有装备相应的废水和危废处理设施,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向环境排放废水,堆积废渣,有害物质随着地表径流渗透到地下,经过多年的沉积,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目前查明的危害较大的主要土壤污染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1]。
通常,化工、制药、农药等生产企业所在区域的土壤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2]。这类企业原材料及产品复杂多样,涉及较多的危险化学品及有毒有害物质,如苯类、胺类、多环芳烃、有机农药等。长期的渗透或排放,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大量积存。由于土壤污染物的吸收与释放过程是漫长的,一旦土壤中毒,其毒性释放可达几十年到上百年[3]。在有风险的土壤上开发居住区,土壤中污染物挥发并通过空气传播,易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通常来源于电镀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含氰电镀工艺及各类金属镀膜等,造成其废水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如镉、铬、镍、铅、铜、锌等。这些元素积存在土壤中,在过量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生物毒性,并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和伤害[4]。
此外,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含有大量的汞,灰场的土壤和地下水均存在汞污染问题[5]。各种加工业活动都有可能产生的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飞尘、模沙、研磨剂、离子交换树脂、废催化剂和活性炭、耐火砖等,均成为土壤污染的来源。
3 工业用地性质变更过程的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
为避免因土壤污染产生的矛盾纠纷,维护各方权益,同时也防止未来开发建设及居住着受到健康损害,需要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科学的评价,明确说明对拟置换的土地环境污染状况,能否用于进一步的开发建设,适用于何种建设项目。本文以南京市某工业用地拟转换成二类居住混合用地为例,探讨环境预评价的方法及作用。
3.1 项目概况及土地转换用途 该地块占地面积约
423 946m2。原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场地内分布有数家企业,其中包括某五金制品厂。2009年南京市政府拟将此地块列入经济适用房开发序列,土地利用性质将转化为二类居住用地。
3.2 项目所在地块主要的环境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地块内某五金制品厂是一家老厂,电镀生产历史较长,电镀种类多。该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了酸洗、电镀等表面处理工艺,其主要污染源分布在镀铬车间、镀锌车间、污水处理站、酸雾吸收塔等车间,导致土壤环境受影响的主要污染因子有总铬、锌、镍等重金属。为确定该地块土壤是否受到重金属污染,避免未来开发建设及居住损害人体健康,决定对土壤进行监测。
3.3 监测因子及布点 根据厂区车间布局,确定在重点可疑部位即镀铬车间、镀镍车间、镀锌车间、酸洗槽、污水处理站等处布设监测点。
参照《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在重点区域,按照同心圆布点法,在以厂区污水处理站为中心,布设4个同心圆,最内圈半径6m,最内圈至第2圈间距10m,第2圈至第3圈间距10m,第3圈至最外圈间距14m,并结合污染源分布内共设置25个采样点。分3层采样:表层土深度为30cm,中层深度为90~100cm,深层土深度为180~200cm。每个土样采集250g土壤,均为除去表层覆盖物后采样。监测因子为总铬、镍、锌及土壤pH值。
3.4 评价标准 根据当地环保局要求,采用环保部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进行该地块土壤质量评价。具体标准值见表1。
3.5 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结果表明:25个采样点中有18个点位的土壤样品的总铬、镍、锌浓度不同程度地超标,见表2。从最大超标倍数来看,总铬为6.5倍、镍为4.7倍、锌为2.5倍。可见,该地块上的某五金制品厂的电镀生产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是明显的。
3.6 预评价结论 通过环境预评价,确认了该地块土壤已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达不到居住用地标准,因此,直接进行住宅的开发建设显然不具备可行性。根据预评价结论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保部门要求相关单位进行进一步的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制定土壤修复方案,在该地块实施房地产开发建设前,必须彻底治理、修复污染土壤,为未来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4 结语
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新一轮的规划中,调整工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量工业企业迁移至专门的工业区,原有工业用地性质变更为房地产用地或其它三产用地等。但是由于原工业用地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残留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大多对人体具有致癌效应和其他健康损害,因而会严重影响到这些工业用地改变用途后的安全开发和利用。为避免招拍挂取得的土地无法直接开发利用,防止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维护各方权益,在进行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前,应对拟出让地块原为医药、化工、农药、石油加工、电镀、金属冶炼、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焚烧)等重污染用地,或原为产生危险废物和生产经营危险废物单位的用地,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先评价,以预评价结论作为区域规划编制的前置条件,为政府部门地块出让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J].环境保护2012(Z1):15-24.
[2]宋广真,袁健,张秀梅.土壤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J].环境,2006(S2):114-115.
[3]安显金,邸欣月,唐婷.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05):625-632.
[4]张浩,王济,曾希柏,等.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2):11-16.
[5]邱容,董泽琴,张军方,等.土壤汞污染及修复措施研究进展[J].环保科技,2013(03):21-26.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的调整,原有工业用地性质变更的地块越来越多,因土壤污染原因造成规划项目选址矛盾的问题日渐显现。为避免招拍挂取得的土地无法直接开发利用,防止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维护各方权益,应在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该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用地土壤污染成因的基础上,选择南京某关停企业原址用地,对其土壤进行采样与污染因子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地块再次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说明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预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用地性质;土壤污染;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9-52-03
1 前言
近10a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原本位于城区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关闭停产或迁出。土地通过置换和收购纳入政府储备,原有工业用地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重新出让的土地常常因为规划选址的原因成为环境信访的焦点。曾经出现过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招拍挂”取得地块后,才被环保部门告知因为环境因素无法建设开发的情况,给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都带来极大的难题及经济损失。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这部分土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1]。新的城市规划包含产业布局的调整,虽然大量污染企业搬迁,使得当地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但对当地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却仍存在潜在的危害。2014年4月,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2005-2013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用地中有高于30%的土壤受到污染,这些污染土地按照现行的标准是无法或难以满足任何一种开发要求的。因此,对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土地进行环境预评价,确定土地的未来适用用途,为政府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用地污染原因的基础上,讨论迁出企业土地性质变更过程中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的必要性,并以南京市某关停企业地块为例,分析环境预评价的方法和结果,根据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2 城市工业用地污染类型及污染因子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早期许多工业企业都分布在城市中心、城市边缘等各个区域,产业门类涉及石油化工、制药、钢铁、机械电镀等诸多方面。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技术落后,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缺失,在建厂初期没有装备相应的废水和危废处理设施,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向环境排放废水,堆积废渣,有害物质随着地表径流渗透到地下,经过多年的沉积,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目前查明的危害较大的主要土壤污染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1]。
通常,化工、制药、农药等生产企业所在区域的土壤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2]。这类企业原材料及产品复杂多样,涉及较多的危险化学品及有毒有害物质,如苯类、胺类、多环芳烃、有机农药等。长期的渗透或排放,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大量积存。由于土壤污染物的吸收与释放过程是漫长的,一旦土壤中毒,其毒性释放可达几十年到上百年[3]。在有风险的土壤上开发居住区,土壤中污染物挥发并通过空气传播,易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通常来源于电镀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含氰电镀工艺及各类金属镀膜等,造成其废水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如镉、铬、镍、铅、铜、锌等。这些元素积存在土壤中,在过量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生物毒性,并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和伤害[4]。
此外,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含有大量的汞,灰场的土壤和地下水均存在汞污染问题[5]。各种加工业活动都有可能产生的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飞尘、模沙、研磨剂、离子交换树脂、废催化剂和活性炭、耐火砖等,均成为土壤污染的来源。
3 工业用地性质变更过程的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
为避免因土壤污染产生的矛盾纠纷,维护各方权益,同时也防止未来开发建设及居住着受到健康损害,需要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科学的评价,明确说明对拟置换的土地环境污染状况,能否用于进一步的开发建设,适用于何种建设项目。本文以南京市某工业用地拟转换成二类居住混合用地为例,探讨环境预评价的方法及作用。
3.1 项目概况及土地转换用途 该地块占地面积约
423 946m2。原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场地内分布有数家企业,其中包括某五金制品厂。2009年南京市政府拟将此地块列入经济适用房开发序列,土地利用性质将转化为二类居住用地。
3.2 项目所在地块主要的环境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地块内某五金制品厂是一家老厂,电镀生产历史较长,电镀种类多。该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了酸洗、电镀等表面处理工艺,其主要污染源分布在镀铬车间、镀锌车间、污水处理站、酸雾吸收塔等车间,导致土壤环境受影响的主要污染因子有总铬、锌、镍等重金属。为确定该地块土壤是否受到重金属污染,避免未来开发建设及居住损害人体健康,决定对土壤进行监测。
3.3 监测因子及布点 根据厂区车间布局,确定在重点可疑部位即镀铬车间、镀镍车间、镀锌车间、酸洗槽、污水处理站等处布设监测点。
参照《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在重点区域,按照同心圆布点法,在以厂区污水处理站为中心,布设4个同心圆,最内圈半径6m,最内圈至第2圈间距10m,第2圈至第3圈间距10m,第3圈至最外圈间距14m,并结合污染源分布内共设置25个采样点。分3层采样:表层土深度为30cm,中层深度为90~100cm,深层土深度为180~200cm。每个土样采集250g土壤,均为除去表层覆盖物后采样。监测因子为总铬、镍、锌及土壤pH值。
3.4 评价标准 根据当地环保局要求,采用环保部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进行该地块土壤质量评价。具体标准值见表1。
3.5 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结果表明:25个采样点中有18个点位的土壤样品的总铬、镍、锌浓度不同程度地超标,见表2。从最大超标倍数来看,总铬为6.5倍、镍为4.7倍、锌为2.5倍。可见,该地块上的某五金制品厂的电镀生产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是明显的。
3.6 预评价结论 通过环境预评价,确认了该地块土壤已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达不到居住用地标准,因此,直接进行住宅的开发建设显然不具备可行性。根据预评价结论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保部门要求相关单位进行进一步的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制定土壤修复方案,在该地块实施房地产开发建设前,必须彻底治理、修复污染土壤,为未来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4 结语
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新一轮的规划中,调整工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量工业企业迁移至专门的工业区,原有工业用地性质变更为房地产用地或其它三产用地等。但是由于原工业用地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残留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大多对人体具有致癌效应和其他健康损害,因而会严重影响到这些工业用地改变用途后的安全开发和利用。为避免招拍挂取得的土地无法直接开发利用,防止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维护各方权益,在进行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前,应对拟出让地块原为医药、化工、农药、石油加工、电镀、金属冶炼、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焚烧)等重污染用地,或原为产生危险废物和生产经营危险废物单位的用地,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先评价,以预评价结论作为区域规划编制的前置条件,为政府部门地块出让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J].环境保护2012(Z1):15-24.
[2]宋广真,袁健,张秀梅.土壤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J].环境,2006(S2):114-115.
[3]安显金,邸欣月,唐婷.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05):625-632.
[4]张浩,王济,曾希柏,等.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2):11-16.
[5]邱容,董泽琴,张军方,等.土壤汞污染及修复措施研究进展[J].环保科技,2013(03):21-26.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