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残疾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若干问题浅析

2014-10-30 08:00赵磊
企业导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残疾资助

赵磊

摘 要:随着我国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对残疾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在缓解残疾贫困大学生客观经济压力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但在资助的过程中出现了些许问题,面对着众多的质疑,到底是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牵制着贫困大学生资助实施情况还是实际实施效果制约着资助认定工作?资助工作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残疾;贫困大学生;资助

残疾人群是一个困难弱势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全世界普遍共识,与此相对应的残疾大学生资助工作也逐步成为高等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和政策的健全,以及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高校的资助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残疾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对于残疾人各种保障和价值实现具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残疾大学生生存和发展和让其回归主流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资助工作环节中问题是切实保证国家各种资助政策落实的重要基础。

一、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资格认定难。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前提是要弄清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基础。贫困生认定工作由于成本、以及人力的限制很难去学生生源地实地考察,事实上认定工作一直是国家资助体系中最复杂和最容易出现具体问题的环节。高校在评定外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时主要依据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表格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口职业以及收入、入学前受资助的情况等,由于高校规模大学生数量多,各地经济情况都具有其区域性,认定时依据学生生源地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的调查表的确具有可实施性与简便性,然而由于盖章决定权在于地方,导致了部分调查表的证明很有水分,造成了“伪贫困”现象;与此同时一些残疾家庭由于自身缺少经济基础与人际关系、加之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办理时间有限、邮寄时间较长和沟通不方便等原因从而导致部分困难家庭没有及时开出甚至不能开出证明,使得部分困难学生丢失了资助的机会。

(二)心理问题制约。大多数贫困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问题的困扰。而作为残疾人更容易较健全人呈现出自卑、嫉妒、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残疾学生因为残疾和贫困等原因更易导致性格孤僻,急躁,对于资助会让其产生“被施舍”的感觉,从而自我封闭,在内心深处设置壁垒,即使他们渴望与人交往,但经济方面的拮据使得他们更加羞于与外界联系又害怕交往,这种矛盾的挫败感使得学生内心很痛苦。但与此同时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因为生存环境由偏远的农村进入城市,在各种的诱惑下往往会较容易偏离方向,走入另一个极端。残疾大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得到资助的力度一般会比健全大学生多很多,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少部分残疾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及企业资助的曲解,较容易产生“这是一种特有权利”的错误观念,盲目肯定其资助的必然性。

(三)诚信与感恩缺失。资助资格认定过程中会发现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现实不符,学生在校日常生活消费水平很高,但却享受着国家资助,有个别家庭为达到享受国家资助和贷款的目的通过关系、送礼等手段与地方有关人员联系出具证明并获取资格。还有部分残疾大学生获得资助后并不能主动感恩回报社会,对于学院和老师分派的任务不能仔细认真的完成,甚至会有推脱责任的现象出现。而且有些受助学生对资助金使用不当①。据笔者调查,某些个别残疾大学生申请到资助金后由于自卑或者攀比等种种原因将资助金用于奢侈品和娱乐消费,致使其他没有收到资助的同学反应极其强烈。这些学生“不劳而获”,得到国家的资助后非常容易收到金钱滋生的欲望,不能意识到资金正确而又有效的使用。

(四)勤工助学渠道单一。勤工助学有助于学生培养吃苦拼搏的精神,学以致用,锻炼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勤工助学只是局限于学院的卫生以及教学和办公辅助,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多渠道多样式设置,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让学生充分实践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专长,重复简单的体力劳动从而逐渐减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且针对于某些特定残疾类型的大学生,由于其生理条件制约,很少有岗位让其进行体力劳动和教学辅助。另外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众多,残疾大学生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十分有限,而且并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有限的资金并不能解决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听障和视障大学生,所以需要向社会上的单位和慈善机构联系,调动各界的慈善力量,拓宽助学资金的渠道为这些学生服务。

二、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认定工作。资助认定工作要建立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 即班级与学院具有评选权、学校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师生具有监督权。

(1)家庭经济情况档案工作前移。贫困生认定工作由于成本、人力物力的限制很难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逐一实地考察,而且短暂的校园观察并不能保证其真实性,所以学生受教育初期就应该由生源地的学校建立家庭经济情况档案。(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民主评议,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民主互评,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学工教师入学初期通过调查表以及其他手段了解困难家庭情况后由班主任组建班级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由辅导员组织全年级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消费水平进行民主评议,最后上报院系学生部门进行审核后在全校范围内公示,消除暗箱操作可能性。

(二)心理辅导。(1)加大对残疾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力度。新生入学初期要建立残疾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包括家庭背景、个人资料、心理状况等。要求高校学生部门、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重视残疾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渠道,如果有问题及时发现,将心理问题缓解。(2)举办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宣扬正能量。适当的符合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大学生的体育文艺活动、讲座等活动以有效地疏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转移,促进贫困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培养其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

(三)开展诚信教育。学生的感恩与诚信教育是国家对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首先应该通过开展灵多样化活动来加强其诚信意识,比如辩论赛、主题班会、电影、讲座等形式,建立学生监督机制,设立诚信信箱,调动学生的诚信与社会责任感。对于诚信的同学要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并开展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活动,树立榜样,对于不诚信学生要加大惩罚力度并将其与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结对子帮扶活动。其次,学工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的消费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勤检节约的生活态度和消费习惯,明确阐述错误的消费观念会导致不良后果。老师也要积极联系父母,从家庭亲情的角度让其家长为孩子讲解消费和生活的意义,告知身边的诚信感恩案例,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四)多渠道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不仅让残疾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苦与努力挣取生活费用和工作经验,而且也让其明白经济基础来源于劳动而不是“赠与性”的资助。高校应根据残疾大学生的特点多渠道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并加以管理和引导,充分利用其专业性进行实践。比如视障生可以进行有偿的推拿保健,钢琴调律,听障生可以修理计算机或者运用计算机对平面视图或以及三维成像进行设计等;另外要寻求社会企事业单位及慈善机构帮助,建立勤工助学网站,设立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的专业特点的网页模块,将其推向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郑康.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现状调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伟等.浅谈高等农林院校贫困生资助确认体系的建立[J].中国林业教育,2005(6).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残疾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