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凤
摘要:目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方面也趋向成熟。可高师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出的新东西却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而“教学法”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它能检验与实践理论研究成果,又能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好的理论研究。所以,想让高师的音乐教育改革成功,需要理论与实践并战,这个实践就是“教学法”。
关键词:教学法 高师音乐教育 改革 基础音乐教育
2004年以来,教育部把 “音乐师范教育”更名为“音乐教师教育”。这次的更名更加明确了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与培养目标的明确性,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人才的,不仅只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素养,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下,在课程设置上也基本合理化。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时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学能力很薄弱,从这一点体现出,高师的音乐教育没有很好的与基础音乐教育联系起来,因此,要想让高师音乐教育获得好的效果,明确培养目标与科学化的课程设置是根本,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是必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是核心,而这些都要归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法”。
一、高师音乐教育联系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法中实现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新课标,新课标共提出了五项指标:“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强调实践,注重创造”“ 提倡学科综合”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看到新课标的这五项指标,基本能够把握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理念是什么。那么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传递这些信息,传授学生要想达到新课标要求应学到的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
(一) 在“教学法”中让学生体验基础教育课堂与熟悉基础教育内容
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领悟基础音乐教育内容与实现新课标,在课上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其内容、结构、重点,更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如身临其境,获取直接的经验,转化为能力。
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与其它学科的交融,音乐创造能力是新课标给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规定。熟悉了教学内容后,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就要改变 “填鸭式”“独角戏”的上课模式。比如,运用情景教学的手段可以把教学生动活波起来,比如“玩音乐”,在教室里放有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同学们进入教室后尽情的玩乐器,然后,老师可以发问:你对什么乐器最有兴趣?为什么?你认为哪种乐器最有可能吸引小孩子?随后再进入教授环节。这样的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身临其境的为中小学生上音乐课,这些通过看书,通过老师讲解是很难有效果的。这样的课重点强调学生的体验,而且教学充满激情,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当然这样的课需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整个教学手段与过程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与领悟了基础教育的课堂与内容,使学生直接获取教学法经验。
(二) 在“教学法”中弥补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空缺的一部分
高师音乐教育中除音乐专业理论与音乐专业技能外,唯一体现的与教育有关的就是“两学”分别是教育学与心理学。在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对音乐类学生攻读文学硕士研究生选课时,必须选修两门教育类课程,其中一门必须从以下课程中选择:《音乐教育理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问题的解决》、《音乐技能与创造性策略》、《大学音乐教育与管理》、《幼儿音乐经验设计》,这些虽然是对硕士研究生选课的要求,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问题的解决》、《音乐技能与创造性策略》、《幼儿音乐经验设计》这三门教育课程如果能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所接触与了解,相信会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更好的效果。
无论怎样目前这几门课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是没有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理念,可以找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来作分析,然后再做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前提是要先给学生留有作业。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所选用的曲目大多比较经典与高雅,而中小学生比较接受一些简单的贴近生活的曲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都会唱的,喜欢的音乐来补充一下,这样也符合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价值让“教学法”来体现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由这四大部分组成的:一般教养课程(政治、文化、外语、计算机)、必修课(包括五个领域:1、音乐感受与鉴赏类2、音乐表现类课程3、音乐创作4、音乐与相关文化5、心理学和教学法)、选修课程。从必修课的字面意义上的五个领域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五个领域的课程主要有: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外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曲式与作品分析、教育学、心理学等。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这五个领域的所占比值是均衡的,可众所周知的是: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太过于强调自己专业的重要性,给学生的导向是其它的课程都不重要,久而久之学生的偏科现象极为严重,极大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摆设。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同时也为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生源,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需要音乐教育素质高于音乐素质,当然专业技能课程也是音乐专业之根本,如何权衡好就看每位专业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了。
(一)转变教育理念,弱化专业性,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如何才能培养?这需要每位老师的努力与改变。上面说到了学生偏科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给学生传达了错误的信息,过于强调了自己所带的专业。那么笔者认为专业老师改变这一观念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高、专、精的标准降低,在技能方法准确的基础上多注重专业的教学法传授,弱化专业性。这样也就让学生对所选的专业方向学习思路更加明确。
(二)在“教学法”中真正实现课程间的联系与价值
“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法课程”这是郭声健教授在他所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一书中所说过的话,看到这句话后觉得说得很实在很准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每门课都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学好各门课是一切之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改变以往的“一人讲,众人听”可借鉴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现问题,步步深入、占用资料,加深认识、提出假设、检验想法”,但要想“思维五步”教学法顺利的进行,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课前要大量查阅资料做好预习。这样以来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单一的只教一些技能,一节声乐课可能就要牵涉到作曲、音乐史、音乐审美、音乐评价等一些课程了,而且还上了一节很棒的教学法课。这样以来,每门课都会受到学生的重视,课程设置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显而易见。
三、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让教育实践在课堂上完成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实践,这样才能把知识变得有价值。目前,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若想顺利毕业,必须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实习一般会安排在大四,时间一般为两个月,有些学校的“两学”老师,可能在授课过程中,也会给学生安排一下类似的教育实习,实习地点大都选择附近的中小校。然而,对于一个将来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安排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怎样能让学生在校四年既能把基础知识打牢,又能让学生充分的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情形呢?笔者认为,教育实践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让课堂教学学以致用。
(一) 信任学生,改“教学生”为“教学生如何教”
在以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在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需要,缺少评价,久而久之课堂也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填鸭式”“独角戏”课堂,这些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大学生的年龄段大都在18-20几岁之间,这个时候的培养目标应以“践行”为本,注入一些创新动力。那么,这时更需要创造一些激发他们潜能的课堂环境,大胆地把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来讲述,教师所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有价值的评价与讨论。
这样的课堂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领悟深刻,不断在实践中见真知。
(二) 把中小学生请进课堂
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知识结构已基本定型,而教育实习也是安排在学生知识结构已经形成后,才真正接触中小学的课堂,了解中小学生的特性。因此,就出现了大家常说的一种现象,学生在应聘时准备不充分,即使是入职也很难较快适应工作。那么,之前的三年学习只是“纸上谈兵”,应聘前的准备就像“亡羊补牢”,实习也就起不到预想的效果。
那么,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模拟课堂”外,还要把中小学生或幼儿直接请进课堂,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辅助下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去了解分析中小学生的特性,针对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更好的去处理。这样生动有趣又有效的课想必学生的逃课率也会降低吧?
四、结语
“每一门课都是教学法课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除课程设置、培养方向、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需变革外,如教师的“教学法”不改变一切将是枉然。
曾看了一则新闻“新学期新课堂,大学老师入住小学教才艺”,“今年9月1日起,北京140所普通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将见到由20余所高校、国家大剧院等知名社会教育机构派驻到学校的‘新老师。这些老师们将通过开设新课程、课外社团、俱乐部等形式,教授学生们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真是一则令人兴奋的新闻,希望今后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不管是偏远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这样以来就能编出更实用的教材,推动音乐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M].2004.
[2]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