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4-10-30 11:08张群祥奉小斌
宏观质量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

张群祥 奉小斌

摘要:质量管理实践是促进还是抑制创新绩效,迄今学界研究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立足于中国本土情境,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通过9个省(市)不同行业383份调查问卷,实证分析了本土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究了情境变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管理基础实践、核心实践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技术战略导向对基础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和过程创新绩效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对核心实践与过程创新绩效也起正向调节作用,但对核心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质量管理实践;创新绩效;技术战略导向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不断推进,质量对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为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导入与推行提供了新契机。与此同时,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创新愈加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通用赢家准则(winning order criteria)。为此,在以卓越绩效模式为代表的质量管理实践如火如荼兴起的当下,传统以标准化为表征的质量管理实践会不会阻碍创新,即质量管理实践是有利于促进还是抑制创新绩效?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结论尚存较大分歧:一方面,Prajogo和Sohal、Kim等认为公司导入质量管理实践将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变革,成为推动组织创新的驱动力量和运营平台;另一方面,Slater和Narver等学者认为质量管理实践强调标准与规制,易于形成惯例,使组织陷入粘性(stickiness)与能力陷阱,形成核心刚性(rigidity)与路径依赖,引致组织陷入非本地发明的窘境(Not Invented Here,NIH),从而抑制组织的创新。但从现有研究来看,“抑制观”更多是逻辑演绎和理论推理,并未获得足够的实证研究支持,因而其理论可靠性备受质疑。上述异质性观点亟需从理论与实证上对两者关系进行澄清,以廓清分歧,释疑实践者的困惑。

此外,进一步文献研究表明质量管理实践呈现出对环境依赖性的特征,即不同情境下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存在差异化的影响,两者表现为一种权变关系。但目前对其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整体性割裂(disintegration)和因果模糊等问题,尚缺乏有针对性探究情境变量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在梳理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研究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通过9个省市不同行业383份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本土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细化探究情境变量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二、理论与假设

(一)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质量管理实践是指企业为了改善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所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和计划。鉴于质量管理实践框架划分标准不一,本研究传承Flynn et al.等研究的质量管理实践分类框架,将质量管理实践解构为基础实践与核心实践两维度,以更好地符合企业质量管理实际,其中基础实践由高层领导承诺、员工参与和顾客导向构成,而核心实践则由持续改进、过程管理与供应商关系组成。另外,由于创新的内涵丰富,创新的类型划分不一,为体现创新的多重属性要求和本质特征,本研究基于Read、Gopalakrishnan和Damanpour等的双核心分类方法,把创新界定为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在此基础上,细化分析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

1.基础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础实践由高层领导承诺、员工参与和顾客导向构成。从领导承诺来看,领导承诺对创新的支持体现在有形支持、工具性支持及社会情感支持三个层面。具体地,创新过程需要足够资源的支持,包括人员、资金、实验设备及其它有形资源投入,领导承诺对获取这些创新过程必备的资源至关重要。而在工具性支持方面,当员工提出新创意时,领导经过审慎评估后,提出建设性反馈意见以明确创新的方向;当遇到批评时,扮演鼓吹者(advocator)角色,以保护员工的创意。此外,根据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当员工感知到领导的情感支持时,将激起其积极的心理和情绪反应,增强员工的创新内隐动机和创新效能感,从而提升员工的创造力。

以顾客为导向意味着企业需从市场动态获取创新的理念或者搜索顾客未满足的新奇需求,从而引致企业开发并导入新产品以适应持续变化的客户需求,通过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Hult和Hurley认为顾客导向构成组织创新的前因,其接受的新思想和需求信息促进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此外,SantosVijande et al.研究也表明顾客导向企业通过攻击性(aggressiveness)与前摄性(proactiveness)行为触发公司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来响应客户动态的需求,从而有效促进产品和过程的创新。

此外,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及创新的一体化不断推进,员工参与对组织创新成功的作用日益凸显。员工是产生、推进和最终实现创新的主体。特别地,创新过程经常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需要员工的高度参与。通过参与过程让员工自由思考,不必担心受到诘责,以鼓励员工带来新思维和新创意。另外,依据组织行为理论,员工参与能够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增强对创新的认同感,触发其积极的心理情感,提升员工对创新角色的自我认同、创新意愿和创新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实现从“我是”(I am)到“我愿”(I will)再到“我能”(I can)的创新心理演进过程,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质量管理基础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H1b:质量管理基础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endprint

2.核心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前文界定核心实践包括持续改进、过程管理与供应商关系。持续改进对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Roffe认为持续改进鼓励变革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企业的关键诀窍(knowhow)思想形成,从而诱导创新。McAdam,Armstrong和Kely也秉承类似的观点,认为持续改进的文化与创新共存,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导入持续改进一段时间后将导致组织的创新。而Lorente,Dewhurst和Dale发现持续改进中的学习使员工增加相关顾客、竞争者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创意,促进创新。Abrunhosa和Moura则提出持续改进中鼓励创新的文化,可减少员工害怕受到惩罚的恐惧与不安全心理,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激发员工的前摄性和创新潜能。

过程管理激励企业开发出最好的惯例,用以建立学习基(learning base),支持组织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惯例可让企业发现并采用有效的过程和方法,而有效的过程和方法可让员工有冗余时间进行创意开发和创新性问题解决。此外,通过应用惯例,企业能够建立更短、更有效的开发循环,使得组织更快速响应顾客需求,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惯例对组织结构和过程创新非常重要,惯例纳入的多元化流程和技能帮助员工提升他们的管理系统或职能,从而有利于流程的创新。因此,组织以惯例为基础可有效展开创新活动,因为它们更注重关键过程,避免不增值的活动,从而触发产品和过程创新。

此外,供应商作为制造商外部合作网络的接入点,为创新带来了丰裕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和专用性资产,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即体现在对这些重要资源的维护上。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形成信任的氛围,在信任关系下,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真诚地交流与磋商,不必担心对方的背叛和算计。基于开放的心智与对方进行沟通,以克服知识共享的障碍和知识转移的粘性,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知识的吸收和创造,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和创新方案,从而弥补自身的弱势和不足,规避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a: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H2b: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情境变量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1.情境变量的识别与引入

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绩效是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特性相匹配的函数。在质量管理实践中,情境因素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动态变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文献研究表明,影响质量管理实践导入的情境因素包括组织特征、管理特征与外部特征等多种要素。从企业内部来看,公司战略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总体行为规划,关涉企业运作的诸多方面。质量管理实践作为一种管理策略必然受到企业战略定位的影响,即质量管理实践必须与战略相匹配。Prajogo和Sohal认为企业采用不同战略将导致质量管理实践强调不同要素,相应地,必然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导入成效。如企业采用差异化战略(提供更好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与成本领先(关注消减成本和浪费)两种不同的战略将会显著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效果。因此,企业的战略导向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在现有文献中,学者们对战略导向的要素构成及其维度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强调战略的激进程度,有的注重战略导向的内容。由于本研究的主题是探析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基于内容视角聚焦于企业战略的技术性维度(即技术战略导向),细致考察其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2.技术战略导向对基础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技术战略导向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确定的一系列技术目标和技术手段。在高技术战略导向的企业中,领导的承诺与支持能够形成对新事物的开放性态度,鼓励冒险和风险承担的精神,以及自主性探索的氛围。在此氛围的感召下,员工能够放开手脚进行大胆的探索,激发他们更高水平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实施阶段,高层领导的承诺也特别重要,不仅能够很好地整合全组织的资源支持那些可能导致昂贵失败的创新,而且能够有效地协调解决个体与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高技术导向战略的企业,领导的承诺对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此外,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因此能够很好地强化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从市场上不断搜索顾客未满足的新奇需求,获取创新的理念,引导企业开发适应性新产品以响应客户动态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相反,对于低技术战略导向企业而言,因创新的资源制约及创新的文化和氛围不强,难以充分利用顾客导向原则获取的客户需求和信息进行新产品开发,因此呈现出较低的创新绩效。

再有,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高技术战略导向对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愈加重要。在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中,企业通过采用新系统、新技术与新创意等多元化策略以应对外部环境的竞争。如此,员工对企业的成长更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水平,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创新的自我实现价值,探索性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实现产品和过程的创新。以上研究说明,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领导承诺、顾客导向与员工参与基础实践对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基础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基础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3b:基础实践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基础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3.技术战略导向对核心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注重创建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氛围,提升研发人员的素质,更倾向于将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相关的研发领域中。如此,可为持续改进提供实物资源与精神支持和人力资本的支撑,引导企业主动探索新机会,鼓励员工进行冒险,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促进员工自主性学习和知识的共享,以创造性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的提升。同样,高技术战略导向的企业有清晰的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对过程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更有意愿和能力强化过程管理中的重复性(repetition routines)和增强型(enhancing routines)惯例,用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最后,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供应商参与愈加成为企业成功创新的重要基石。在此情势下,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标更重视供应商的管理,强化供应商的参与。如此,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用中学”以及技术的交流互动实现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和渗透,促进双方知识的共享、吸收与整合,并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以上研究表明,在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中,持续改进、过程管理与供应商关系核心实践对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将更显著。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c:核心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核心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3d:核心实践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核心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综合以上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以下研究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涉及本研究中相关的数据。调查集中在2011年12月15日至2012年6月30日,通过现场发放、Email发送与关系网络发放等方式进行调查,抽样的区域包括浙江、上海、江苏、广东、江西、湖南、河北、山东与陕西等中西部9省市,共发放问卷383份,回收254份,剔除不完整及存在明显矛盾的问卷39份,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5614%,企业背景统计如表1所示。endprint

2.核心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前文界定核心实践包括持续改进、过程管理与供应商关系。持续改进对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Roffe认为持续改进鼓励变革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企业的关键诀窍(knowhow)思想形成,从而诱导创新。McAdam,Armstrong和Kely也秉承类似的观点,认为持续改进的文化与创新共存,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导入持续改进一段时间后将导致组织的创新。而Lorente,Dewhurst和Dale发现持续改进中的学习使员工增加相关顾客、竞争者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创意,促进创新。Abrunhosa和Moura则提出持续改进中鼓励创新的文化,可减少员工害怕受到惩罚的恐惧与不安全心理,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激发员工的前摄性和创新潜能。

过程管理激励企业开发出最好的惯例,用以建立学习基(learning base),支持组织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惯例可让企业发现并采用有效的过程和方法,而有效的过程和方法可让员工有冗余时间进行创意开发和创新性问题解决。此外,通过应用惯例,企业能够建立更短、更有效的开发循环,使得组织更快速响应顾客需求,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惯例对组织结构和过程创新非常重要,惯例纳入的多元化流程和技能帮助员工提升他们的管理系统或职能,从而有利于流程的创新。因此,组织以惯例为基础可有效展开创新活动,因为它们更注重关键过程,避免不增值的活动,从而触发产品和过程创新。

此外,供应商作为制造商外部合作网络的接入点,为创新带来了丰裕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和专用性资产,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即体现在对这些重要资源的维护上。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形成信任的氛围,在信任关系下,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真诚地交流与磋商,不必担心对方的背叛和算计。基于开放的心智与对方进行沟通,以克服知识共享的障碍和知识转移的粘性,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知识的吸收和创造,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和创新方案,从而弥补自身的弱势和不足,规避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a: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H2b: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情境变量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1.情境变量的识别与引入

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绩效是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特性相匹配的函数。在质量管理实践中,情境因素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动态变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文献研究表明,影响质量管理实践导入的情境因素包括组织特征、管理特征与外部特征等多种要素。从企业内部来看,公司战略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总体行为规划,关涉企业运作的诸多方面。质量管理实践作为一种管理策略必然受到企业战略定位的影响,即质量管理实践必须与战略相匹配。Prajogo和Sohal认为企业采用不同战略将导致质量管理实践强调不同要素,相应地,必然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导入成效。如企业采用差异化战略(提供更好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与成本领先(关注消减成本和浪费)两种不同的战略将会显著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效果。因此,企业的战略导向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在现有文献中,学者们对战略导向的要素构成及其维度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强调战略的激进程度,有的注重战略导向的内容。由于本研究的主题是探析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基于内容视角聚焦于企业战略的技术性维度(即技术战略导向),细致考察其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2.技术战略导向对基础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技术战略导向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确定的一系列技术目标和技术手段。在高技术战略导向的企业中,领导的承诺与支持能够形成对新事物的开放性态度,鼓励冒险和风险承担的精神,以及自主性探索的氛围。在此氛围的感召下,员工能够放开手脚进行大胆的探索,激发他们更高水平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实施阶段,高层领导的承诺也特别重要,不仅能够很好地整合全组织的资源支持那些可能导致昂贵失败的创新,而且能够有效地协调解决个体与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高技术导向战略的企业,领导的承诺对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此外,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因此能够很好地强化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从市场上不断搜索顾客未满足的新奇需求,获取创新的理念,引导企业开发适应性新产品以响应客户动态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相反,对于低技术战略导向企业而言,因创新的资源制约及创新的文化和氛围不强,难以充分利用顾客导向原则获取的客户需求和信息进行新产品开发,因此呈现出较低的创新绩效。

再有,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高技术战略导向对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愈加重要。在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中,企业通过采用新系统、新技术与新创意等多元化策略以应对外部环境的竞争。如此,员工对企业的成长更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水平,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创新的自我实现价值,探索性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实现产品和过程的创新。以上研究说明,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领导承诺、顾客导向与员工参与基础实践对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基础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基础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3b:基础实践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基础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3.技术战略导向对核心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注重创建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氛围,提升研发人员的素质,更倾向于将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相关的研发领域中。如此,可为持续改进提供实物资源与精神支持和人力资本的支撑,引导企业主动探索新机会,鼓励员工进行冒险,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促进员工自主性学习和知识的共享,以创造性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的提升。同样,高技术战略导向的企业有清晰的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对过程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更有意愿和能力强化过程管理中的重复性(repetition routines)和增强型(enhancing routines)惯例,用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最后,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供应商参与愈加成为企业成功创新的重要基石。在此情势下,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标更重视供应商的管理,强化供应商的参与。如此,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用中学”以及技术的交流互动实现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和渗透,促进双方知识的共享、吸收与整合,并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以上研究表明,在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中,持续改进、过程管理与供应商关系核心实践对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将更显著。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c:核心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核心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3d:核心实践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核心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综合以上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以下研究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涉及本研究中相关的数据。调查集中在2011年12月15日至2012年6月30日,通过现场发放、Email发送与关系网络发放等方式进行调查,抽样的区域包括浙江、上海、江苏、广东、江西、湖南、河北、山东与陕西等中西部9省市,共发放问卷383份,回收254份,剔除不完整及存在明显矛盾的问卷39份,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5614%,企业背景统计如表1所示。endprint

2.核心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前文界定核心实践包括持续改进、过程管理与供应商关系。持续改进对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Roffe认为持续改进鼓励变革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企业的关键诀窍(knowhow)思想形成,从而诱导创新。McAdam,Armstrong和Kely也秉承类似的观点,认为持续改进的文化与创新共存,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导入持续改进一段时间后将导致组织的创新。而Lorente,Dewhurst和Dale发现持续改进中的学习使员工增加相关顾客、竞争者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创意,促进创新。Abrunhosa和Moura则提出持续改进中鼓励创新的文化,可减少员工害怕受到惩罚的恐惧与不安全心理,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激发员工的前摄性和创新潜能。

过程管理激励企业开发出最好的惯例,用以建立学习基(learning base),支持组织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惯例可让企业发现并采用有效的过程和方法,而有效的过程和方法可让员工有冗余时间进行创意开发和创新性问题解决。此外,通过应用惯例,企业能够建立更短、更有效的开发循环,使得组织更快速响应顾客需求,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惯例对组织结构和过程创新非常重要,惯例纳入的多元化流程和技能帮助员工提升他们的管理系统或职能,从而有利于流程的创新。因此,组织以惯例为基础可有效展开创新活动,因为它们更注重关键过程,避免不增值的活动,从而触发产品和过程创新。

此外,供应商作为制造商外部合作网络的接入点,为创新带来了丰裕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和专用性资产,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即体现在对这些重要资源的维护上。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形成信任的氛围,在信任关系下,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真诚地交流与磋商,不必担心对方的背叛和算计。基于开放的心智与对方进行沟通,以克服知识共享的障碍和知识转移的粘性,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知识的吸收和创造,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和创新方案,从而弥补自身的弱势和不足,规避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a: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H2b: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情境变量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1.情境变量的识别与引入

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绩效是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特性相匹配的函数。在质量管理实践中,情境因素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动态变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文献研究表明,影响质量管理实践导入的情境因素包括组织特征、管理特征与外部特征等多种要素。从企业内部来看,公司战略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总体行为规划,关涉企业运作的诸多方面。质量管理实践作为一种管理策略必然受到企业战略定位的影响,即质量管理实践必须与战略相匹配。Prajogo和Sohal认为企业采用不同战略将导致质量管理实践强调不同要素,相应地,必然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导入成效。如企业采用差异化战略(提供更好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与成本领先(关注消减成本和浪费)两种不同的战略将会显著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效果。因此,企业的战略导向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在现有文献中,学者们对战略导向的要素构成及其维度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强调战略的激进程度,有的注重战略导向的内容。由于本研究的主题是探析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基于内容视角聚焦于企业战略的技术性维度(即技术战略导向),细致考察其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2.技术战略导向对基础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技术战略导向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确定的一系列技术目标和技术手段。在高技术战略导向的企业中,领导的承诺与支持能够形成对新事物的开放性态度,鼓励冒险和风险承担的精神,以及自主性探索的氛围。在此氛围的感召下,员工能够放开手脚进行大胆的探索,激发他们更高水平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实施阶段,高层领导的承诺也特别重要,不仅能够很好地整合全组织的资源支持那些可能导致昂贵失败的创新,而且能够有效地协调解决个体与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高技术导向战略的企业,领导的承诺对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此外,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因此能够很好地强化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从市场上不断搜索顾客未满足的新奇需求,获取创新的理念,引导企业开发适应性新产品以响应客户动态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相反,对于低技术战略导向企业而言,因创新的资源制约及创新的文化和氛围不强,难以充分利用顾客导向原则获取的客户需求和信息进行新产品开发,因此呈现出较低的创新绩效。

再有,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高技术战略导向对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愈加重要。在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中,企业通过采用新系统、新技术与新创意等多元化策略以应对外部环境的竞争。如此,员工对企业的成长更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水平,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创新的自我实现价值,探索性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实现产品和过程的创新。以上研究说明,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领导承诺、顾客导向与员工参与基础实践对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基础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基础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3b:基础实践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基础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3.技术战略导向对核心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

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注重创建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氛围,提升研发人员的素质,更倾向于将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相关的研发领域中。如此,可为持续改进提供实物资源与精神支持和人力资本的支撑,引导企业主动探索新机会,鼓励员工进行冒险,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促进员工自主性学习和知识的共享,以创造性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产品和过程创新绩效的提升。同样,高技术战略导向的企业有清晰的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对过程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更有意愿和能力强化过程管理中的重复性(repetition routines)和增强型(enhancing routines)惯例,用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最后,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供应商参与愈加成为企业成功创新的重要基石。在此情势下,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标更重视供应商的管理,强化供应商的参与。如此,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用中学”以及技术的交流互动实现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和渗透,促进双方知识的共享、吸收与整合,并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以上研究表明,在高技术战略导向企业中,持续改进、过程管理与供应商关系核心实践对产品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将更显著。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c:核心实践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核心实践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3d:核心实践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技术战略导向越高,核心实践对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综合以上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以下研究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涉及本研究中相关的数据。调查集中在2011年12月15日至2012年6月30日,通过现场发放、Email发送与关系网络发放等方式进行调查,抽样的区域包括浙江、上海、江苏、广东、江西、湖南、河北、山东与陕西等中西部9省市,共发放问卷383份,回收254份,剔除不完整及存在明显矛盾的问卷39份,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5614%,企业背景统计如表1所示。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
股权结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战略差异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学研联盟结构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动机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自我决定理论的调节中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