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擦肩而过的陈丕显

2014-10-30 08:02水新营
党史博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央书记处邓小平兵团

水新营

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兵团政治委员

陈丕显,1916年3月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起,他开始在中央苏区从事共青团工作,和胡耀邦、谭启龙等是中央苏区著名的“红小鬼”。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时,陈丕显在中央苏区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他们的办公地点离得不远,毛泽东常常过来与陈丕显等“红小鬼”聊天,使得陈丕显有幸直接聆听毛泽东的教导。那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苏区领导人都亲昵地称陈丕显为“阿丕”。1935年初,陈丕显任少共赣南省委书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跟随项英、陈毅等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陈丕显被调到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工作,任青年部部长、青委书记。后随军东进,参与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历任苏中区党委副书记、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治委员。在担任苏中区党委书记兼苏中军区政治委员期间,他领导苏中军民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到抗战胜利时,苏中根据地面积扩大到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拥有4个纵队的兵力。解放战争时期的4支部队第二十军、第二十三军、第二十四军、第二十九军均来源于这个地区。抗战期间,陈丕显在苏中地区充分展现了他的领导才干,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

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华中工委书记,苏北兵团、苏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47年夏,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陈丕显所在的华中内线部队与山东兵团相呼应,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形成两只拳头左右夹击,有力地支援了其他部队的外线作战。

1948年3月,为便于作战指挥,华东野战军将所属部队重新编组:以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以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和新建的渤海纵队组成第二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以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第三兵团(亦称陈唐兵团,陈士榘任司令员,唐亮任政治委员),以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亦称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陈丕显作为兵团负责人,能与上述人物并列,也充分反映了他在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中的不凡地位。

苏北兵团组建后,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的地方武装统归苏北兵团指挥。韦国清、陈丕显率部在苏北战场连续歼敌,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山东战场解放军的作战。放眼全军,陈丕显也是解放军设立兵团建制后最年轻的兵团政治委员,时年32岁。与陈丕显同龄,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上将萧华任兵团政治委员时的年龄比陈丕显大了几个月。

之后,陈丕显随军参加了淮海战役。身为华中工委书记的陈丕显领导华中支前司令部,仅在华中地区就动员了民工107万人,其中随军民工22.5万人,供应粮食达5500万公斤,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

众望所归调中央任职

1949年4月,陈丕显任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军区政治委员,领导苏南地区1100多万人民积极投入土改、反霸及发展生产运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2年2月,陈丕显调上海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市委第四书记、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1956年9月,陈丕显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是这届中央委员会中最年轻的成员,时年40岁。

1965年4月,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病故后,陈丕显主持上海市委全面工作。“文革”前邓小平长期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丕显负责上海市委常务工作,两人工作来往很多,邓小平对陈丕显一直很看重。1965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找陈丕显谈话,谈到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领导班子时说:“华东局第一书记以后再议;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就阿丕你来搞了。”担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后,陈丕显在“文革”前为数不多的几个“少壮派”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中的地位相当凸显。对于陈丕显在上海的工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上海,陈云多次当着陈丕显的面对一些干部讲:“我们两个姓陈的看法是一样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丕显受到迫害,被关押长达8年之久。1975年夏,在邓小平的关心下,陈丕显恢复了中断近9年的组织生活。9月29日,邓小平又书面请示毛泽东:“陈丕显同志曾多次提出到北京治病,未予置理。最近上海市委安排他为市革委会副主任。我的意见,他还年轻(不到六十),也有能力,是否可以考虑:先调来北京,然后分配到哪个省去工作……”次日,毛泽东批示同意。这样,陈丕显很快去北京报到,摆脱了在上海的困难境地。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初,中央安排陈丕显到云南担任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陈丕显正在考虑去还是不去时,叶剑英找他谈话。陈丕显在上海工作期间,与叶剑英交往甚密。陈丕显处事细心、周到,叶剑英每次来上海考察或休息,总是喜欢让陈丕显安排一切。他对陈丕显说:“阿丕,如果你身体不适应高原气候,你就干脆回部队算了。”陈丕显的老首长粟裕也对陈丕显说:“干脆回部队,现在好几个大军区都缺干部,比如南京军区就没有政委呢。”但是,当时赋闲在家的胡耀邦跟陈丕显说:“现在的形势还在变化,不可能让你一直在云南的。好久没工作了,抓住时机,无论干什么先去。”于是,陈丕显不再犹豫,选择去云南工作。

仅仅数月之后,1977年7月起,陈丕显先后任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后兼任武汉军区政治委员。到湖北工作后,陈丕显坚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左”的错误影响,迅速开创了湖北各项工作新局面。他在湖北的工作受到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很高评价。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会上酝酿成立中央书记处。在各小组讨论人选时,很多小组提议让陈丕显进入中央书记处。不少代表在发言中认为,陈丕显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他在上海、湖北主政期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受了严重迫害,体现了很强的党性原则。

会议间隙,胡耀邦专门到陈丕显的住处,谈大家提名他进入中央书记处一事,之后还约陈丕显到他的住处又专门谈了一次。这一时期,邓小平、叶剑英、陈云、胡耀邦曾多次考虑陈丕显的工作变动问题:一是考虑让他回上海担任市委第一书记,二是考虑让他进入新成立的中央书记处担任书记。可是当时湖北省各项拨乱反正工作刚刚展开,陈丕显如果离开省委第一书记岗位,一时又没有合适的人接替,所以中央才决定暂不调动陈丕显的工作。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央下决心调陈丕显到中央书记处工作。

确定为总政治部主任人选

中共十二大前夕,在中央军委领导班子调整酝酿过程中,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将退出中央军委领导班子,并不再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在酝酿总政治部主任接替人选的过程中,中央考虑“文革”虽然结束数年,但军队还受到许多“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军队的一些好传统被破坏,政治工作遭到了削弱。军队内部存在的问题不少,如派性、“文革”余毒等。因此,希望选择有部队政治工作经验,与“文革”期间军内问题牵扯不多的人主持总政治部工作,并能够恢复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开创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这样,战争年代从事过军队政治工作,并在“文革”中经受过严峻考验,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军区政治委员的陈丕显进入了中央的视野。从实际情况看,具有丰富政治工作经验,经历过多个党政军岗位历练的陈丕显是比较适合的人选。陈丕显时年66岁,在当时高级干部年龄普遍老化的情况下,还算是年富力强的。同时,军队历来也是个比较讲究资历的地方,陈丕显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政治委员,这个职务也是在和他同龄的军队高级干部中少有的。

随着十二大的临近,1982年7月15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十二大人事及相关筹备问题。8月14日,邓小平前往陈云住地,同陈云、李先念商议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的人事安排。邓小平为陈丕显到军队任职一事,还与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军委其他领导进行了商量。经过较长时期的人事酝酿,在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央明确陈丕显拟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并兼任中央军委领导成员、总政治部主任。

当时,邓小平、胡耀邦、陈云、杨尚昆等人都找陈丕显谈过话,通报了中央拟让他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并兼任中央军委领导成员、总政治部主任的意图。在谈话中,陈丕显表示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听从中央的安排。同时,邓小平等军委领导就陈丕显到军队任职一事还与军队各大单位领导打过招呼,军队的高级干部均知晓此事。陈丕显到军队任职一事只待十二大结束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正式决定和发布命令。

9月1日,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当天,坐在大会主席台上的军队各大单位领导,如张廷发、叶飞、刘华清、廖汉生等见到陈丕显时都称呼他“陈主任”,还给他敬军礼,说向他报到,希望会议结束后向他汇报、请示工作。中央军委办公厅的有关人员还专门给陈丕显和他的两个秘书量体裁衣,制作军装。两个秘书对能到军队工作,都很高兴。会议期间,陈丕显作为湖北省委第一书记,与湖北省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住在空军招待所,正好上海、江苏、云南代表团的驻地也在那里。上海、江苏、云南都是陈丕显以前工作过的地方,认识的人很多。会议就餐以及休息期间,上海、江苏、云南等省市的领导也都来看望陈丕显,对他将要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领导成员表示祝贺。

总政治部主任人选之变

没有想到的是,中共十二大会议期间出现的一个意外情况,改变了中央对陈丕显的任职安排。

十二大召开之前的人事酝酿中,中央决定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余秋里在十二大后继续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由负责经济工作改为分管政法工作。根据新一届中央书记处的分工,拟接替彭真兼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一次,在邓小平家开会,邓小平专门向余秋里说明中央对他工作分工变动的安排。余秋里感到自己过去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对政法工作不很熟悉,希望能重回军队工作。但是,余秋里觉得自己找邓小平谈重回军队的想法不方便。于是,他就托王震向邓小平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到书记处以后不管政法,能否与丕显同志调换一下,由我做总政治部主任,丕显同志做中央政法委书记,主管全国公检法工作?”

对于王震汇报的余秋里重回军队的想法,邓小平很慎重。他考虑到余秋里虽然离开军队已经24年,但在战争年代余秋里就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解放战争时期,余秋里在西北野战军率先运用诉苦和“三查”方法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58年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后,在甩掉“贫油国”帽子的过程中,他进一步把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石油战线上,形成了一整套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收到良好的成效。应该说,余秋里重回军队从事政治工作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于是,邓小平委托胡耀邦,征询陈丕显对余秋里提出的调换工作分工的意见。陈丕显心胸豁达,对前来征询意见的胡耀邦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到总政治部也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在得到陈丕显的答复意见后,中央就关于军委组成人员和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人选问题再次征求相关领导同志的意见。1982年9月10日,邓小平审阅了关于中央军委组成人员和总政治部主任人选征求意见情况的报告后,作出批示:“就这样改定:秋里去总政,丕显管政法。”在进一步征求其他领导人意见后,中央正式决定余秋里和陈丕显原拟任职务互换一下,余秋里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陈丕显改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9月12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陈丕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9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余秋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9月21日,余秋里到总政治部上任。由于来不及做军装,他是穿着蓝色中山装上任的。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的任命晚了一些。10月,陈丕显到中央书记处上任,开始分管政法工作。1983年5月,他接替彭真,担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这样,经中央同意,余秋里就与陈丕显在工作分工上完成了调换。对此,余秋里非常感激陈丕显。十二大大会主席团开会期间,在得知陈丕显同意调换工作分工及中央又重新作出决定后,一次见到陈丕显,余秋里当着众人的面,对陈丕显说:“阿丕,我感谢你。我要请你吃饭,连续三天请你吃饭。”然后三鞠躬,以表示对陈丕显深深的谢意。

在分管政法工作期间,陈丕显协助彭真,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为创建武装警察部队,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中央书记处邓小平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中央书记处是一个什么机构?
兵团在
红色读物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访问缅甸、印度尼西亚、朝鲜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