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连智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障碍
1.教条化。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唯教材、唯教参、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蓝本,对预先设计的教案不能灵活运用,不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课堂操作技术层面上平铺直叙多,创设情景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继承传统多,自主创新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的方式。
2.模式化。课堂是灵动的、是变化的,部分教师不论什么课型、学科,都清一色地运用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能根据“学情”实施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达标,不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货源”。以不变应万变,用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不同的课型和学生,阉割课堂的鲜活的灵魂,致使学生在学习中不适应不配合。
3.静态化。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偏离,只教固定化的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只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能力培养;只重视让学生学会,不重视让学生会学,没有深入学生中搞调查研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于学生对不少知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从根本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4. 保守化。学校为了方便各学科的内部交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研室的所有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但部分备课组教师虽然人坐在了一起,而心却没有靠在一起,相互保守,各行其是,各自为阵,没有真正让一些教师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推广,实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应对策略
一是有效备课。坚持以备课组为单位,首先主备教师,个人钻研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收集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发现问题,认真提炼学习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程序,继而参加教学研讨,对话争鸣,对课堂中的诸环节进行推敲,对新教材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进行研讨,初步形成修正案,主备人按集体审稿意见,凝聚大家智慧,再次修订,印制成正式文本,任课教师上课前再次阅读理解正式文本,结合本班学情,在总学习目标指导下,补充教法、学法和相关内容,合理取舍,然后进入课堂,根据生成,灵活执教,最后进行个体或群体性反思,总结出经验或问题,再提交下次集体备课。
二是有效讲课。课堂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课前预设的情形来进行,因此上课时要特别注重课堂里动态生成的东西,让课堂远离预设和浮躁,体现灵性和发展,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换位”考虑,为学生当好向导路标、参谋顾问,让教法为学法服务,合理安排学、教、练的时间结构,要把现行主流的“先教后学”上课思路倒转过来,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路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目标问题化,探究层次化,知识体系逻辑化,然后让学生借助课本或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就探究问题中某个不懂的知识点,提出质疑,师徒之间交流,如果师生不能解决就让组内成员对话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你不足我补充,你错误我纠正,你落下我帮助,教师适时点拨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努力为学生创造表达的舞台,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演、敢答,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探索的平台、发展的平台。
三是有效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只满足于把知识点讲清楚,而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注重营造一种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一种学习氛围,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学法让学生去摸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公式让学生去推导,思路让学生去探究,推理让学生去讲解,知识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探究已会的不讲,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四是有效学习。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除了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努力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的参与状态、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氛围,促进探究开展,把握探究深度,评价探究成败,在学生能学、会学、乐学上下功夫,还课堂学生学习之本来面目,还学生学习之本分,使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生长的田园。
五是有效检测。建立有效检测的反馈机制,能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到“堂堂清”。实行有效检测,应注意两点:第一要紧扣教学目标,由教师自己设计检测题,使检测题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第二要注意题目层级,根据学生的层次状态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以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做不完。
六是有效探究。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师徒结对、小组讨论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金塔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