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与一座山发生关系

2014-10-30 19:05白鹤林
江南诗 2014年5期
关键词:沈家后山绵阳

白鹤林

2002年至今,我一直住在绵州富乐山下,转眼已十一个年头。最早是租房,后来因为喜欢上了这个叫做沈家坝的地方,就在这里的一个小区买了一个小房子,定居了下来。小区位于富乐山后门一边,东南角,所以我算是偏居于富乐山下。而从户籍来说,我也逐步由最初的遂宁蓬溪人,变成曾经的绵阳高新人,现在又变成了绵阳游仙人。

游仙,据说因为“神仙”李意期(汉代云游仙人)曾经来此修炼,后人修建有“游仙观”而得名。游仙区在绵阳建区较晚,经济上不太发达,以农业为主而工业企业少,因此游仙的生态环境较好。尤其是富乐山下的沈家坝,居住环境可谓绵阳城区最佳。在经济上欠发达的游仙,在文化上却是很有传统和气候。这里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人文,和众多重要的名胜景观,比如富乐山及三国文化、汉平阳府君阙、李杜祠、越王楼、状元(苏易简)故里等等。历代的诗人中李白、杜甫、李调元等很多大家或名家,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有足迹与墨迹。

即使是在当代,在今天,游仙区的主城区沈家坝,也是绵州文人骚客的汇聚之地,因为绵阳文联机关就坐落于此,《剑南文学》杂志社和绵阳书画院等文化单位也坐落于此。而仅从诗歌上来说,在沈家坝这个狭窄的地带上,在短短的几里长的东津路上,就有十余位的诗人居住于此,他们皆时常在国内的文学报刊或网上发表作品,不少在诗坛上都叫得出来名号。

因为热爱这个地方,所以我有了好好写一写这个地方的念头。我要写一本诗集,献给这座山。但什么是“后山”?“后山”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它与我之前的写作又有什么不同?在《后山:什么是后山》里,我先大概进行了一个“总结”:

云中的博客。

随风而行的词。

发给隐者的私信。

未公开的日记。

独自醒来的夜雨。

遗忘最深处的叹息。

只有提纲的论文。

献给草木的咏怀诗。

简单地说,“后山”是我介入世界的一种角度,是我对待诗歌的一种态度。它不是正面的,也不是全面的,而是侧面的,片面的。因为一直以来,或者说尤其是在后来的写作中,我不追求宏大与奇异,而是追求细微而日常。

在写作上,我们大多数人往往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标新立异,中途深刻复杂,后来明晰自然。这是一个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我认为,一个作家之所以成其为作家,成其为大家,除开天分与勤奋,最终靠的其实是一种格调,一种情怀。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就是一种生命的领悟,也是一种写作的境界。

《后山》的60首小诗,最早的一首《后山:半山》写于2011年11月。当时我从富乐山后山上山,经半山上的公路,最后从后门进入一个园中园,在湖边与朋友相聚……显然,这是一首元诗,也就是写诗之诗。诗歌是什么?开门见山:诗歌即是迷途。诗歌,就是我们尚未发现而快要发现的部分。

《后山》的最后一首《后山:什么是后山》写于2013年8月,整个组诗写作时间跨度近两年。期间,我一直以一种完全放松的思想态度和身体状态去写。最后,这些诗(或闪念的句子),它们或与山川有关,或与草木有关,或与思想有关,或与顿悟有关,不一概而论。它们形式短小,语言偏传统,内容也基本都很单纯,都是一些即兴之作。

而下面的这一首,可以反映我写作这些小诗的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感受:

每日之旅漫长无趣。

词如细屑飘落心田。

谁能随风将之捕捞。

如此轻盈转念即逝?

仿佛旧爱空余枯枝。

仿佛年华令人追忆。

仿佛思想凌空高蹈。

仿佛世代寂静冷清。

——《后山:词之屑》

《后山》要尝试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关联,更直接地说就是我与这座山的关系。当然,这座山也不是固定的一座富乐山的概念,而是虚指的一座山,它包括每一座山。巴蜀之地,山川众多,我的写作资源和灵感自然取之不竭、俯拾即是。写作《后山》的过程中,我史无前例地感受到了一种写作的乐趣。

写作,必须要解决关联性的问题。与时间的关系,与地理的关系,与经典的关系等等。我将之概括为远与近、大与小、高与低三个问题。远与近的问题,就是你的作品是传统还是现代的问题,是写作风格的问题。大与小的问题,就是你是想写史诗大诗还是小诗的问题,是写作方向性的问题。高与低的问题,就是你的审美是雅还是俗的问题,是写作姿态的问题。

我学习写诗至今已经二十余年了,总共大概也写了四、五百首,不算少也不算多。但怎么写?应该写什么?这些问题我一直还在纠结。到了《后山》的时候,我貌似想明白了一点点眉目。当然也许又进入了另一个迷途,也说不定。但至少目前这个阶段,我自我感觉是清晰的,我认为我的诗歌应该这样写才是对的。我的写作,需要与一座山发生关系!

今年3月,我到临近的罗江县(原属绵阳地区现属德阳市)领个奖,参加第四届“中国·罗江诗歌节”。会议期间搞了一个《李调元著作选》首发式,在那本诗文集里我读到了李调元十五岁时写的一首《游山》,以及他游历绵州富乐山后而作的一首诗《游富乐山》,其中分别有“游山如读书,一里当一叶。”、“唯有古源泉,日夕鸣悲风。”的佳句。我后来就写了一首《后山:游山诗》献给这位先人,还把李调元的诗句,拿来作为了我整个《后山》组诗的题记,以示致敬。所以,我要郑重地谢谢李调元先生!

在最后,我要感谢诗人阿西的好建议,将整组作品在原来单纯的“时间顺序”的结构基础上,按照“自然”与“人”两大类进行区划。我经过仔细考虑,有了现在的“草木篇”和“人事篇”的上下集结构。当然这只能是相对的,有些作品可能界限模糊。不过这种归类的好处是,它正好不言而喻地解释了我写作《后山》的两个观照——这绝不仅仅是一组“风光照片”,它们最终指向的还是世道人心。

猜你喜欢
沈家后山绵阳
后山的遗骨(下)
后山的遗骨
迟到大王噜噜猪
后山
My Mother’s Birthday
外卖那些事儿
猜字谜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矿物质与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