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宏
何谓“创意市集”,即指在特定场地展示、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艺术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参与门槛相对较低,更接近是一个平民艺术舞台,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受众面更广。这一称谓最早源自欧美国家的跳蚤市场。每逢周末,大家会把自家不用的东西拿来卖。很多艺术家也会趁机拿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出售,期待在市场徘徊的“星探”能看中自己的作品,加以商业化,进而创建自己的品牌。比较著名的创意市集有英国伦敦的
SpitalfieldMarket、澳大利亚悉尼的帕丁顿市场(Paddington Bazaar)、日本横滨港边公园的“艺术缘日”等。与之相比,“创意市集”在中国还算是新鲜事物,参与者也多为追逐时尚的青年人。据悉,《城市画报》2006年率先在广州推出i-Mart创意市集,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激发国内原创的标志活动,一波又一波的创意浪潮在国内风生水起。
一、地摊文化的兴起与“创意市集”的发展
“创意市集”其实是一些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对现有的一些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当这些设计出来的东西在设计者面前堆满时,他们内心中狂热的需要跟人交流,如果可以的话就转化为产业。当这种要求达到了一定限度时候,他们在网络中约会,到某一天的某个地区集合,摆摊子,卖限量制作的各种小东西,例如:独立的影像书刊、手工娃娃、手绘T-shirt、挂件饰品等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摊主”是一些充满想像力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工匠。
在欧洲许多城市,创意集市已成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是最为草根、新锐的街头时尚的发源地,也是众多才华横溢的原创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事业起点。许多最具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发掘出来,建立起自己的时尚品牌。
随着创意市集的兴起,“地摊文化”这个概念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和地摊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这样的生活正在离我们而去。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地摊曾是城管人员重点打击、清理的对象。理由是影响市容,有碍观瞻,破坏公共卫生,经常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于是,摊主们或者收摊不干,或者搬进街边统一规划的店铺,真正的地摊市场所剩无几。比较有名的只剩下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上海的吴江路、武汉的江滩、天津的曙光里那么几条街而已。虽然后来上海、北京等地为方便市民购物,已经放宽了对地摊摊贩的管束,但人们对地摊货的不良印象却很难改变。
近两年,伴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大家也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整齐划一的商店以及统一规格的产品,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开始对“创意市集”这样的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不论是国外的Moss Street Market、Rose St. ArtistsMarket、Design·festa,还是国内的iMART创意市集、疯果创意集市、DESIGNMAP创意生产力等,都借着“创意”、“时尚”、“潮流”等新鲜的外衣,以“创意市集”之风给平易近人的地摊文化以全新的面貌。
二、陶瓷“创意市集”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景德镇独特的地理条件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为吴地,东晋设镇,始称"昌南",后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随后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古往今来,景德镇以瓷器精美绝伦,制瓷历史悠久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其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便烧造出有“假玉器”美誉的白瓷。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工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也为历代陶瓷创作给予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创意机构提供的新平台
创意作品需要固定的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人才众多、产业配套方便,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文化创意列入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发展,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更意味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众多改制后的国有陶瓷企业也抓住时机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例如雕塑瓷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研发、市场和服务为一体,相继入住创意单位200多家,吸引了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众多知名院校的教授、美术家以及10多个国家的陶艺家来这里创作、设计。并由此发散到相邻街道及自发形成的长虹金域中央陶瓷商业区。建国瓷厂利用保留完整的古柴窑遗址、古作坊群和有着深刻时代烙印的生产设备、工艺,打造与龙珠阁、御窑遗址和莲社北路古陶瓷街相衔接和配套、集明清御窑手工制作与现代陶瓷生产为一体的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除此之外,陶瓷企业乘势而为,陶瓷名人馆星罗棋布,浓浓的创意氛围让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之都。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在此建立陶艺工作室近百个;国内数百位艺术家在此建立陶艺工作室近千个;两个国家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先后在此落户;在雕塑瓷厂,乐天陶社的创意市集,每个周六,年轻的陶瓷创意人都会带着自己的原创陶瓷作品在集市上售卖,这里被誉为景德镇的“798”。民间自发形成的创意集市和政府打造的创意产业园区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呈现出一派以陶瓷为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群。
(三)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周边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及人才培养
坐落在景德镇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自1958年翻开了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她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如今学院已由过去单一的陶瓷专业,发展为以陶瓷工科为主体,文学、艺术、经济、管理兼备,体系完整,专业人才集中的陶瓷高等教育学府。学院拥有一支由蜚声海内外的陶瓷艺术家或陶瓷工程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们的陶瓷艺术创作十分活跃,许多教师的作品被国内外著名的博物馆收藏。而学院本身就如同一座陶瓷艺术殿堂,具有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与此同时,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景德镇陶瓷学院积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关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学生们在学校里耳濡目染,开拓了眼界。而事实表明从陶院毕业的学子们正是这“创意市集”之风的主力军。
三、“创意市集”现象存在的利与弊
(一)原创品牌的产生
在景德镇,年轻的陶瓷设计力量伴随着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以及景德镇陶瓷学院悠久的办学优势早已初见端倪,尽管原创的陶瓷品牌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创意市集”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次契机,一次次的地摊行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以及他们自己设计的品牌。许多新兴的年轻陶艺设计师借此浮出水面。他们与以往的手工艺人有着天壤之别,首先他们有自己的有别与他人独创的创意和设计,其次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原创品牌意识,与以前普通手工作坊的DIY相比,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品牌效益,他们开始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注册自己的商标,并设立自己的工厂,使创意产品开始有了批量生产的可能。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这群人最大的特点是年轻,强调独立和个性,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倡导自由与创意的生活方式。
(二)“创意市集”的利与弊
“创意市集”这种直接、便捷、透明的新型交易模式可以使商业客户更广泛的结识陶瓷创意人,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得不少创意人脱影而出。陶瓷创意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努力在开放的平台上得以展示。陶瓷设计人才也在不断的被挖掘,陶瓷创意事业也因此而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其弊端性也不断显现出来,在景德镇,许多陶瓷创意人的作品通过市集的形式展现出来,公布于众,在保持公平竞争的同时,也难免有知识产权被“偷窃”的行为。众所周知,创意不是可以套用一个个既定的公式,它并没有严格的标准,而所谓创意的闪光点也许就在那思维模式灵光的一现,在公平的展示于众后陶瓷市场的模仿现象,也屡见不鲜。尽管有些艺术的模仿不是完全的照搬,但创意者的思维也将被“偷梁换柱”式的“剽窃”,这使得众多创意人防不胜防。因此,如何使陶瓷“创意市集”朝着公平、良性的态势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尽管陶瓷“创意市集”交易平台存在着种种风险和弊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也极大的推动了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是陶瓷产业市场化的必经过程。陶瓷“创意市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国内陶瓷创意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提供了良多的陶瓷就业机会,涌现出了一批批经营有方的陶瓷设计从业人,而且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从创意市集参观人数之多,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创意人群以及创意消费人群的潜力。因此,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生活化的进程。
总之,陶瓷“创意市集”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创意事业的又一发展分支,这种商业模式延续了传统集市的诸多优势,它把国内的创意事业带到了市场化的阶段,未来的创意交易平台也将让更多的创意人更放心的发挥他们的创意思维,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让买卖双方得到最合理的利益保障。陶瓷“创意市集”是个前瞻性的文化产业,尽管它目前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带来了艺术、设计、商业、文化的多元融合与碰撞,也体现作为年轻一代陶瓷设计师的原创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更好的参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发展的同时,陶瓷创意人以独特的陶瓷文化优势为背景,推动着陶瓷产业进入陶瓷产品制造和文化创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怡颖.创意市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
2、张京成 王果华.创意城市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13.10
3、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4、李向民.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6
5、陈少峰 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6、斯密尔斯.抛弃版权文化产业的未来[M].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