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文化 才能勾起乡愁

2014-10-29 11:04
党建文汇·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活态闽南老宅

暑假带女儿去福建永春县岵山镇玩。这是个千年古镇,不仅“古”在历史悠久,更“古”在其文化传统——7平方公里的镇上,有350座至少70年以上历史的经典传统闽南风格老宅,古树、小桥、溪水,再加上至今仍是肩扛手挑、传统人工方式插秧、播种、收割、打谷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一道完整的传统闽南乡村田园文化生态系统。

最了不起的是,许多文物的“文化伴侣”还活着:宋代遗留下的黑瓦窑,如今每个月还会再烧上一两窑,每窑出产七八千片传统黑瓦,专供当地老宅维修而用;老宅中角角落落里随意可见各类闽南传统的瓷雕、木雕、砖雕、泥雕;一处处花窗、飞檐、匾额、楹联,从历史走到了当下。老宅中的人和村落,依旧恪守着过往的规则——老宅之前,半亩池塘,荷满鸭欢,古荔环宅,渐次成林,水车吱呀,稻垄依山,累累成梯。

只有如此活态的传统文化风貌,才能在今天真正勾起无限的乡愁。不得不承认,“乡愁”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中,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地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危险。君不见,一些地方把一些古迹干脆搬迁集中到一起,再找一些村民演员一样地生活在里面。乍一看,还有模有样,其实在不远的周围,早已是现代化的高楼林立、汽车飞驰、霓虹遍地。古村落没有了,只剩一个装腔作势的博物馆。可惜的是,博物馆里最多只有依稀的记忆,那里没有“记得住的乡愁”。

文化延绵的世界,活的文化遗存,才是人们可以体味到价值和意义的地方。面对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怀揣乡愁的人们,千万别忘了留住文物的文化伴侣,二者共存才有“魂在”,而不只是“形留”。 (摘自《人民日报》 赵 鹏/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态闽南老宅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老宅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老宅
闽南少年
《留住手艺》
一个老宅男的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