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模式实践

2014-10-29 14:45林彩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行为导向模块能力

林彩霞

摘要:“走进校门的是职中生,走出校门的是职业人”,这是中职教育的一种本质、独特的认识,也是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度概括。计算机平面设计Coreldraw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技能的教学,如何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是学生学习专业本质的关键。本文结合课程实例,阐述了行为驱动教学模式在模式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应用,教师教学中“宽基础,活模快”,学生学习中“重技能、阔视野”,真正地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关键词:模块;行为导向;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108-03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的某一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就业的需要。因此,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理论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生产一线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图形图像处理CorelDraw》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对创意设计的理解和表现技法的综合应用。

二、现状分析

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当前中职职业教育还处在以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为依托,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阶段,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的是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这一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整体的平面设计能力,同时 “重知识理论、轻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满足“今毕业立就业”的需求。

三、理论依据

行为与导向的融合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此教学法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目标,让学生在行为导向中学会思考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自己学习、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我国职教专家姜大源同志认为,行为导向在德语中的基本涵义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

四、课堂实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根据Coreldraw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到此课程中,结合“贝赛尔工具”,设计出“人生足迹”教学单元项目,下面结合此案例,浅谈应用行为导向法的教学过程和体会。

(一)理论基础与行为模块的知识整合

行为导向指出要重视行为能力,但不等于没理论基础。教学者应该注重如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任务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宽基础”。一般的课本教材往往只是知识点的概述,缺乏一个系统的针对性的项目综合实例。此时在授课前,教学者应是课堂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肩负着如何设计好一个工作任务的责任。在《人生足迹》这一单元项目的设计上,可联系学生实际,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为切入点,将“基础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扩充和拓展,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进行开发和序化,设计出“人生足迹插画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工作情景式设计出“基本功训练” “人生起点” “人生足迹” “未来人生”等模块,让学生作为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完成任务。

(二)行为导向的具体实施

根据职教专家姜大源提出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大环节,本教学单元采用“理论认知+案例研讨+实践探索+检查评价”四个教学模块的教学模式。在“基础+实操”课教学中贯彻“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使“基础+实操”课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资讯环节: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收集信息。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搜集“什么是插画”,“插画的排版要求”、“关于人生”的名人名句等与本节课相关的信息。在上课引入部分,为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课件中设置了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配上跟“人生”相关的名人名句,最后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场景唯美动画,强调本节课我们就是以设计师的身份把这个动态画面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设计师的定位,让学生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敏感度,对职业成长有系统的认识,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深层次探索本课内容的愿望。

计划环节:以小组分工合作模式进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设计出“闯关”挑战,共设置了“基本功训练”“人生起点”“人生足迹”“未来人生”四个关卡,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整合在关卡中,巧妙相接,环环相扣,学生以“闯关”形式完成任务,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基本功训练”模块学习本时,不仅重视理论学习,还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方法采用自学、课堂讨论以及学生现场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在老师讲解知识点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最后让学生总结问题,此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识别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模式实践

决策环节:学生设计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刚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闯关”挑战,让学生选择尝试,然后引导优秀学生提出“平滑角”与“尖角”转换这一重点,利用课件展示“平滑角”与“尖角”的不同,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比,学会探寻、分析解题思路。这一举措,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现了重点的解决。学生完成“第二关人生足迹”模块后,老师继续提引出本节课的难点:“贝塞尔”点的个数及位置的定位,这时候让学生根据第二关经验,让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贝塞尔”点,可以决定一段弧。第三个“贝塞尔”点可以决定一段“S”弧。

学生在前面的模块学习中,无形中已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应用技巧,教师以“脚底空位大搜查”、“脚底按摩”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巧妙地把难点引入在游戏中,同时提出本次的游戏规则,通过4-5人小组讨论、找出方案,一旦定好方案,组长以书面形式把方案贴在黑板上,小组按方案进行。此方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形成协作学习氛围,通过分小组加分制度,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实施阶段:学生自我调节,按方案分组实施。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将所获得的知识和任务联系起来,完善工作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教师为了让难点更好地解决,采用多媒体课件,把“脚印”分弧段形式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实现难点的破。

为了设计出有个性的作品,教师把“未来人生”作为了拓展,以继续美化“月亮”,喻意“微笑人生”,再次用“贝塞尔”工具创设未来人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课堂开题呼应,将思维发散至课外,发现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让学生在完成当前任务的同时,又有一个新的飞越与尝试。

检查与评价阶段:学生展示成果,师生点评。恰当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延伸性学习,通过自评、师评、互评等手段,老师和学生们开展“得与失”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己和自己相比有哪些进步为“得”,哪些部分或操作自己没完成和有待提高的为“失”。经过“得与失”活动,同学们展示出了自己的成果。(附评价表)

摘要:“走进校门的是职中生,走出校门的是职业人”,这是中职教育的一种本质、独特的认识,也是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度概括。计算机平面设计Coreldraw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技能的教学,如何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是学生学习专业本质的关键。本文结合课程实例,阐述了行为驱动教学模式在模式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应用,教师教学中“宽基础,活模快”,学生学习中“重技能、阔视野”,真正地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关键词:模块;行为导向;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108-03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的某一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就业的需要。因此,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理论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生产一线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图形图像处理CorelDraw》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对创意设计的理解和表现技法的综合应用。

二、现状分析

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当前中职职业教育还处在以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为依托,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阶段,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的是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这一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整体的平面设计能力,同时 “重知识理论、轻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满足“今毕业立就业”的需求。

三、理论依据

行为与导向的融合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此教学法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目标,让学生在行为导向中学会思考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自己学习、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我国职教专家姜大源同志认为,行为导向在德语中的基本涵义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

四、课堂实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根据Coreldraw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到此课程中,结合“贝赛尔工具”,设计出“人生足迹”教学单元项目,下面结合此案例,浅谈应用行为导向法的教学过程和体会。

(一)理论基础与行为模块的知识整合

行为导向指出要重视行为能力,但不等于没理论基础。教学者应该注重如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任务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宽基础”。一般的课本教材往往只是知识点的概述,缺乏一个系统的针对性的项目综合实例。此时在授课前,教学者应是课堂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肩负着如何设计好一个工作任务的责任。在《人生足迹》这一单元项目的设计上,可联系学生实际,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为切入点,将“基础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扩充和拓展,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进行开发和序化,设计出“人生足迹插画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工作情景式设计出“基本功训练” “人生起点” “人生足迹” “未来人生”等模块,让学生作为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完成任务。

(二)行为导向的具体实施

根据职教专家姜大源提出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大环节,本教学单元采用“理论认知+案例研讨+实践探索+检查评价”四个教学模块的教学模式。在“基础+实操”课教学中贯彻“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使“基础+实操”课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资讯环节: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收集信息。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搜集“什么是插画”,“插画的排版要求”、“关于人生”的名人名句等与本节课相关的信息。在上课引入部分,为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课件中设置了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配上跟“人生”相关的名人名句,最后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场景唯美动画,强调本节课我们就是以设计师的身份把这个动态画面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设计师的定位,让学生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敏感度,对职业成长有系统的认识,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深层次探索本课内容的愿望。

计划环节:以小组分工合作模式进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设计出“闯关”挑战,共设置了“基本功训练”“人生起点”“人生足迹”“未来人生”四个关卡,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整合在关卡中,巧妙相接,环环相扣,学生以“闯关”形式完成任务,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基本功训练”模块学习本时,不仅重视理论学习,还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方法采用自学、课堂讨论以及学生现场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在老师讲解知识点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最后让学生总结问题,此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识别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模式实践

决策环节:学生设计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刚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闯关”挑战,让学生选择尝试,然后引导优秀学生提出“平滑角”与“尖角”转换这一重点,利用课件展示“平滑角”与“尖角”的不同,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比,学会探寻、分析解题思路。这一举措,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现了重点的解决。学生完成“第二关人生足迹”模块后,老师继续提引出本节课的难点:“贝塞尔”点的个数及位置的定位,这时候让学生根据第二关经验,让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贝塞尔”点,可以决定一段弧。第三个“贝塞尔”点可以决定一段“S”弧。

学生在前面的模块学习中,无形中已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应用技巧,教师以“脚底空位大搜查”、“脚底按摩”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巧妙地把难点引入在游戏中,同时提出本次的游戏规则,通过4-5人小组讨论、找出方案,一旦定好方案,组长以书面形式把方案贴在黑板上,小组按方案进行。此方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形成协作学习氛围,通过分小组加分制度,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实施阶段:学生自我调节,按方案分组实施。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将所获得的知识和任务联系起来,完善工作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教师为了让难点更好地解决,采用多媒体课件,把“脚印”分弧段形式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实现难点的破。

为了设计出有个性的作品,教师把“未来人生”作为了拓展,以继续美化“月亮”,喻意“微笑人生”,再次用“贝塞尔”工具创设未来人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课堂开题呼应,将思维发散至课外,发现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让学生在完成当前任务的同时,又有一个新的飞越与尝试。

检查与评价阶段:学生展示成果,师生点评。恰当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延伸性学习,通过自评、师评、互评等手段,老师和学生们开展“得与失”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己和自己相比有哪些进步为“得”,哪些部分或操作自己没完成和有待提高的为“失”。经过“得与失”活动,同学们展示出了自己的成果。(附评价表)

摘要:“走进校门的是职中生,走出校门的是职业人”,这是中职教育的一种本质、独特的认识,也是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度概括。计算机平面设计Coreldraw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技能的教学,如何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是学生学习专业本质的关键。本文结合课程实例,阐述了行为驱动教学模式在模式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应用,教师教学中“宽基础,活模快”,学生学习中“重技能、阔视野”,真正地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关键词:模块;行为导向;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108-03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的某一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就业的需要。因此,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理论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生产一线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图形图像处理CorelDraw》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对创意设计的理解和表现技法的综合应用。

二、现状分析

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当前中职职业教育还处在以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为依托,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阶段,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的是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这一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整体的平面设计能力,同时 “重知识理论、轻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满足“今毕业立就业”的需求。

三、理论依据

行为与导向的融合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此教学法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目标,让学生在行为导向中学会思考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自己学习、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我国职教专家姜大源同志认为,行为导向在德语中的基本涵义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

四、课堂实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根据Coreldraw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到此课程中,结合“贝赛尔工具”,设计出“人生足迹”教学单元项目,下面结合此案例,浅谈应用行为导向法的教学过程和体会。

(一)理论基础与行为模块的知识整合

行为导向指出要重视行为能力,但不等于没理论基础。教学者应该注重如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任务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宽基础”。一般的课本教材往往只是知识点的概述,缺乏一个系统的针对性的项目综合实例。此时在授课前,教学者应是课堂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肩负着如何设计好一个工作任务的责任。在《人生足迹》这一单元项目的设计上,可联系学生实际,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为切入点,将“基础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扩充和拓展,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进行开发和序化,设计出“人生足迹插画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工作情景式设计出“基本功训练” “人生起点” “人生足迹” “未来人生”等模块,让学生作为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完成任务。

(二)行为导向的具体实施

根据职教专家姜大源提出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大环节,本教学单元采用“理论认知+案例研讨+实践探索+检查评价”四个教学模块的教学模式。在“基础+实操”课教学中贯彻“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使“基础+实操”课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资讯环节: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收集信息。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搜集“什么是插画”,“插画的排版要求”、“关于人生”的名人名句等与本节课相关的信息。在上课引入部分,为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课件中设置了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配上跟“人生”相关的名人名句,最后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场景唯美动画,强调本节课我们就是以设计师的身份把这个动态画面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设计师的定位,让学生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敏感度,对职业成长有系统的认识,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深层次探索本课内容的愿望。

计划环节:以小组分工合作模式进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设计出“闯关”挑战,共设置了“基本功训练”“人生起点”“人生足迹”“未来人生”四个关卡,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整合在关卡中,巧妙相接,环环相扣,学生以“闯关”形式完成任务,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基本功训练”模块学习本时,不仅重视理论学习,还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方法采用自学、课堂讨论以及学生现场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在老师讲解知识点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最后让学生总结问题,此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识别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模式实践

决策环节:学生设计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刚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闯关”挑战,让学生选择尝试,然后引导优秀学生提出“平滑角”与“尖角”转换这一重点,利用课件展示“平滑角”与“尖角”的不同,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比,学会探寻、分析解题思路。这一举措,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现了重点的解决。学生完成“第二关人生足迹”模块后,老师继续提引出本节课的难点:“贝塞尔”点的个数及位置的定位,这时候让学生根据第二关经验,让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贝塞尔”点,可以决定一段弧。第三个“贝塞尔”点可以决定一段“S”弧。

学生在前面的模块学习中,无形中已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应用技巧,教师以“脚底空位大搜查”、“脚底按摩”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巧妙地把难点引入在游戏中,同时提出本次的游戏规则,通过4-5人小组讨论、找出方案,一旦定好方案,组长以书面形式把方案贴在黑板上,小组按方案进行。此方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形成协作学习氛围,通过分小组加分制度,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实施阶段:学生自我调节,按方案分组实施。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将所获得的知识和任务联系起来,完善工作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教师为了让难点更好地解决,采用多媒体课件,把“脚印”分弧段形式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实现难点的破。

为了设计出有个性的作品,教师把“未来人生”作为了拓展,以继续美化“月亮”,喻意“微笑人生”,再次用“贝塞尔”工具创设未来人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课堂开题呼应,将思维发散至课外,发现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让学生在完成当前任务的同时,又有一个新的飞越与尝试。

检查与评价阶段:学生展示成果,师生点评。恰当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延伸性学习,通过自评、师评、互评等手段,老师和学生们开展“得与失”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己和自己相比有哪些进步为“得”,哪些部分或操作自己没完成和有待提高的为“失”。经过“得与失”活动,同学们展示出了自己的成果。(附评价表)

猜你喜欢
行为导向模块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营养基础》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探讨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经济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