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学
随着媒体专业分工的细化,各行各业都跑的“全能”记者越来越少,这是行业专业化的要求,也对记者如何跑“好新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广播电视媒体内,根据节目定位不同,各档广播电视节目都有相对固定的记者队伍。在这个队伍中,又会分为时政新闻记者、经济新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等等。这只是粗略的划分方法。具体一点的话,时政新闻记者中有负责市委的、市政府的、人大的、政协的;而经济新闻记者中,也会按照行业分为工业新闻、服务业新闻、农业新闻(或称县域经济新闻)等等不一而足。
而无论新闻记者所跑的“战线”如何划分,每名负责相关领域的记者都存在一个如何“跑战线”的问题。根据十年来做记者的感受,浅谈一下记者如何“跑战线”。
1.记者“跑战线”要腿勤
每名记者初接一条战线,普遍存在“人、地两生”的情况。怎么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腿勤。所谓“脚下有多少泥,心中就有多少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多到所负责的单位、部门去,才能了解这个单位、部门日常工作情况,才能得到感性的认识,也是报道这个行业新闻的最基础的工作。
2.记者“跑战线”要嘴勤
除了腿勤,到了采访单位做哑巴也不行,还需要嘴勤,就是要多问。每个行业、每个人做一件事,他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肯定有原因。通过跟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能够切实地了解到行业的精髓。
3.记者要与“战线”上的人做朋友
做到腿勤、嘴勤之外,记者还要与战线上的人交朋友。朋友之间说话比较随便,更容易讲真话。其实媒体人与相关行业的人交朋友并不容易,因为媒体从业人员拥有传播权的原因,很多行业和部门对媒体从业者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防备心理,如何打开这个“心结”,考验着记者的智慧和人品。
4.记者要成为“战线”专家
通过勤跑、多问和结交战线上的朋友,记者的最终目标是要采写鲜活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记者要做相关行业的专家,不仅要貌似专家,而是要做真正能够思考这个行业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的真专家。这个非常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在这个行业里说的话都是门外话,那么这个行业的人就不会把你当业内人士看待,也不会跟你说真话,更没有了平等对话的基础。
记者是观众和相关行业的桥梁,记者成为专家,但记者在媒体上又不能天天把专业术语挂在嘴边,不能让观众听听不懂的话。因此,记者要成为专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只有真专家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他要把专业的东西,翻译成为观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懂的画面或话语。
5.媒体要为记者“跑起来”搭建平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大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目的就是要让记者“跑起来”。记者只有跑起来,才会有新闻,才会有鲜活的新闻。同时,记者跑新闻也不应只是记者个体的行动,而是要成为媒体机构提高自身品牌效应的集体意识。
从2001年起,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就创办了《小丫跑两会》这个板块,利用节目已有的品质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在全国两会期间开辟专栏,让主持人穿插在两会内外,把观众的问题捎给代表、委员,用代表、委员的声音来解答群众的疑问,既起到桥梁的作用,更创新了节目形式,丰富了节目的内容,把会内会外的观众紧紧地吸引在电视机前,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随后,中央电视台还有《柴静两会观察》《小崔说事两会特别节目》等等,都很好地结合了节目影响力和记者影响力两者的优势,把节目推向新的高度。
作为地方媒体,一些名记者、名主持,也可以通过在特殊时期,推出相应的板块或节目,发挥记者和节目主持人的优势,进一步拉近节目与观众,观众与政府部门的距离,用节目的力量,实现畅通沟通、推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