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秋++周雪芬
围墙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边界墙存在有其必要性。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现代空间组合法、现代科技的研究,试图通过模糊控制边界墙,来改善我国城市中边界墙存在的没有空间互动性、没有连续性、没有创造性、没有开放观念等种种的不良现状,并使得边界墙能在城市景观中达到优化景观环境的效果。
一、围墙定义与功能
围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学上是指一种垂直向的空间隔断结构,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在我国,围墙通常被分为两类,边界墙(如小区、学校、机关、医院的围墙)与景观墙(多存在于游园、公园、公共绿地或是作为景观小品而存在)。
中国古代围墙种类颇多,主要有三种功能:屏障、保卫和隐蔽。古典园林中的围墙的则同时行使了景观墙和边界墙的功能。当代,围墙的主要功能由防御工事慢慢转化为城市地域景观的一部分。
二、我国城市中“边界”墙存在的必要性
满足城市设计规划的需要。现代城市中,边界墙首先具有标志功能,起到划定城市内地界的作用。其次,边界墙作为城市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过渡和中介,起到连接、过度和分割的作用,是美化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
满足民族文化内涵的需要。中国的围墙文化是我们封闭、中庸、保守的民族性格在居住环境设计中最直接的外在物质反应,也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偏爱 “含蓄”之美和“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隔”世情怀。
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需求。围合空间给予生活在其中的人隐私,这又满足人的尊重需求。边界墙划分了空间环境,明确了功能区域,给区域中的人带来归属感和领域感;同时完善了城市空间,满足了人的社会需求。
三、我国城市中边界墙存在的不良现状
缺乏与环境空间的互动性。在空间环境设计中,没有认识到城市边界围墙设计的重要性,将边界墙视为场地设计的附属品,缺少与其他景观的互动与协调,使得边界墙脱离空间景观环境而独立存在,在城市景观中变的突兀、生硬。
缺乏多样性与连续性。《街道的美学》中,围墙被称为城市街道的“第二轮廓线”。由于整体城市规划较忽视了边界墙的整体风格规划设计,立面风格和尺度单一和重复的线性边界墙大量存在,缺少大空间与功能区块之间的交流。
缺乏设计性与创造性。大多边界墙还是采用过去的形式,虽然会使用新材料,但设计形式还是单一,各个城市边界墙设计形式相差无几。一些设计师生搬硬套国外成功案例,使设计失去本土特色。有的设计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意,而不考虑使用者的想法和空间环境。
缺乏现代的开放观念。一些学者认为,围墙文化是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封闭文化、保守文化、落后文化,是一种封闭隔绝的心态;城市的建设应当自由开放,而不是高墙深渊、围墙林立。
四、墙边界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由于边界墙存在的必要性,不能单纯的将其拆除,而是应该运用多种手法对边界墙进行改造与再设计。
(一)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除却使用植物遮挡,“借景”也是模糊边界一个重要手法。此手法的运用将墙外景观引入自家院中,使边界墙成为传递园内外两边景观的介质,模糊了庭院的边界,拓展了有限的园林空间。
墙上用以框景、借景的漏窗、门洞以及通透的廊、庭的“虚”,结合古典园林边界墙的“实”,通过对比,拓展了人的视野,使人的视野穿过屏障,穿透空间,获得丰富的视觉效果,增加了空间连接的紧密性、丰富性,达到模糊了参与者感官中边界的效果。
(二)借鉴现代空间组合法
借鉴现代空间组合的手法,淡化边界墙的存在感与突兀感,使其融入周围环境,起到模糊边界的效果。方法主要有:
虚实结合。实是指墙的围合,虚是指围合墙的通透。边界墙通透的部分会拓宽人的视野,推进空间,使墙两边的空间产生对话与交流,促进空间的流通。虚实结合的边界墙设计可以利用栅栏植物等设计元素,栅栏可以有“虚”的作用,植物可以起到围合的“实”的作用,这两种设计元素同时也能起到景观美化的作用,开敞又通透的环境,边界墙起到的是过渡作用,而不是生硬的阻断。
对比与变化。毗邻的空间环境,除了用明显的垂直构筑物隔开,也可以通过不同空间的差异性设计,达到分隔环境空间的作用,使空间过渡自然流畅。可以通过高大与低矮的对比、开场与封闭的对比、不同形状之间的对比和不同色彩肌理材料的对比来实现对比。
(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运用红外线技术、震动探测器、监控探头等高科技产品,可以实现边界墙的“从有到无”。通过布置的“电子墙”, 形成看不见的电子网,起到传统边界墙的作用,环境空间划定隐形的“边界墙”。
(四) 边界模糊控制方法
通过对古典园林的研究、现代空间组法的借鉴、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墙边界模糊控制大方法归纳如下:一是绿色围墙,对边界墙进行生态化的处理设计,利用植物遮挡边界墙,或是直接使用绿色植物作为边界墙来使用;二是从有到无,用“电子墙”形成看不见的边界墙,或是利用空间环境的变化,在参与者的观念感受上划分空间;三是从封闭到开放,通过通透的处理围合空间,过渡、衔接不同的空间环境;四是综合化边界墙,即结合生态、技术和绿色的理念为一体的边界墙设计。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