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宏,张 灿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为了提升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高校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于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发展多元化的需要。但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仍存在问题,本文将以此为研究重点以改进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师范”是指培养“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扎根于师范教育的本源,“师范性”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技能素养,还要关注教师师范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以及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的系统学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实行部属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双导师制,并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衔接,整体设计,延续教育的师范性的本质特征。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以教师职业为依据,其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导向,以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教师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解决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为目的,其学位获得者要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性学位的设置以职业为依据,也称为职业性学位。2004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职业专门性的硕士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由此来看,教育硕士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扎根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实践人才。
我国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上还是套用或借鉴西方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主要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设置模式。理论课程一般都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基础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不修课程”等;实践课程则包括“实践训练环节+平时研究生个人参加学术活动(个人作专题学术报告)+科研训练+课程论文+学位论文”等。
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攻读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需修15门课程共36个学分,其中学位课26学分,学位基础课12学分,学位通识课4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2学分,还有8个学分的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调研(2学分),案例收集与评析(1学分),专题报告(1学分),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3学分)。其中跨专业和非教师教育毕业生需要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尽管高校根据地方的需求对教育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固定板块式的体系框架仍十分明显。
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笔者对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做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2012级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共发放学位课程调查问卷82份,收回80份,回收率97.6%;向2012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生发放专业课程调查问卷22份,收回20份,回收率90.1%。
根据调查结果(见表1)分析,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课程的课程设置整体满意度较高,而25%英语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不太满意。由此可见,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仍有改进的空间。
在课程设置的细节上,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安排、课程重复性、课程实践性以及课程选择性方面有不满意之处。
根据调查结果(见表2),90%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课程的时间安排比较满意,而15%英语专业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不是很满意,认为上下学期课程上课时间分配不均衡。英语专业研究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程共12门,上学期2门专业课,下学期10门专业课,70%研究生认为专业课的时间安排应适当进行调整。
根据调查结果(见表3),25%英语专业研究生认为课程之间有重复,例如“教育调研”与“英语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有重复,而15%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认为“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与本科师范的课程有所重复。由此可见,学位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都分别与其他课程或本科课程有重复之处。这可能与学生本科学习环境有关,但是为了使课程设置更加完善,课程重复性这一问题有待改善。
通过对课程实践性的调查(见表4),30%教育硕士研究生认为学位课程的实践性不强,而20%英语专业研究生认为专业课程实践性不强,内容更倾向于学术性,缺少模拟课堂的训练。因此,课程的实践性也是课程设置中的一大问题。
表2 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时间安排满意度
表3 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重复度
表4 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践性
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选修课程偏少,学位课程还应该增加行动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而英语专业研究生认为应增加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初高中英语教育研究、语言学习技巧与策略、英语教育简史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等课程。基于今后工作的考量,英语专业学生最想增设的课程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初高中英语教育研究。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与课程设置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学位课程所占比重较大,甚至有学生提出学位课程应进行适当删减。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所占学分比重较为合理,但是学生可选择的选修课程很少,学生在学术能力与实践技能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另外,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亦有待改进。
2.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方法雷同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教育硕士课程中有个别课程内容有重复,如专业课中的“教育调研”与“英语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内容有重复,“案例收集”同“英语课程于教材分析”在授课内容与方法上亦有重复之处。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所交叉是必然的,但是大量的交叉就变成了重复,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厌倦心理。另外,教育硕士学位课与本科师范生所学内容有重复之处,如“教育学原理”。
3.课程设置实践性欠佳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0%学生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整体上倾向于学术性,实践性相对较弱。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占总课程学分的20%,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模拟真实课堂教学的机会少,很少能与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及时交流。
针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地方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适当增设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可增设初高中英语教育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等课程;学位课可增设行动研究等课程。但同时也要尽量根据学生的意愿来增设课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科研与实践方面的需求,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师范性、应用性和职业性。
重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容易令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如果授课教师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并进行协调,这样重复变为交叉,学生反而能够将所学内容有效地联系在了一起,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形成宏观印象。
实践性课程可单独增设,亦可以与选修课程并为一类,但增设的内容同样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出学术能力与实践技能皆能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时花玲.教育硕士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2]石中英.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3]王德广.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